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札记:携带黑夜抵达远方

(2011-11-29 20:56:17)
标签:

诗歌

天津

青年

常英华

《寻》

文化

分类: 随想

 

 



  携带黑夜抵达远方 

——常英华诗歌印象

 

王彦明

 

1

 

长久以来,我都对“女性诗歌”这样的概念充满怀疑与抵触。这个概念一直在延伸和发展。我对它的认识与思索反而多了一些。很多女性群体性的问题与意识,在一些作品出现之后,让我不得不再做思考。在这种摇摆中,我依然倾向于对诗歌进行个体解剖与探索。整体的发现,依然从个体开始。

常英华对世界的看法是复杂的,这种复杂里蕴含着可能与未知,正如她的写作呈现出的是一种混沌的状态。这可以从她的写作时间破译。一年,似乎一切还都显得有些匆忙,不过我依然希望可以解读为可塑性强。

很多女性诗歌写作者的诗歌都极其清澈、灵动,彰显出一种女性意味。常英华的诗歌写作环境和世俗环境,都显得更加艰深。她的作品有着坚硬的质地。她写着自己的爱、恨,对世俗的困惑和抗议。

 

赢了,盛开一朵娇莲

挺住粉嫩的身躯淤泥不染

输了,就用小女子的遐想

与夜色站立 同行

 

——《七月荷塘》

 

与世界抗辩,往往是男人的事情,而她承载着自己的世界。输赢立现,透露她直爽的性情。这种直爽里依然隐含着对世界的幻想,与爱。

 

骨头和气节没有断

梳理思想,不想逃逸

接受所有洗礼和给予

 

 

 

——《停留》

  

有对世界的热情,才能学会妥协。理想的破灭,现实的荒诞,依然打败不了幻想之心。对自我的苛责,她一直在精心雕琢自我:

 

然后一刀一刀照着女神的样子

雕琢自己的轮廓和尊严

 

——《行者》

 

她对世界的解读是自我的,也是可以值得信赖的。如果面对世俗的荒诞、污浊,就丧失希望,我想这不是诗歌所要展示的精神。诗人的精神世界,应该是在抗争中,遭遇世俗的危机,而又充满斗志。如西西弗斯般,与时间、世界和自我,进行着斗争与宽慰。诗人始终要保持一些原初的敏感与信赖。

 

2

 

 

初学写作的人,难免带有强烈的抒情和歌颂意味。

写作,言志,自我的情感应该更加强烈些、浓郁些,但是我希望抒情有度。过猛的表达,往往会打破诗歌的平衡,淡化了诗歌应有的张力。我并不排除抒情,只是觉得这一传统,在中国传统的诗歌写作中,已经滥觞,年轻一代应该更具开创意味。

当然在年龄面前,很多问题都不再是问题。

常英华给自己的定位很好:初学者。这就是希望与可能,而且她有很好的诗歌写作氛围。这都给我以期待。诗歌是自己的事情,她的谦恭和努力,也是不可忽略的。

和所有年轻诗人一样,常英华对生活很是关注。消费时代,写作小于生活,这是怪诞的认知。纠结于生活本身,并非坏事,但是经验的匮乏,还是会消解她对新意、想象的期许。不过她生活执着的态度,与认真的精神,会让生活回馈她的。

 

推开能够远望的窗

渴望收获梵高的向日葵

 

——《折磨的美》

 

这也是一种野心吧?不过她应该可以再大胆一些,她应该收获自己的“向日葵”。她只是初学者,却对自己有着极高的要求。从她的诗歌,我读到了她的生活与精神世界。她还在小心地进行着自我修正,她正在踏实地小步行走,她会抵达属于自己的“远方”。

黑夜并不漫长,只要正视时间,就会抵达清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