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有明,容光必照
《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唐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就来源于此。“观水有术,必观其澜”,这好理解,我们看黑板,不是看黑板的“黑”的背景,而是看黑板上白色的粉笔字。同样,波澜是水面上的变化,观水要观波澜。然而日月无私,其光辉普照万物,为什么说“容光”必照?不容光难道就不照了?
量子论的提出源于普朗克对黑体辐射的研究。黑体辐射的能量分布根据瑞利—金斯公式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不符合,尤其是在高频段差别更大,进而根据瑞利—金斯公式的理论推算有所谓“紫外灾难”,于是普朗克提出量子化的假设,并建立一个新的理论模型来取代瑞利—金斯公式。这些木头疙瘩脑袋就没有想一想他们测量的结果是不是黑体的单色辐出度,在实验中难道辐射出的电磁波能量完全被热敏(光敏)物质所吸收吗?只要考虑到电磁波的穿透力与频率的关系,那么黑体辐射中理论与实验的不符以及“紫外灾难”都是庸人自扰!
阳光普照大地,但能否吸收太阳光以及吸收的程度则取决于事物自身,黑色的物质吸收阳光多,白色或浅色吸收光的能量少;有的物质吸收高频的光如紫外线,有的物质吸收红外线。这正如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声音是向四周传播的,不会对任何学生有所偏爱,但接受程度也因人而异。所谓“容光必照”的“容光”就是指事物自身能否涵纳阳光:镜子直接把光线反射出去,无生命的物质吸收部分光线直接转化为热再散发出去,唯有植物把光线吸收转化进而创造生命的奇迹。所以,太阳本是无私的,差别取决于事物自身能否“容光”。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正如《易传》中的“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中庸》也说“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也,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万物虽然同源,但“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道”生万物而不主宰万物,事物之间的差别都是“各正性命”的结果,取决于自身。对于人来说则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