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呼唤优雅
(2008-08-04 10:58:51)
标签:
文化奥运优雅孙道临海归 |
奥运呼唤优雅
时常觉得生活中少了某种东西。
少了什么呢?
当我看到去世并不很久的孙道临年轻时照片的时候,这才恍然大悟:优雅!少了优雅!不仅仅是英俊,不仅仅是书卷气,不仅仅是风流倜傥,不仅仅是名门遗韵,而是这些因子同时渗出和神奇调合酿出的气质。我久久凝视他的面容。峻朗而又温润,超拔而又切近,既是在台上令人仰视的英才,又让人觉得是邻院亲切的兄长。一代男人的精典范本,一代女性的完美偶像。确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两个字:优雅!
而优雅恰恰是当下的我们——或者莫如说现今时代——所缺少的风度和气质。我们不缺少威严,官员们气宇轩昂龙行虎步,绝对高端风采;我们不缺少豪爽,富豪们呼风唤雨一掷千金,连报名乘宇宙飞船的都有六个吾国公民;我们不缺少果敢,有人一扬手就给清洁工一记响亮的耳光。甚至本该优雅的教授们博导们也开始被人称为“老板”。换言之,我们不缺少斗士,缺少绅士;不缺少美女,缺少淑女;不缺少豪族,缺少贵族。
我们曾经优雅。或“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或“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六一居士自曰醉翁纵情山水固然可赞可叹,就连一世枭雄曹孟德也有“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优雅。及至风起云涌的五四时期,如鲁迅如闻一多,也不仅有横眉冷对的绝决和刚毅。君不见,他们演讲时那一袭长袍,那前后摇摆的长围巾,那迎风一甩的浓发,清癯的面容,抑扬的语调,民国男人风姿与魅力至此尽矣。
后来呢?优雅后来为什么几乎绝迹了呢?在特定的高压之下,文人雅士们变得低眉垂眼猥琐不堪,休说优雅,连自尊都荡然无存。后来政治环境宽松了,相伴而来的经济大潮和浮躁世风又使得人们的操守面临考验。很难设想操守脆弱之人会有真正优雅的表现。窃以为,除了身世、学识和修养,自尊和操守更是优雅的前提。
孙道临出身于京师书香门第,就读于燕京大学哲学系,学识和修养自是水到渠成。但更重要的,恐怕是他具有坚定的艺术操守和自尊,优雅只是这些骨子里的因素一种自然流露。惟其如此,方能英俊而无奶油之气,潇洒而无轻薄之态,睿智而不流于乖巧,儒雅而迥异于迂腐。再看当下影视明星,五官配置之精美身材比例之谐调者诚然不乏其人,惟独缺少这种静水深流般的优雅气质。
甚至,极为日常性的优雅举止也很难找见了。游学海外,每每心生感慨。哪怕一个礼让女士的男士身姿,一个示意行人先过的开车人手势,一个赶紧侧身低头悄声接听手机的背影,都可让人感觉出一种寻常而又不寻常的优雅。而在境内,这些举止几乎全被“一键清除”。我不止一次在飞机上目睹有人把皮鞋狠狠蹬在前面座椅的靠背,一忽儿“啤酒”一忽儿“可乐”一忽儿“橙汁”,把个空姐支使得像自家使唤丫头一样团团转。还有人跟人家开显然有失身份的玩笑。至于在公共汽车以至“和谐号”车厢里大吼大叫打手机的人更是屡见不鲜。有的居然满口粗言秽语训斥大约是他部下的什么人,那气势,就差没有把手机顺着电波搧到对方嘴巴上去,全然不顾满车厢乘客的感受。类似行为,即使出国也不知适可而止,致使中国外交部不得不在其官方网站发布的《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2007年版)》中提醒我国公民出国时要在公共场合表现平静,不要大声说话,避免突出自己和与人争吵。若让我说,一句话,须有无愧于礼仪之邦国民的优雅。
话说回来,断言优雅尽皆消失怕也不全对。就说前几天上街吧,我有幸瞧见一对优雅的男女。男士一身甚为得体的藏青色细条纹西装,举手投足之间带出仿佛海归博士的英气,长相也仅次于《早春二月》里的孙道临;女方则一身极有品位的西式套裙,走路显然是白领职业女性特有的步调,姿容亦颇具李媛媛当年韵致。两人边走边谈,简直是以优雅为主题的动漫佳作。看得我心里痒痒的暖暖的,不由得尾随走了几步。没走几步,但见两人忽然横穿草坪,四只高档皮鞋毅然决然往小草们的头上踩去……
优雅哪儿去了?究竟哪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