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字义疏证(注四)
(2020-05-07 17:05:41)分类: 读书 |
问:宋以来儒书(儒书:指儒家学者的著作)之言,以理为「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注:本句意思是:理如同一个物,形成于天而落在心中。如同雨水落入口中)」;「朱子语录云:「理无心则无著处(注:没有心,则理就没有着落处)。」又云:「凡物有心而其中必虚(注:任何事物如果有心,必有空虚之处,空虚之处便是心),人心亦然;止这些虚处,便包藏许多道理,推广得来,盖天盖地,莫不由此。此所以为人心之好欤!理在人心,是谓之性(注:所谓性,就是理在心中)。心是神明之舍,为一身之主宰;性便是许多道理得之天而具于心者。」今释孟子(注:是指戴震解释孟子,问者有指责之意),乃曰「一人以为然(然:对),天下万世皆曰是不可易(不可易:不可改变。就是大家都认为是对)也,此之谓同然」,「是心之明,能于事情不爽失(爽失:差错),使无过情无不及情之谓理」,非「如有物焉具于心」矣。又以「未至于同然,存乎其人之意见(注:大家不认可的,只能是个人的意见),不可谓之理义」。在孟子言「圣人先得我心之同然(注:圣人可以先得到大家认可的道理)」,固未尝轻以许人,是圣人始能得理。然人莫不有家,进而国事,进而天下,岂待圣智而后行事欤?
曰:六经、孔、孟之言以及传记群籍,理字不多见。今虽至愚之人,悖戾恣雎,其处断一事,责诘一人,莫不辄曰理者,自宋以来始相习成俗,则以理为「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因以心之意见当之也(注:戴震批判自宋以来的儒家学者,将个人意见误认为“真理”在握)。于是负其气,挟其势位,加以口给者,理伸;力弱气慑,口不能道辞者,理屈。呜呼,其孰谓以此制事,以此制人之非理哉(注:谁能指出“以此制事,以此制人”这些行为是没有道理呢?)!即其人廉洁自持,心无私慝(慝:同匿),而至于处断一事,责诘一人,凭在己之意见,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方自信严气正性,嫉恶如仇,而不知事情之难得,是非之易失于偏,往往人受其祸,己且终身不寤,或事后乃明,悔已无及(注:“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表面看起来义正辞严,实际上无非就是个人意见。戴震批评以个人意见代表“真理”,也就是对独断主义的批判,现在看来,确实难能可贵。)。呜呼,其孰谓以此制事,以此治人之非理哉!天下智者少而愚者多;以其心知明于众人,则共推之为智,其去圣人甚远也。以众人与其所共推为智者较其得理,则众人之蔽必多;以众所共推为智者与圣人较其得理,则圣人然后无蔽。凡事至而心应之,其断于心,辄曰理如是,古贤圣未尝以为理也。不惟古贤圣未尝以为理,昔之人异于今人之一启口而曰理,其亦不以为理也。昔人知在己之意见不可以理名,而今人轻言之(注:对比古今之人的异同,今天的人开口就说是“理”,无非就是个人意见,而古代圣贤就知道:在己之意见不可以理名)。夫以理为「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未有不以意见当之者也。今使人任其意见,则谬;使人自求其情,则得。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学言治国平天下,不过曰「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以位之卑尊言也;「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以长于我与我长言也;「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以等于我言也;曰「所不欲」,曰「所恶」,不过人之常情,不言理而理尽于此。惟以情洁情(大意是:以我之情以衡量他人之情,情欲的恰如其分,就是“理”。也就是:“无过情无不及情之谓理”),故其于事也,非心出一意见以处之,苟舍情求理,其所谓理,无非意见也。未有任其意见而不祸斯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