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先天·先验·先验主体·客观性——就康德和胡塞尔哲学中的几个概念与然石的讨论

(2014-09-04 11:16:06)
标签:

转载

 

按:拼凑成这样一篇东西目的有三:一是本人生性慵懒,很少写东西,但这回对然石一篇文章的评论竟然在字数上达到了一篇短文的水平,故收集起来,更新一下博客。二是我的评论与然石的回复颇能表达我们现在各自对康德、胡塞尔哲学的一些根本性看法,这些看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们对于世界和自我一些理解,故有必要立此存照。三是我们的看法有些分歧,这些分歧在一定意义上说明我们可能囿于各自的立场,难以得出自明性的普遍结论,故将它们摆在这里,求教于诸位方家,以期获得新的视域继续思考。

 

东海不肖生2012-02-10 00:50:37 [举报]

1.transzendental a  priori两个译名我仍遵循传统译法,理由以前说过,这里只做一些补充:纯粹的直观与纯粹概念都是先天的,二者结合起来才会形成先天知识,所以康德说:“直观概念则盲,概念无直观则空。”先验的知识则是一种“先天学”——研究先天知识何以可能的学说。a  priori 既然不必然运用于经验之中,何必译作“验前”?transzendental既然必然运用于经验之中又怎能译为“超绝”呢?

   2.康德哲学中的先验主体主要是指先验自我的统觉,是心灵的一种能力(有一些心理主义色彩),胡塞尔的先验主体性作为还原的终点和构造的起点是纯粹意识、是一个面向世界敞开自身的原初领域。
    3.
交互主体性理论解决的不是意义的客观性问题(胡塞尔的先验哲学反对客观主义,认为一切客观的东西在先验主体中有起源和各种关联),而是意义的可理解性——普遍地被理解。

 

然石的回复:2012-02-10 09:10:56

1、直观当然有其先天形式,但直观的先天形式和先天概念结合并不能产生经验知识。经验知识必然要结合后天的给与。关于这两个词的翻译,你的理由颇为冠冕堂皇(呵呵),也说得过去。倪梁康有一段话,暂作回应:“康德本人对此概念有两方面定义:首先用这个概念来表明一种哲学的提问取向:一门‘先验哲学’所涉及的应当是这样一种认识,这种认识‘所探讨的并不是对象,而是我们对先天可能之对象的普遍认识方式’;其次,康德用这个概念所表明的‘不是对所有经验的超越’,而是某种‘虽然先于经验(先天的),但却能使经验认识(Erfahrungserkenntnis)得以可能的’东西。就此而论,中译名‘先验的’有一定的合理性,它暗示了‘先验’的后一种含义,即它与‘感性经验’(empirisch)的对立。但是更确切地看,后一种含义实际上只是对前一种含义的有关可能回答,因此,‘先验’并不是一个能反映出transzendental全面意义的中译。而日译名‘超越论的’在这里则能体现出这个概念的第一个重要内涵,因而值得推荐和采纳。”(《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 
    2
、康德的先验主体怎么说也不是一种能力,它就是充当构造性基础的心灵本身。这一点与胡塞尔无异。区别在于:康德的先验主体是非历史的、形式的、与身体无瓜葛的高度结构的;而胡塞尔的反之,其先验主体是动态的,生成的,能被经验污染的,身体性的,具体的,多层次的。
    3
、意义的普遍可理解性问题便是客观性问题。在现象学中,两者没必要分开。意义的客观性就是意义的普遍性。欢迎继续讨论。

 

东海不肖生2012-02-10 15:34:57 [举报]

