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刘光宇
刘光宇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259
  • 关注人气:11,86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厘头评剧《仁义胡同》俘虏了年轻人

(2009-01-14 10:35:26)
标签:

评剧

仁义胡同

戏曲

年轻观众

恶搞

新凤霞

赵丽蓉

文化

分类: 评剧百年

无厘头评剧《仁义胡同》俘虏了年轻人无厘头评剧《仁义胡同》俘虏了年轻人

当年评剧皇后和赵丽蓉

    早就听说在去年第六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上获优秀演出、编剧、导演、表演等大奖的《仁义胡同》因表现形式新颖而成为艺术节上一大亮点。但是一直没有机会看到,前天晚上由河北省迁安市艺术团排演的大型评剧轻喜剧《仁义胡同》终于登陆央视戏曲频道黄金时间,这在近年来评剧历史上是很难得的一大幸事。

    这出评剧被创作者定位为大型轻喜剧,可以说完全是在评剧市场不景气乃至戏曲艺术面临尴尬局面的一次大胆改革和创新。而这次改革的最大变化就是把一大批非戏迷的年轻人给吸引住了。

    虽然观众叫好,但我也听说该剧在戏剧界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论,毕竟这是个新事物,原因是个别老年观众和个别评委认为它太新潮,节奏太快,“看不懂,跟传统评剧差距太大。”其实个别人有这种想法也是意料之中,而且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个人认为评剧要想发展,留住老观众那自然本无可厚非,但是开拓更宽的戏路让戏曲的观众更立体更全面才是戏曲的发展之路。戏曲唱腔和表演需要演员的实力,但是即使演员唱得再棒,哪怕当年的小白玉霜、新凤霞等评剧皇后或公主转世恐怕她们的演唱也很难立足于当今的舞台。我非常喜欢白派和新派,更喜欢小白玉霜的低沉宛转和新凤霞的甜润清脆,但是时代不同了,观众的需要和欣赏标准也大不一样了。到底是硬把观众生拉到剧场看戏还是戏曲迎合观众的欣赏需要而自动吸引观众?这自然不必我多说,时代在变,在如今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文化娱乐形式多样的大背景下,戏曲不被许多年轻人喜欢也在情理之中。

    因此各剧种纷纷进行了现代化改革,以焕发青春与现代气息的魅力吸引年轻观众。例如,昆曲中的青春版《牡丹亭》,以华美的服饰,精美的舞台,华丽的唱腔,让年轻观众领略了传统戏剧之美。但是这远远不够,现代观众接受信息似乎更注重寓教于乐的形式,更喜欢休闲式的放松,所以他们更喜欢小品的艺术形态。

    而前天我看到的评剧《仁义胡同》则完全是一出大型“小品”剧,故事简单,寓意深远,而且自始至终幽默诙谐,艺术多样,几乎可与《武林外传》相媲美。

    《仁义胡同》故事讲的是清末民初,迁安某镇上相邻住着任、易两户人家,两家儿女相互爱慕并订亲。忽然,有人报说任家大少爷在京城做了高官,任家觉得高易家一等,便在重修建院墙时将院墙东移一砖引起易家不满,但因任家官高权重,易家老爷忍气吞声一病不起,两家青梅竹马的儿女为此不愉快。正当易家老爷奄奄一息之时,忽然有人来报,是易家之子代替任家之子在京城做的高官。易家老爷马上振奋起来,决定将自己家的院墙也重修并西移两砖。为此两家大动干戈誓不两立。后经泥瓦匠出主意和两个儿女解劝,两家老人终于悟到,要为和贵,不应该为墙而活,两家以仁义和谐为本让地三尺。《仁义胡同》取材于建昌营镇所保留的仁义胡同广为流传的民间典故,通过两家人为了院墙发生的戏剧性冲突,表现“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美德,弘扬人不能为物而活、应为人而活的人本主义思想,体现仁义道德、社会和谐的社会发展趋向。

    故事简单,但是剧情却设计巧妙。剧中极其丰富的现代信息是吸引现代年轻人的法宝。据说很多不看戏的年轻人,甚至一些对评剧不屑一顾的人看完该剧后都发自内心地评价说:好。“真没想到还有这样好看的评剧”,在迁安演出时,几个对评剧不太感兴趣的年轻人在场外喝水、聊天,因为不时听到场内发出阵阵欢笑,就进场一看究竟,结果一坐下,就被吸引住了,直到演出结束。20多个年轻人从网络上看到这出戏的介绍后,相约一起乘车前去观看演出。评剧艺术节举办期间,唐山某高校的400多名大学生想看戏,但因为票紧张,结果没能如愿……

    下面我谈谈自己看戏后的感受,《仁义胡同》几乎全场都是在轻松的氛围里、在嬉笑怒骂中,将一个呼唤社会和谐、提倡睦邻礼让的故事以近似寓言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确是一出弘扬传统美德的好戏!这也正是评剧相比京剧等其他剧种最大的特长和优势。

