晚饭过后,三清山黑魆魆的一片,高处风寒,山影幢幢,仙气袭人,伸手不见五指,神秘中带点恐怖气息。是时一人高声寻呼:“谁去三清宫?”立时有几人响应。我虽晚饭前去过三清宫,但此刻亦为众情感染,欣然振臂:“跟我走!”于是笔者在前,几位青年诗人紧随于后,向三清宫进发。
山径逼仄,坡陡间有湿泥。我们一路摸索,来到三清宫。此时已逾八点,宫门早已闭上,几道红光从宽宽的门缝里射出,依稀可见宫里烛焰跳跃。我们叩开宫门,向三位守宫的老者说明来意。老者们热情地将我们让进宫去。此刻的三清宫,较之我晚饭前来时,更见辉煌,皎皎如昼,亦更添了几份神秘和庄严,令人肃然。
宫正中,玉清、上清、太清三清高高在上,面露慈祥,安享人间香火。我们跟随老者拜罢三清,又游后宫。老者边走边侃侃而谈,从三清山神姿仙态的自然景观,到三清山道教文化的历史沿革;从开山祖师创业的艰辛,到今日的三清宫感应山下的经济大潮,实行年收入个人承包等等,使我们了解到了一个立体的三清山。
当我们问及三清宫有无道士时,里中戴翻边风雪帽的老者告诉我们,他儿子就是道士,去北京学习去了。为了交流和弘扬道教文化,他儿子经常被派往各地去学习、取经。我们问老者怎么舍得让儿子出家,这位憨厚的山民咧嘴一笑:“嘿嘿,三清山啦,也是一门大学问不是?”
告别三清宫时,老者特地从供台上拔下一支硕大的红蜡烛,给我们照路用。走在一片通明的归途上,回视远处,但见古雅拙朴的三清宫,就像一只红光四射的方形大灯笼,悬挂在三清山半山腰处……
(1993.4.25追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