1.我对倪梁康先生的这段话是这样解读的: transzendental作为对于对象的普遍认识方式先于经验又使经验得以可能(且仅为使经验得以可能),这说明先验的东西并未超越经验而就在经验之中,是经验得以形成的要素,这正说明译为“超越论”是不恰当的(倪梁康先生的论据恰恰蕴含了走向其观点的反面根据)。而译为先验则很好的表明了transzendental先于经验、使经验得以可能这两个特征。另外,然石兄怎么又从超绝跳到超越论上了呢?
    2.
康德的先验主体不是心灵本身。按传统二元论心理学和哲学,心灵是与物平行的实体。康德是反对这种观点的(参见纯批“理性心理学的谬误推理”部分)。康德认为,在一切范畴之上必有一种最高的先验统觉统摄它们(注意:这种先验统觉本身是一种理论的构造物),这是主体的一种理性能力,其作用在于通过时间、空间和各种范畴对经验材料进行整理,并将其联结、统一为知识(这说明先验统觉—先验主体也是有时间性的)。基于同样的理由(对二元论心理学和哲学的反对),胡塞尔的先验主体也绝不是心灵本身(心灵是未经还原的、素朴的而非先验的东西),而是经过还原在经验自我中显现出来的先验自我,先验自我是一个敞开的视域(horizon
,而非实体。一切我的习性、我的行为、我的希望都在这个视域之中(基于内时间意识)发生,一切客观性事物和世界都在此被构造。
    3.
胡塞尔明确反对客观主义(参见《欧洲危机》14节、34节等),客观主义对意义的遮蔽导致了意义的丧失,意义的重新获得则要追溯的到生活世界和先验主体那里去。

 

然石的回复:2012-02-10 18:12:10

1、你显然误解了倪的意思。你的推论也不成立,若从词源学上讲,transzendental与“先”、“验”都八竿子打不着。关键是译作先验后,把 priori摆在哪里?因为它正意味着验前的一切。若把 priori译作验前,posteriori便是验后。这合情合理。其实就是邓晓芒,也赞同这个翻译,他不采用的唯一理由是“从俗”。先验这个译法最多能涵盖先于经验的意思,怎么能从里面推出“又使经验得以可能”呢?
    2
、关于这个部分,不用纠结。主体便是主体,主体拥有能力,统觉也是主体的能力。不要把实体混同为属性。
    3
、不要把对客观性的追求混同于客观主义,就如同不要混同主观性和主观主义。没有任何声言科学的人甘愿说自己的东西是纯粹主观的。

先吃饭,暂说着一些,欢迎继续。

 

东海不肖生2012-02-10 22:51:01 [举报]

1.从词源学角度看transzendental意为“超越的”,在中世纪神学中就取此意。但康德对这个概念做了完全不同解释和运用,transzendental不但不是超越于经验的,反而是运用于经验、在经验之中的。所以正是在康德以后才有了“先验哲学”。哲学概念的翻译固然要注重词源学依据,但更要重视哲学史依据。a  priori先于经验而不必于经验相关,transzendental先于经验却只为经验知识的成立提供可能条件,故二者分别译为先天、先验是适宜的。而从范围上讲,先天比先验要广,正如邓晓芒先生所说:“先验的一定是先天的,但先天的不一定是先验的。”
    2.
无论在康德哲学还是胡塞尔哲学中,先验主体都不是实体(理由见上次的评论)。
    3.
客观性是传统科学和形而上学的追求,而现象学追求的是:客观性是如何在主体中先验地被构成被理解的,也就是客观性的主观根据,而不是客观性本身。

 

然石的回复:2012-02-10 23:31:03

1、关于翻译,就不纠结了。我们都已各自述了观点。邓先生的观点在其《康德诸问题》第一篇中。
    2
、若说实体是恒定不变的,那胡塞尔的主体显然不是实体。这点也实在不想再辨。因为无论是康德还是胡塞尔的先验主体都充当世界的构造性基础,正是先验主体构造着世界的意义。主体就是主体,什么统筹,综合能力是它的属性和功能。这应无争议。
    3
、现象学若不追求客观性,那追求其主观基础作甚?现象学只是赋予客观性一种全新的比传统更为融贯的理解,但绝不能说它们不追求客观性本身。