    《仁义胡同》之所以更受年轻观众喜欢更重要的是这出戏几乎把网络上的热门及时下流行的都搬上了舞台。虽然这出戏描写的是清末民初,但它又完全是活生生的现实,仿佛就是春晚的小品一般。我想它之所以不受一部分老年观众喜欢可能是他们认为好好的传统评剧被恶搞了,因为的确这帮演员太能搞了。但我认为这出戏非但不会失去老年观众的兴趣点,因为一些N多年都难以听到的老评剧似乎在舞台上重生,而演出形式的新颖和活力又将年轻一代的准戏迷非戏迷给笼络进来。因为我不得不佩服,里面丰富的信息和大量的现代网络词汇实在令人叫绝,拉近了戏曲艺术和现代观众的距离。涉及体育、历史、文学、军事、网络语言等,各种知识巧妙地糅杂在一起,放置在这样的一个“传统”故事里,让人捧腹。

    比如说我现在能想起来的有郭冬临在相声中唱的那个天津快板,有小贩的叫卖,有华尔兹,也有芭蕾天鹅湖,更有踢踏和交谊舞,还有范伟的再现,有当收到家书时李春波的《一封家书》,有当痛到伤心处时唱的《伤心太平洋》,有县太爷宣判时改用香港片中法官戴的头套,也有最后感恩时唱的《感恩的心》。还有网络上曾经流行过琼瑶的一段最罗嗦最肉麻的一大段,甚至冰雪震灾和奥运会、萝卜丝儿、骂中国足球都在戏中体现,搞笑的英文和见功底的绕口令更是有意思。如此丰富的现代语言只能从当代小品和恶搞式的《武林外传》中看到。

    戏曲是艺术,现代观众喜欢的也是艺术,而这种把现代艺术融入到传统艺术中,既保留老观众,又吸收年轻人未尝不是戏曲发展的一条捷径。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大杂烩谁敢说当年天桥上的评剧团没干过,谁敢说严凤英的《天仙配》电影前舞台上不也适应观众演一些可能比较俗点的东西?实际上他们当时也会迎合现场观众的需求临时增加一些“时尚”元素。

    这种香港无厘头式的评剧我不敢说一定是戏曲的大方向,但至少能一改评剧不景气的状态,而且最大的贡献是传统评剧的韵味没有丢,还把现代人给逗乐了,笑着就讲了大道理,笑着就受了教育,我觉得目的就达到了。90年代到21世纪人们喜欢的一些无厘头的香港片中,有非常非常多的戏曲,比如黄梅调、广东粤剧,反正人们没有因为不喜欢戏曲而不喜欢听那些黄梅调。我说一句或许不该说的话,评剧也一样,我们欣赏的《仁义胡同》如果你不喜欢评剧姑且把它当作一部大型小品吧,或者你可以说原来这就是评剧,不管怎么着,人们却在欢乐中知道了评剧我觉得这就是好事。

    实际上我认为并不是所有年轻人都不喜欢评剧,是因为人们认为戏曲太慢而且咿咿呀呀难听,其实这是个误会,我个人认为最高雅的是昆曲,我不爱看,太慢。而评剧则不一样,雅俗共赏,而且也不慢,更重要的是评剧是最接近普通话的戏曲,不至于听不懂。评剧就是平民戏,这也正是评剧跟京剧不同的地方,评剧多演老百姓的平民生活、传统美德、家长里短,而京剧则是以历史剧为主。评剧很少演皇帝戏,而有一出著名的《打金枝》也主要是家庭内部矛盾。所以评剧更贴近于普通老百姓。所以许多年轻人是根本就没有看过才这么认为,评剧不是咿咿呀呀,评剧是说唱艺术,现在流行歌曲不正流行说唱吗?

    不管怎么说,《仁义胡同》这么一折腾不是坏事,即使招来非议甚至谩骂也无关紧要,叫我说,不怕骂,骂毕竟是少数,再说不这么闹不也一样被骂吗?同样是骂,不在骂中亡,就在骂中生。引用剧中一句经典台词:不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东风压倒西风。

无厘头评剧《仁义胡同》俘虏了年轻人无厘头评剧《仁义胡同》俘虏了年轻人无厘头评剧《仁义胡同》俘虏了年轻人无厘头评剧《仁义胡同》俘虏了年轻人无厘头评剧《仁义胡同》俘虏了年轻人

河北迁安的仁义胡同

无厘头评剧《仁义胡同》俘虏了年轻人

山东版本的仁义胡同

无厘头评剧《仁义胡同》俘虏了年轻人无厘头评剧《仁义胡同》俘虏了年轻人无厘头评剧《仁义胡同》俘虏了年轻人无厘头评剧《仁义胡同》俘虏了年轻人无厘头评剧《仁义胡同》俘虏了年轻人

《仁义胡同》演出剧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