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卷(中种法)-接受也是一种美德

标签:
葡萄干中种面包老面美食 |
分类: 面包 |
昨晚从婆婆家回来,扫荡式地带了好多东西,有婆婆新磨的面粉,婆婆种的萝卜和柿子,咸鸭蛋,小米,包子等,哦,还有这个:
浩浩和姐姐今年春天的时候在婆婆院子里种了一个葫芦种,都寻思着小孩子闹着玩的,没人指望能收点什么,可真应了那句话,"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到夏天的时候半院子的葫芦从罩顶的防盗网垂吊下来,成了天然的遮荫网了,秋天的时候我们全体出动,爬到平台上摘葫芦,摘了整整两麻袋,婆婆后来数了数,有130个葫芦.
那两天,这100多个葫芦真把这俩孩子累坏了,在院子里挑挑拣拣,来回倒腾,把自己中意的漂亮葫芦都藏了起来,生怕别人家的孩子来给他们抢了去!事实上,真有好些孩子来要葫芦,互相比量哪个更漂亮,比来比去自己的要不漂亮,还回来挑,难怪我们家这俩小家伙有先前的私心之举呢.
挑剩下的一些小葫芦,婆婆煮了然后找木匠给锯开,做小瓢用,于是,又有好些亲戚朋友都分到了这些虽不精致但很实用的小盛器,昨天我让浩浩挑了几个装在袋子里,回来才发现他只挑了4个,太少了,不够用啊,这周末回去再拿几个回来才行,但愿到时候还有得拿.
话说昨晚回来,我们吃力地把这些既有数量又有重量的东西搬上楼,LG有点嫌麻烦,揶揄说:"这简直是连吃带拿嘛!"
我跟在后面说:"连吃代拿怎么了,只要咱妈高兴为什么不拿?!"
前些年,我很少从婆婆家拿东西,总觉得婆婆弄点什么也不容易,不该占老人的便宜,所以总是推脱不要,婆婆曾多次在我跟前念叨,哥哥嫂子回来拿了什么什么,我们却总是什么都不要,我每次都一笑代过..
不光对婆婆是这样,其实那时候我也很少跟妈妈要东西,我曾片面地认为,儿女大了对父母应该是付出而不是索取!
爸爸每次赶集回来,会问我要不要他买的菜和水果,我说不要,是因为不想麻烦爸爸老往集市上跑,怕太远不安全,爸爸却三番五次得强调他买的菜多么多么好,偶尔我要了点,爸爸便高兴地跟个孩子似地去挑最好的给我...
妈妈总是给浩浩做衣服,我担心她腰疼胳膊疼的受不了,说别做了,妈妈很失落,说,外面卖的衣服手工很差,关键是布料的污染太重,对孩子皮肤不好,后来爸爸告诉我,你妈爱做又能做就让她做吧,只要她高兴就好,否则她老觉得你们是在嫌弃她做的不好.
每次回婆婆家,婆婆都会问我,拿点这个吧,带点那个吧,一旦我同意要,婆婆便会立马放下手中的活儿,赶紧去先给我装好袋子,好像生怕我一会儿会反悔不要了,呵呵.
这两年陆续经历了一些事情,我思考,我转变,我慢慢意识到,每个人活着,都有一种"被需要"的渴望,这是一种最起码的对生存意义的认可.
当我做了各种点心,或者是旅游回来,买各种礼物送家人朋友的时候,现在想想,我当时的心情其实比接收方要忐忑得多,生怕别人拒绝,如果人家欣然接受,我心里倒是非常感激的!
接受也是一种美德,肯定别人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回报!
这样一想,便理解了爸爸妈妈和婆婆的心思,于是,缺什么了,一个电话打给爸爸,爸爸高高兴兴地去办,回来交给我后还顺带附送一大堆购物经;家里缺被套了,床单该换新了,告诉妈妈,妈妈回头便拖着爸爸一起去买布,回来洗得干干净净,裁了做了,很快,成套的床上用品就送来了,手工一流,倒是我,不舍得用了!换季了,浩浩的衣服又小了,妈妈又马不停蹄地做,浩浩每回见姥姥做衣服都会说:"姥姥,你辛苦了!"这一点,真该跟孩子学学!
婆婆家的米,面,油,菜,大多都是纯天然的,她也乐得分给我们,现在我是照单全收,有时候,我说,妈,太多了,我们拿不了.婆婆说,不怕不怕,我帮你们送车上,回去你们往楼上多送两趟...
当然,我送给爸妈和婆婆的东西,他们也全盘皆收,这是一种分享的快乐,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呢?
葡萄卷
大家都知道,老面是极好的天然添加剂,加了老面的面包组织柔韧,口感和保湿性都更胜一筹.
老面,其实就是发酵过的面团,可以是做面包的面团,也可以是做馒头等发酵面食的面团,只需将基础发酵完以后,均匀分割剩下来的不足份量的面团或者是边角料面团收圆用保鲜膜包好,放进冰箱冷冻室保存即可,使用前,将老面取出室温下回温后就可以添加进新面团使用了.
但是,如果没有老面,或者象我一样,忘了留老面,还要追求那种绵软的组织,那么,试试"中种法"吧,其实,我个人理解,中种法的"种面团"其实就是在制作一个"老面".
中种法,又称二次发醒法,发酵可以使面团形成较好的网络组织,以及能产生特有的面包发酵香味,二次发酵法通过较长时间的发酵使面团更加成熟,口味更加丰富好吃。
注:种面团不需揉到薄膜,只要揉均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