 

注释:

在以前的讨论中我对此问题的看法现整理如下:transzendental意为“先于经验,并使经验得以可能的”——这是从形式、方法而非“对象”上说。我以为译为“先验的”合乎其先于经验而又运用于经验之中的含义,若译为“超越论的”似乎既没有表达出transzendental的逻辑在先性,也没有表达出其不离乎经验的特征(从哪里超越到哪里呢?)。我认为,在胡塞尔那里,意识构造对象——比如对一块石头的构造——并非是超越的,石头的侧显是注视的中心和边缘域的自身流转与显现,缺席部分是通过意向性的意向活动(如联想、判断等)的构造作用而成为意向对象,并获得在场性的。这个构造过程是意义的生成过程,我们可以赋予超越的东西以意义,但意义是内在的。另外,若将transzendental若译为超越论的, transzendental Subjektivität是不是应译为“超越论的主体性”呢?

在康德那里,transzendental虽然有先天(a priori)的含义,且绝非超越经验的:他说所谓transzendental “并不意味着超过一切经验的什么东西,而是指虽然先于经验的(先验的、先天的),但却仅仅是为了使经验知识成为可能的东西”。(《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1982,172页)

transzendental其实并不是一个东西,应该是一种认识论意义上的“方式”。当提到先验的东西时,康德指的是先验的知识,即先验的知识即关于先天的知识(与先天知识相对的是后天知识,一切经验知识都是后天知识)何以可能的知识。transzendentala priori的区别在于前者先于经验但却只能在经验之中被运用,后者则可以离一切经验而独存,在这个意义上说,先天的(a priori)也就是“纯粹的”。transzendental若译为“超越论的”固然反映了transzendent在词源学上的渊源,但同时却隐匿了它与经验千丝万缕的关联。

这个观点似乎不太准确,较为准确的表达似乎应是:主体的整体就是人,每一个人作为一个“自我”都是他人的视域,反之亦然。自我是视域的核心,又拥有视域。

 

附:然石的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4cba10100zt0d.html

康德和胡塞尔的一些问题

                      然石

 (2012-02-09 18:39:15)

 

(一)超绝的和验前的

在康德哲学中,transzendental一般被翻译作先验的a  priori则被翻译作先天的。我对这样的翻译一直不存好感,在以前的博文中也谈过一二。我颇为赞同韦卓民先生的译法:transzendental译作超绝的a  priori译为验前的。为什么韦先生的译法好?我且简单论之。

康德认为经验是由验前的(a  priori)诸概念能力与验后的(a posteriori)直观诸映象综合而成的。明显,诸概念能力在逻辑上就是先于经验的,没有它们,经验便是不可能的——“直观无概念则盲。就这一条,把a  priori翻作验前的合情合理。

 验前的东西不一定要运用于经验从而构成经验知识。验前的究其本义,就意味着经验之外的一切东西。而这些东西中,有一部分只能运用于经验,它们构成经验知识的验前条件。讨论经验知识之可能性的这一门知识,康德称之为transcendental knowledge(超绝的知识)。从而,transcendental就以为着一套构造学说,这套构造学说是对如下这个问题的解决:经验(世界)是如何可能的?刚才已说过,康德认为经验有两个起源条件:内在于主体的主动性诸验前概念能力以及物自体刺激而成的被动性印象。康德把起源性的主体称作transcendental subjectivity(超绝主体)。

所以把transcendental翻译作超绝的便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其正意味着追问经验的绝对起源的这么一门知识。验前的和验后的东西初看是相互超越(transcendent)隔绝的,transcendental就意味着要追问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二)超绝哲学和主体主义

