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的地铁真的只有涨价吗?

(2011-07-29 10:04:09)
标签:

北京

地铁

涨价

财经

旅游

汽车

杂谈

分类: 汽车

北京地铁高峰期提价你怎么看?

    据北京的京华时报报道,一个叫断里人的交通专家说,北京地铁要解决拥挤的最好办法就是高峰时提价。此言一出,引来一片叫骂声。我只是建议那些决策者们,能够亲身地去体验一下,高峰时都是哪些人在挤地铁?是不是涨价了,这些人就可以不坐地铁?涨价是不是真的能够解决地铁高峰拥挤的问题?

    地铁,往往是城市客流量最密集的地方之一。仅北京,每天就有400多万人在此流动。有人这样形容高峰时的地铁:你会看到成百上千的人像追罪犯一样赶地铁;你会发现,身体和身体是完全的亲密接触,男女老幼跟你肩并肩,腿挨腿,你甚至要呼吸着别人的呼吸……

    1969年10月1日,中国第一条地铁线路在北京建成通车。此后的30多年来,地铁迅速成为不少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至于拥挤衍生出的诸多不便和健康问题显而易见,就不再赘述。尽管如此,政府仍然在花大力气宣传引导市民出门乘坐公共交通。乘坐公共交通是低碳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如何改善目前的拥挤现象,一直以来难以有所突破。

    去年一项有关北京“地铁车票在上下班高峰时段加价”提案的报道,引发社会各方争议,被称为低票价的“北京模式”是否面临变革?是否可借鉴海外知名大都市地铁运营的经验也成为各界关注焦点。既要让城市化稳定快速发展,又要让交通体系发展合乎市场规律,北京地铁票价的制定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准确定位,找到适合的运营模式。

    本来地铁高峰期人流就大,特别是自从2007年10月7日,北京地铁五号线开通,地铁票价正式实行“一票制”,票价统一由3元改为2元以后,客流量更是超级大。

    一面低票价引导市民乘坐公共交通,一面又要缓解高峰压力,地铁面临调整是必然的。今年年初,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陈杰提出,目前地铁上下班高峰期间,站内及车厢内人满为患,过度拥挤,环境很差,且存在较大安全隐患。陈杰建议每个工作日的上下班高峰时段,即6点30分-8点30分和16点30分-19点,对购买车票的人群(不含持交通卡人群)提高车票价格,如每张票价5元至6元,以便通过价格手段引导旅游购物等人群避开上下班高峰时段出行,缓解地铁拥挤。

    按理说这项政策对大部分乘坐地铁的白领们来说没有太多影响,因为持卡人不受影响。但是也会遭到一些人的质疑。的确会有一些不上班的“闲杂人等”会在高峰时段出门,给交通造成很大的不便,但是对北京上班的人一般都有公交卡,而没有公交卡的要么是不经常坐车的北京市民,要么是经常开私家车的却又赶上了限行。他们一般不买公交卡,这样他们就会有意见。而外地人初来乍到,也不一定知道这项政策,一样会花五六元买票,而且还可能让他们有受歧视的感觉。如果能有更好的办法疏导就好了。

    另外票价提高两三倍,确实很需要勇气。这分明有歧视外地人之嫌,这与作为国际大都市,一直以开放、包容的态度闻名的北京严重不符。有人说,即使有关部门要算经济账,也应该将账本置于阳光之下。票价提至五六元的依据在哪里?目前的地铁运营财况如何?在这些情况都不明晰的情况下,贸然提高市民的地铁出行成本,即使经过听证会等形式程序,恐怕也难获民意支持。

 

新闻联播主播痛批热映电影  潘石屹追星全过程

85%家庭买不起房不是问题    戏说房价暴跌的23个后果

七成女性无房不嫁除非傍大款    你对2011房价下降有信心吗?

2010年十大找抽房的地产广告    中国的房地产与足球10大相似

找抽呢:盼房价下跌的人无耻    百姓永远买不起房的六大原因

不同职业的人买房各需多少年    购房者既可怜又可恨你别不信

80后抵制高房价10大行为艺术    刘晓庆面对房价飙升忏悔炒房

房价继续涨10年后我们都住哪    山西煤老板们买房的10大特点

 看90后小孩表演的评剧什么样    10个绝对常用字念对1个算你狠

买房应学计划生育一户一房制    购房者遭强奸为何仍有激情

 

 
京欲调高客流高峰期地铁票价 您怎么看?最多可选1项
发起时间:2011-07-29 10:00    截止时间:2011-09-29 10:00    投票人数:0人
  • 0(0%)
  • 0(0%)
  • 0(0%)
  • 0(0%)
投票已截止
最后投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