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为什么说“回也,非助我者也”

(2010-12-16 21:26:34)
标签:

孔子

颜子

论语

文化

分类: 论语

     孔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孔子独对颜子青睐有加:“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孔子还曾当着子路的面夸奖颜回而引起子路的不悦。“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当子路问:“子行三军,则谁与”,孔子则丝毫不给面子:“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哀公问孔子:“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除了颜子以外,其他弟子都还算不上好学,这既是对颜子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其他弟子的一种鞭策。

     在《论语·先进》,孔子发出这样的感慨:“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朱子对这句是这样解释的:“‘助我’,若子夏之起予,因疑问而有以相长也。颜子于圣人之言,默识心通,无所疑问,故夫子云然。其辞若有憾焉,其实乃深喜之”。朱子道出了其中的一面,但对于孔子为什么说“回也,非助我者也”,没有作出进一步的解释。

     孔子感叹“莫我知也夫!”子贡问:“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孔子还说:“吾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如果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以及“欲居九夷”,是对当政者的失望,“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那么孔子说“莫我知也夫”以及“吾欲无言”则多少包含着对自己众多学生的一些失望,既然“道”不能行于当世,惟有通过自己的学生把“道”传承下去。“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圣人之道是“待其人而后行”。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然而“道可受不可传”,大道难言,孔子对学生也只能是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其实孔子教育学生,不也是遵循这个原则吗?所以连子贡都发出这样的感叹:“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最后以至于众多弟子怀疑孔子在教授时是否有所保留,陈亢甚至问伯鱼“子亦有异闻乎”?孔子察觉到学生的想法后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老师在学生面前称自己的名字,这已经是很严厉的口气了。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对于“难与言”的互乡之童子,孔子都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难道他不愿意弟子都成材吗?孔子也决不是不愿谈“性与天道”,只是弟子的层次还达不上,说了不但不能接受,反而会有流弊。所以《论语》中记载的大都是孔子与学生关于做人、为政、修身等方面的一些问答。孔子不谈高深的理论,偶尔说了一句“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也没有引起学生的主意,这句《论语》中竟然没有,而是因孟子的记载才得以流传下来的。这说明孔子不经意间谈及“性与天道”,也没有给弟子们留下多少印象。

     修道不同于知识和技艺的学习,因为“道”超越概念和形象,只能通过内心的体悟才能把握。孔子曾分别对子贡和曾子强调“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然而《中庸》只说忠恕“违道不远”,还不是“一以贯之”之道,看来对曾子的回答并不满意。孔子对子贡说:“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道”是一以贯之,是“会其有极,归其有极”,自然有个“裁成辅相”,能够“执中而有权”,所谓圣人知“几”,能够“见几而作”。阳虎叛乱时召孔子不往,而佛刖和公山弗扰叛乱时,“子欲往,子路不说”,这真是“可与立,未可与权”,孔子只得对子路说:“夫召我者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在孔子见南子前,孔子甚至要跟子路发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惟有颜子才理解孔子,能与孔子以心印心,“见圣道之全者惟颜子,观喟然一叹可见”,孔子也对颜子寄予了厚望。孔子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正如朱子所言,颜子对于孔子之言,能默识心通,无所疑问,孔子当然是“深喜之”。但另一方面,圣人之道也因人而显,颜子“能默识心通”,这只是他个人的修行,孔子还希望通过他的问难,把“道”发挥得更加精微。在《传习录》下卷阳明子对此做出了解释:

    问:“孔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是圣人果以相助望门弟子否”?

    先生曰:“也是实话。此道本无穷尽,问难愈多,则精微愈显。圣人之言本自周遍,但有问难的人,胸中窒碍,圣人被他一难,发挥得愈加精神。若颜子闻一知十,胸中了然,如何得问难?故圣人亦寂然不动,无所发挥,故曰‘非助’”。

     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圣人寂然不动,空空如也,有人问难,才感而遂通,所以法无定法,因人而显,触“机”而显。例如对于颜子、仲弓、司马牛、子张问“仁”,孔子都随“机”分别做出不同的回答。提问者自身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圣人说“法”的层次。此外,圣人还要为后世立言、立教,圣人之言教垂范后世,虽然说“道可道,非常道”,但“道”也只有形诸文字才能流传下来,所以孔子更希望通过颜子的问难而形诸文字,助他把儒家之教化发扬光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