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随笔 |
没有人能忘记那一剑的风情
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
西湖十月风起水生,九日晚上,月朗中天,桂枝含香。杭报新闻大厦二楼演讲厅里刀光剑影,各路文坛大侠云集于此,共赴“中国当代文坛首届‘西湖论剑’”的盛会。
本次“论剑”由浙江省作协、杭州日报、杭州网联合举办,杭州网、新浪网联合直播。“论剑”分设八大剑坛,分别由著名作家陈忠实、仲呈祥、铁凝、莫言、张平、李存葆、张抗抗、鬼子担任八大剑坛坛主,围绕“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缺少了点什么?”这一主题,展开论战。
七时三十分,各位大侠飘然而至。一身高八尺、铁塔一般,穿着唐装的大汉阔步上前,手撑主持台,声如洪钟地宣布“论剑”开始。打听方知,此侠乃本次“论剑”的第一主持人、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文坛前辈高洪波高大侠是也!台下人众闻言一振,正襟危坐,翘首以待,不料高大侠却带来了一个稍稍令人遗憾的消息:原定“论剑”的第二主持人、中国作协副主席、浙江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著名作家黄亚洲大侠因摔伤腿入院治疗,不能前来,改由浙江省专职副主席、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王旭锋女侠担任。我闻听此言,又遗憾又高兴,高兴的是终于能得见景仰已久的《南方有嘉木》(《茶人三部曲》之一)的作者玉容,遗憾的是自1997年春聆听过黄亚洲主席的教诲后,暌违日久,本想这次终于有机会再次谋面,却天意弄人!
正在我兀自遗憾之时,忽见从台上飘下一团黑影,稳稳地落在我身前的座位上。原来是本次“论剑”的八大坛主之一,素有“独孤大侠”之称的著名军旅作家李存葆将军。在出席这次“西湖论剑”盛会的十位宗师级大侠中,我知道得最早的大侠就是他!1981年秋,他的那部风靡全国的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在我们大学刮起了一股旋风,我们寝室七位同学,从其他寝室夺得一本,挑灯夜战,通宵不眠,第二天就将小说璧还原主。谁成想今晚竟能与李大侠如此“零距离”!大侠上穿麻格衬衫、下着军裤,山一样巍峨在我的面前。我坐在他背后,但觉他强劲的内力,凛凛逼人,不禁悚然生畏!
李大侠潜入民间,台上剩下七位剑客。高盟主传出号令:“出剑!”只见一六旬老者,挺剑而起。此侠发胜衰草、眉像僵虫、面似枯松,然目光如鹰,一看就知是一位武林巨擘!原来是来自陕西、十年前以一部《白鹿原》打遍武林无敌手的“关中奇侠”陈忠实!陈坛主不愧为一代宗师,以“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屠龙神技,一剑封喉:“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最缺乏的是思想深度!”浑厚雄沉的男中音,极富磁性。众人齐声喝彩:“好剑法!”
陈坛主宝剑入鞘。忽从台上传出一声:“我们评论家是给作家洗脚的!”众皆愕然,定睛一看,说话的是著名文学评论家、江湖上人送雅号“铁面判官”的仲呈祥仲大侠。仲大侠祭起“谦虚”之剑,以退为进,以守为攻,自言“混迹于文坛,靠作家养活”;连他胸前佩带的那朵大红花也谦虚地两次从他的衣襟上跳下。高盟主朗声大笑:“仲大侠,我可以给你颁发一个‘最谦虚奖’了!”言犹未了,但见一道弧光从仲大侠的手中蹿起,直刺文学软弱的心窝:“当代文学缺少真正的文学评论!”众皆惊叹:“果然厉害!”
