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先天·先验·先验主体·客观性——就康德和胡塞尔哲学中的几个概念与然石的讨论
(2014-09-04 11:16:06)
标签:
转载 |
按:拼凑成这样一篇东西目的有三:一是本人生性慵懒,很少写东西,但这回对然石一篇文章的评论竟然在字数上达到了一篇短文的水平,故收集起来,更新一下博客。二是我的评论与然石的回复颇能表达我们现在各自对康德、胡塞尔哲学的一些根本性看法,这些看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们对于世界和自我一些理解,故有必要立此存照。三是我们的看法有些分歧,这些分歧在一定意义上说明我们可能囿于各自的立场,难以得出自明性的普遍结论,故将它们摆在这里,求教于诸位方家,以期获得新的视域继续思考。
1.transzendental和
然石的回复:2012-02-10 09:10:56
1、直观当然有其先天形式,但直观的先天形式和先天概念结合并不能产生经验知识。经验知识必然要结合后天的给与。关于这两个词的翻译,你的理由颇为冠冕堂皇(呵呵),也说得过去。倪梁康有一段话,暂作回应:“康德本人对此概念有两方面定义:首先用这个概念来表明一种哲学的提问取向:一门‘先验哲学’所涉及的应当是这样一种认识,这种认识‘所探讨的并不是对象,而是我们对先天可能之对象的普遍认识方式’;其次,康德用这个概念所表明的‘不是对所有经验的超越’,而是某种‘虽然先于经验(先天的),但却能使经验认识(Erfahrungserkenntnis)得以可能的’东西。就此而论,中译名‘先验的’有一定的合理性,它暗示了‘先验’的后一种含义,即它与‘感性经验’(empirisch)的对立。但是更确切地看,后一种含义实际上只是对前一种含义的有关可能回答,因此,‘先验’并不是一个能反映出transzendental全面意义的中译。而日译名‘超越论的’在这里则能体现出这个概念的第一个重要内涵,因而值得推荐和采纳。”(《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
1.我对倪梁康先生的这段话是这样解读的:
然石的回复:2012-02-10 18:12:10
1、你显然误解了倪的意思。你的推论也不成立,若从词源学上讲,transzendental与“先”、“验”都八竿子打不着。关键是译作先验后,把a
先吃饭,暂说着一些,欢迎继续。
1.从词源学角度看transzendental意为“超越的”,在中世纪神学中就取此意。但康德对这个概念做了完全不同解释和运用,transzendental不但不是超越于经验的,反而是运用于经验、在经验之中的。所以正是在康德以后才有了“先验哲学”。哲学概念的翻译固然要注重词源学依据,但更要重视哲学史依据。a
然石的回复:2012-02-10 23:31:03
1、关于翻译,就不纠结了。我们都已各自述了观点。邓先生的观点在其《康德诸问题》第一篇中。
注释:
① 在以前的讨论中我对此问题的看法现整理如下:transzendental意为“先于经验,并使经验得以可能的”——这是从形式、方法而非“对象”上说。我以为译为“先验的”合乎其先于经验而又运用于经验之中的含义,若译为“超越论的”似乎既没有表达出transzendental的逻辑在先性,也没有表达出其不离乎经验的特征(从哪里超越到哪里呢?)。我认为,在胡塞尔那里,意识构造对象——比如对一块石头的构造——并非是超越的,石头的侧显是注视的中心和边缘域的自身流转与显现,缺席部分是通过意向性的意向活动(如联想、判断等)的构造作用而成为意向对象,并获得在场性的。这个构造过程是意义的生成过程,我们可以赋予超越的东西以意义,但意义是内在的。另外,若将transzendental若译为超越论的, transzendental Subjektivität是不是应译为“超越论的主体性”呢?