超绝哲学是从笛卡尔开始的。经过以康德为首的德国观念论的改造和深化,终在胡塞尔那里大成。胡塞尔之后,超绝哲学表面上式微了。因为20世纪哲学的主调是反主体主义,先是海德格尔把超绝主体换为在世生存的此在,主体的优先性换成了世界的优先性;然后是结构主义的结构优先性,接着便是后结构主义的无中心性和延异性。但我认为,说超绝哲学式微,是太简单地把超绝哲学与主体主义划上等号的缘故。

起源,究其要义,就意味着构造。超绝哲学意味着一套起源学说,其独特的思路是不住地反思:寻找奠基性基础,找到之后,再往深处挖掘,如此步步解析。就是说,超绝哲学并非一步到位,而是层级化的。如此,把超绝哲学与主体主义等同,便存简单化嫌疑。因为,主体本身也可以是被构造的和多层次的。这在胡塞尔那里其实是很清楚的。

胡塞尔的超绝主体并不像康德的一样静态和单一,而是动态的和多层次的。处在最表层的是超绝反思的主体——哲学活动就从这里开始,这便是超绝生活的理论化生活层次;然后是使理论化活动得以可能的表象层次,我们这这个层次日常生活而不用碰触理论反思问题;接着便是前表象层次,这是情绪,欲望和本能以及无意识行为的场地,可以说这个层次基本摆脱了主体的主动性控制,反而,主体往往受制于它;但这个层次也并非就是最终的,因为这些无意识行为往往又是习惯化经历的产物,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层次,习惯系统来自于遗传、文化传统以及过去的生活经历等等,而谈及这些,又脱离不了与他者(包括动物、植物、人……)的千丝万缕的关联。

从而,超绝哲学又必然意味着交互主体的超绝哲学。自我总与他者生活在一起,所谓文化、传统便是交互主体生活的产物。所以,追溯起源,便势必追溯到交互主体的超绝生活大系统。这意味着超绝的构造故事是异常复杂而动态易变的。

总之,超绝哲学绝不简单地意味着主体主义,它可以是非主体主义甚至反主体主义的。生活世界的起源意义并非海德格尔的独创,而首先是胡塞尔论证的,便是一例。

 

(三)超绝哲学语义学和经验

超绝哲学有着自己的语义学(意义学说)。即认为语言的意义是观念性的,它有着主体间可通达的客观性,但意义却是主体赋予的。用胡塞尔的话说,意义是意向活动赋予的,也称意向相关项。这与后来的比如说符号学、分析哲学等的语义概念是迥异的,究其共同点,后来的学说大都认为意义来自于语境和语言自身的差异性(语言是套差异系统),也即,意义来自于语言内部而非意向主体。

那么,超绝哲学的意义概念错了吗?我们暂且置于一旁。

超绝哲学急需解答的问题显然是:既然意义起源于主体,那么,意义的客观性是如何达到的?意义不会沦为私人性吗?超绝哲学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其实异常洗练简约:康德认为意义的赋予者——主体的诸验前条件是恒固的,并为任何私人主体都分享的;胡塞尔则通过交互主体性来解决意义客观性问题,意义是客观的,是因为我通过语言表达的意义是可以被他人理解的,也是客观可充实的。

我认为超绝哲学特别是胡塞尔的意义概念是简洁有力的。秉持这样的意义概念,感觉经验和述谓表达(概念思维)之间便是切合连贯的。有人说院子里的榕树有十米高。首先是语言陈述,但此时还是空乏的符号行为;待我走近,空乏的陈述便可被直观的感觉经验所充实。一个更简单的例子:我寻找我的手机。寻找时,其仅是我的意向对象,待我找到,这纯粹的意向对象便被直观充实。充实行为也是一种意向行为,在其中,概念表达和感觉经验得到了统一。秉持了这样的意义概念,真理也变得容易理解:所谓真理,便是对事实(事物、事态)的直观(充实)体验(经验)。

超绝哲学是一种经验论哲学,这从超绝哲学的独特的语义学出发,则可以得到简洁明确的理解。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