忽然斜刺里晃出一剑,出招的是在“十六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的中国作协副主席、河北省作协主席、《玫瑰门》的掌门铁凝铁女侠。“当代文学缺少的是谦虚之心和耐烦之心!”铿锵玫瑰剑走偏锋,一剑中的。挎包和短裙,丝毫没有影响她的凤血剑翩如惊鸿、矫若游龙……
“当代文学最缺的就是想像力!而没有想像力的文学是一只没有灵魂的狗!”端坐坛中的莫言一剑甫出,群雄骇然。这位来自高密东北乡,被张抗抗称为“具有疯狂的想像力”的“想像派”开山人莫大先生,自创一套“想像剑法”,独步江湖,无人能敌。《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四十一炮》……每练就一门绝世神功,必令武林震动。江湖传言,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的电光神眼,正在锁定此公。“要创作出大作品,就必须具有天马行空的大精神,经历惊心动魄的大事件,体验触及灵魂的大痛苦!”“在杭州是绝对没有大痛苦的!”莫掌门剑势凌厉,摧枯拉朽,行云流水,全场肃然。收剑后大侠习惯性地从T恤口袋里掏出一包烟,正欲起身离开,环视了一下众侠,复又坐下。
“文坛不应该有门户之争!”紧跟着一声棒喝闷雷般在坛上炸响, 大内高手张平见招拆招,“当代文坛最缺乏的是相互的理解和沟通,缺少一种对政治对生活的关注!” 张大侠游走江湖多年,怀揣一纸“贪官黑名单”,以捕尽天下人渣为己任,神出鬼没,播《天网》,撰《抉择》,见谁灭谁,直闹腾得个《法撼汾西》!人送雅号“反贪神捕”!但见张捕快从怀中掏出一物,平铺于台面之上,一二三四,甲乙丙丁,一招一势,板上钉钉,并披露下一个剑下之鬼是一位“省委一把手”,尽收网上人气。
“我觉得当代文学创作最缺的就是‘钙’与‘阳光’!”不愧为当代文坛的“公孙大娘”,张抗抗的雪花剑法,将天下慈母的育儿真经融会贯通,自成一派。此侠本是杭州的一位乖乖女,自杭一中毕业后,遁迹于白山黑水间,苦自修炼数十年,终成一代宗师。张大娘先卖一个关子,向着身旁的鬼子虚晃一剑:“我期待‘西湖论剑’的剑向鬼子的头上砍去!”其时鬼子正坐在‘西湖论剑’的“剑”字之下。群雄惊乍。“文学应该讲一点真功神技,不应该花拳绣腿!”张大娘一语道破武学玄机,一派掌门宗师的风范,台下当场迷倒观众无数,纷纷朝她涌去。笔者请张大娘签名留念的没形象不光辉的场景,被杭报记者的镜头纳入法眼,刊于13日的《杭州日报》上,也算是给自己增添了一丝荣耀。
“我真的没有想过当代中国文学到底缺什么。”张大娘的一剑并没有将一旁的“摇滚剑侠”鬼子劈死。这位一肩长发、眉峰陡立、脸庞宽平、皮肤黝糙、装扮怪诞、来自十万大山的仫佬族作家,这位江湖上如雷贯耳的“广西三剑客”之一,一直在闭目养神,这会儿终于睁开了他那双犀利的隼眼,语惊四座。“你爱文学就像一个男人爱女人,有什么孤独的呢?”经典之言,足可入录武林秘笈!“江湖能人太多,总需要一个垫背的!” 鬼子少侠四两拨千斤,以无形之剑御有形之剑,轻轻松松地就将前面六位坛主的招术悉数化解。江湖上有言“江山代有才人出,自古英雄出少年”,果不其然!
各位大侠论剑方毕,观众席上“嗖”“嗖”立起两位老者,一胖一瘦,酷似《鹿鼎记》中洪教主的两个手下“瘦头陀”和“胖头陀”。但见二人扬手甩出几枚暗器,直取“铁面判官”仲呈祥。可怜二老内力实在不济,枚枚偏离目标,引得全场哄堂大笑。我不禁暗骂一声:“咄!连人家仲大侠的谦虚和幽默也听不懂,如此虫技,也敢拿出来卖弄,真是丢尽我们杭州读者的脸面!”(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