在康德那里,transzendental虽然有先天(a priori)的含义,且绝非超越经验的:他说所谓transzendental “并不意味着超过一切经验的什么东西,而是指虽然先于经验的(先验的、先天的),但却仅仅是为了使经验知识成为可能的东西”。(《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1982,第172页)
transzendental其实并不是一个东西,应该是一种认识论意义上的“方式”。当提到先验的东西时,康德指的是先验的知识,即先验的知识即关于先天的知识(与先天知识相对的是后天知识,一切经验知识都是后天知识)何以可能的知识。transzendental与a priori的区别在于前者先于经验但却只能在经验之中被运用,后者则可以离一切经验而独存,在这个意义上说,先天的(a priori)也就是“纯粹的”。transzendental若译为“超越论的”固然反映了它与transzendent在词源学上的渊源,但同时却隐匿了它与经验千丝万缕的关联。
②这个观点似乎不太准确,较为准确的表达似乎应是:主体的整体就是人,每一个人作为一个“自我”都是他人的视域,反之亦然。自我是视域的核心,又拥有视域。
附:然石的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4cba10100zt0d.html
康德和胡塞尔的一些问题
(一)超绝的和验前的
在康德哲学中,transzendental一般被翻译作“先验的”,a
康德认为经验是由验前的(a
所以把transcendental翻译作“超绝的”便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其正意味着追问经验的绝对起源的这么一门知识。验前的和验后的东西初看是相互超越(transcendent)隔绝的,transcendental就意味着要追问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二)超绝哲学和主体主义
超绝哲学是从笛卡尔开始的。经过以康德为首的德国观念论的改造和深化,终在胡塞尔那里大成。胡塞尔之后,超绝哲学表面上式微了。因为20世纪哲学的主调是反主体主义,先是海德格尔把超绝主体换为在世生存的此在,主体的优先性换成了世界的优先性;然后是结构主义的结构优先性,接着便是后结构主义的无中心性和延异性。但我认为,说超绝哲学式微,是太简单地把超绝哲学与主体主义划上等号的缘故。
起源,究其要义,就意味着构造。超绝哲学意味着一套起源学说,其独特的思路是不住地反思:寻找奠基性基础,找到之后,再往深处挖掘,如此步步解析。就是说,超绝哲学并非一步到位,而是层级化的。如此,把超绝哲学与主体主义等同,便存简单化嫌疑。因为,主体本身也可以是被构造的和多层次的。这在胡塞尔那里其实是很清楚的。
胡塞尔的超绝主体并不像康德的一样静态和单一,而是动态的和多层次的。处在最表层的是超绝反思的主体——哲学活动就从这里开始,这便是超绝生活的理论化生活层次;然后是使理论化活动得以可能的表象层次,我们这这个层次日常生活而不用碰触理论反思问题;接着便是前表象层次,这是情绪,欲望和本能以及无意识行为的场地,可以说这个层次基本摆脱了主体的主动性控制,反而,主体往往受制于它;但这个层次也并非就是最终的,因为这些无意识行为往往又是习惯化经历的产物,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层次,习惯系统来自于遗传、文化传统以及过去的生活经历等等,而谈及这些,又脱离不了与他者(包括动物、植物、人……)的千丝万缕的关联。
从而,超绝哲学又必然意味着交互主体的超绝哲学。自我总与他者生活在一起,所谓文化、传统便是交互主体生活的产物。所以,追溯起源,便势必追溯到交互主体的超绝生活大系统。这意味着超绝的构造故事是异常复杂而动态易变的。
总之,超绝哲学绝不简单地意味着主体主义,它可以是非主体主义甚至反主体主义的。生活世界的起源意义并非海德格尔的独创,而首先是胡塞尔论证的,便是一例。
(三)超绝哲学语义学和经验
超绝哲学有着自己的语义学(意义学说)。即认为语言的意义是观念性的,它有着主体间可通达的客观性,但意义却是主体赋予的。用胡塞尔的话说,“意义”是意向活动赋予的,也称“意向相关项”。这与后来的比如说符号学、分析哲学等的语义概念是迥异的,究其共同点,后来的学说大都认为意义来自于语境和语言自身的差异性(语言是套差异系统),也即,意义来自于语言内部而非意向主体。
那么,超绝哲学的意义概念错了吗?我们暂且置于一旁。
超绝哲学急需解答的问题显然是:既然意义起源于主体,那么,意义的客观性是如何达到的?意义不会沦为私人性吗?超绝哲学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其实异常洗练简约:康德认为意义的赋予者——主体的诸验前条件是恒固的,并为任何私人主体都分享的;胡塞尔则通过交互主体性来解决意义客观性问题,意义是客观的,是因为我通过语言表达的意义是可以被他人理解的,也是客观可充实的。
我认为超绝哲学特别是胡塞尔的意义概念是简洁有力的。秉持这样的意义概念,感觉经验和述谓表达(概念思维)之间便是切合连贯的。有人说“院子里的榕树有十米高”。首先是语言陈述,但此时还是空乏的符号行为;待我走近,空乏的陈述便可被直观的感觉经验所充实。一个更简单的例子:我寻找我的手机。寻找时,其仅是我的意向对象,待我找到,这纯粹的意向对象便被直观充实。充实行为也是一种意向行为,在其中,概念表达和感觉经验得到了统一。秉持了这样的意义概念,真理也变得容易理解:所谓真理,便是对事实(事物、事态)的直观(充实)体验(经验)。
超绝哲学是一种经验论哲学,这从超绝哲学的独特的语义学出发,则可以得到简洁明确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