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第一章简述
(2016-03-17 17:35:41)| 分类: 读书 |
文:朱祖飞
第二、三次康德读书会,在北京德恒(温州)律师事务所二楼圆桌会议室举行,差不多阅读了《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杨云飞译)》第一章。
机智、勇敢、果断、坚毅、冷静、自制,人类这些自然禀赋的品质,是值得追求的,是好的。但是,一旦拥有这些自然禀赋是一个不善良的人,这些品质反而助纣为虐,是极其恶劣和有害的。拥有财富、权力、健康、荣誉的人,如果没有善良意志制约自己,就会使人骄傲与狂妄。由此,康德得出善良意志是最高的指挥者,具有绝对的、最高的价值。
康德接着追问,大自然赋予人类理性,目的何在呢?如果理性是为了幸福的目的,那么大自然这个设计就会十分糟糕。因为像动物过着本能的、感性的生活,如小狗、小鸟一样,就可以过着幸福的生活。理性反而干扰本能,贪欲影响幸福,偏离幸福。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能给人类带来更多的幸福生活,反而带来更多的麻烦。康德尖锐指出,据说理性能给我们幸福和生活满足方面带来好处的说法,是大言不惭的。由于这样,许多人产生一定程度的理性恨,反而去追求小桥、流水的朴素生活。康德认为,理性作为实践的能力,真正使命绝不是产生作为其他意图的手段,在于道德,善良意志就是最高目的本身。
康德提出一个义务概念,作为判断行为是否道德的标准。
第一,康德指出违背义务的人,谈不上道德。其次,一些行为表面上合乎义务,但实质上怀着其他其目的,这些行为应当排除在道德之外,如为了名声而捐款。再次,童叟无欺,诚实信用做生意,是不是就是道德行为呢?如果为了长远生意考虑,就是自利行为,也不是道德行为。
第二,保存生命,不能自杀,是一种义务。如果因为害怕死亡,恐惧死亡而保存生命的,就不是道德行为。相反,如果悲伤已经使生命索然无味,没有出现意志消沉而自杀,而是为了保存生命而存活下来,就是道德行为。
第三,因为同情心,因为自己快乐而帮助他人,即使不带有虚荣心和其他利己原因,也不是道德行为。为此,康德特地举例说明,一个人缺乏同情心,自己也陷入困难,但这个人从死一般的麻木中挣扎出来,不是出于爱好,仅仅出于帮助别人的义务而帮助别人,那就是道德行为。
第四,促进自身幸福是间接的义务(直接的义务是自然禀赋和道德禀赋的完善,幸福是为此清除某些障碍的),因为幸福的人相对而言不容易受基本欲求得不到满足而作恶的诱惑。但幸福本身不是个确定的概念,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会有人选择及时行乐
接着,康德提出道德三条原理:
第一条,道德行为必须出于义务,为义务而义务,而不是出于爱好,包括情感偏好和温柔的同情心。康德不否定符合义务的行为是好的行为,是值得欢迎的行为,但不是道德行为。
第二条,行为的道德价值不在于实际效果,而在于行动的准则本身。也就是关键在于行为的动机,不以胜败论英雄,如为了纯粹救人而下海救人,即使自己牺牲了,救人失败了,也是道德行为。
第三条,义务是因为敬重法则而来的,具有必然性。
康德认为,现实利益,虽然可以产生爱好,但绝不会敬重。抛弃现实利益,舍身取义杀身成仁,是值得敬重的。这种敬重的情感,不是来自感性即感官的影响而产生的,而是道德法则作用于主体的结果。
以上就是道德的三条原理。
康德继续追问:什么样的法则才是道德法则呢?答案就是,普遍的法则。也就是说:我绝不应当以其他方式行事,除非我也能够愿意我的准则果真成为普遍的法则(P24)。康德举例说:在困境中,不能成为违背诺言的理由。因为,这种谎言不能成为普遍的法则。否则,等于人类的自我摧毁。“古人云:人者天地之心。《中庸》道:天下之诚,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笔者以前无法理解,认为是宗教式的观点。看了康德的绝对命令“人不能说谎”的分析,终于理解。人人说谎,交易成本增大甚至无法进行,天地怎么可能欣欣向荣呢?天地只会出现饥荒,洪水泛滥等等。事实证明,谎言连篇的国家,如北朝鲜,始终与饥饿、灾难为伴。所以说真话,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什么行为是善的呢?康德说,这根本用不着远见卓识的机敏,只要扪心自问:“你能够愿意你的准则成为一条普遍的法则吗?(P26)”如果你不愿意,那么这个准则就是卑鄙的,就不是道德法则。康德认为,只要你拿着这一个(即普遍法则)评判标准,就可以分辨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一评判标准,普通人都做得到,根本不需要什么高深知识。判断善恶,普通人比哲学家更可靠。康德指出:“因为一个哲学家毕竟不能拥有与普通知性不同的原则,他的判断倒容易为一大堆陌生的、不相干的考虑所扰乱,而可能偏离正确的方向”(P28页)。
那么哲学家意义何在呢?哲学使道德体系表述更加完备、更加易懂,并使其规则表述更加适合于引用,但绝不是让普通的人类偏离单纯的道德方向。由于道德价值比较脆弱,人们容易被爱好诱惑,所以需要道德哲学为道德打下坚实的基石;否则,道德将找不到安宁的地方。
评:这一章的核心内容在于义务概念。为什么为义务而义务是道德的核心所在?“义务说”到底来自哪里?笔者认为,康德道德虽然强调自律,但是自律很难推出义务说。康德来自基督徒的家庭,基督徒听从上帝,听从上帝律令,道德来自外在的指令,所以是义务说。而中国儒家的道德,听从内心声音,所以是良知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