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林少华
林少华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934
  • 关注人气:23,80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春报》问

(2014-12-29 08:14:45)
标签:

文学翻译

网络小说

浅阅读

纯文学

分类: 采访

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春报》问

 

1您曾说过,文学翻译除了99%的语言功底外,还需要1%的艺术悟性和瞬间感悟。在您看来,要用何种方式,才能获得要达到100%所需要的那个1%呢? 

——一如音乐家可能天生就对声音分外敏感、画家可能天生就对色彩和线条分外敏感,作为文学家、文学翻译家,有可能天生就对语言特别敏感,此即所谓天分。每个人都有天分,只是表现领域不同罢了。这点是要承认的。但作为文学翻译所需要的艺术悟性,除了天分,我想更多还是来自中外文文本的大量阅读。这样才能把握语感。搞翻译,尤其文学翻译,很大程度上语感即艺术悟性。遗憾的是,如今文本大量阅读明显是大部分学生的弱项。即使外语研究生,完整读过三五部长篇小说的也未必占多数。相比之下,他们感兴趣的更是适于应试的习题集之类。也就是说,接触的多是机械性、模式化的死的东西,而没有通过大量阅读在具体语境中接触活的语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以至艺术悟性。

 

2在当今电子浅阅读和网络小说时代,您怎样看待目前青年学子对于纯文学和大众文学的阅读比例?这种比例乐观吗?

——我没有注意具体是怎样的比例,估计纯文学比例不会高。果真如此,我是多少有些忧虑的。毕竟在对世界、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人性的深度挖掘以及文学审美的深远诉求等方面,大众文学或娱乐性文字是无法与纯文学相比的。长此以往,一部分青年学子有可能失去静水深流般的精神底蕴,失去人文情怀带来的优雅,失去心灵的丰富性和这个大时代所需求的博大胸襟。但愿我是杞人忧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