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一天一天的暖和起来,人们都把外套给抛开了。然而开发商想尽办法手里的盘却都推不掉。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网昨天的数据显示,从3月2日当月第一个新盘入市至今,61个陆续开卖的楼盘中16个销售量为零。而调查还显示,进入4月,不仅购房人的观望态度越来越坚决,而且很多此前一直认为“市场没有什么问题”的开发商也开始心里没底,纷纷召集各路高手商议降价促销。看来08年的楼市可能要被雪藏而难以迎来阳光明媚、旭日和风的春天了。
难道2008年中国的楼市真的没有春天了?其实所谓的“春天”是相对而言,如果像某些开发商心中所期待的那种春天可能随着历史的车轮一去不复返了。银行对资金利用的态度转变,一些中小开发商面临资金死结,正将经受一场生死考验。房价停止暴涨,楼市重回理性是众望所归,而我也相信中国的房地产业回归理性的春天是指日可待了。不管是有名的、没名的、专业的、业余的,大家都在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式表达着自己的对于这个行业的现状的看法,提出各自的办法,可能有的过于偏激,有的过于武断,但是,总的来说,大部分人的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希望中国的地产业能够好起来,能够健康、持久的走下去。
基于这个大的前提,我仅以一个爱国青年的身份也简单的抒发一下自己的爱国情怀,阐述一下自己对于中国房地产业现状的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和建议。
首先,房地产的价格是由房地产的有用性、稀缺性、和有效需求三者相互结合所产生的。有用性、稀缺性无庸置疑,关键在于这个有效需求上,中国的楼市到底还有没有有效需求,或者说这个有效需求还有多大,在这里,我要重申一下这个简单的定义:有效需求简称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支持的需求——不但愿意购买,而且有能力购买。房地产价格要成为现实——不是有价无市,还必须对房地产形成有效需求。只有需要而没有支付能力,或者虽然有支付能力但不需要,都不会产生购买行为。对于我国目前的楼市,情况比较复杂,我的观点是:有效需求,存在,只是需求量很小,小到不能推动庞大的中国地产业健康的向前发展。在这个有效需求群体里,大多数人或者集团他们的需求是出于一种短期的投资的心态,正是这种心态使得舆论的力量大到可以主导中国的楼市,上世纪海南的那次房地产泡沫相信我们的地产前辈们现在想想还心有余悸,当出钱盖楼的人都不知道盖楼给谁住的时候,当所有不动产持有者都在想着尽快把楼变成钱的时候。那么这个市场就离崩溃不远了。
很显然,政府意识到了这一点,也在接连不断的出台一些政策,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依我看来政府出台的如经济适用房、经济租用房、限价房等有局限性的政策只是隔靴搔痒,未触及中国地产业垢病之根源,要想彻底的改善我国楼市的现状,根本的问题出在最初的土地供给上,为什大批的投资商蜂拥而上,近乎疯狂的高价圈地,原因很简单,有利可图,有暴利可图,高投资、高风险、高回报,这本来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所以对于房地产开发商的批评声一浪高过一浪就有点让人费解了。难道能挣10块的买卖非让人家只挣5块?估计谁也不会这样做吧,开发商也是人,也是商人,他们不是上帝派来给穷人分房子的,获取最大利润才是他们盖房子的目的,那么,造成如今的现状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制度不合理!
在我看来,中国土地制度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地产业的特殊性,换言之,用同于其它大多数国家的地产市场管理机制很难将我国的地产市场做大、做强。由于我国的土地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在进行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时候,将最初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和最终建成后的商品房销售价格联系起来,做到真正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即谁的规划方案更加合理,谁交的土地出让金更多,谁愿意以更低的价格销售最终的成品楼,谁将获得土地的开发权,在商品房上市的时候,当初开发商交给政府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扣除一部分政府管理费用之后,将其全部以各种形式返还到所开发的楼盘上。那么最终谁交的土地出让金更多,谁的销售价格更低,谁的楼盘的共建设施就会更完善,谁的楼盘就会卖的更好,如此就形成了地产业稳定发展,商品房配套合理,百姓切实得到实惠,政府管理有据可依的多方共荣的大好局面。
总之,摒弃过去开发商有土就是金的大爷作风,房价只涨不跌、只为富人盖房的观念,逐步完善国家土地制度,2008年必将破冰而出,迎来春天的黎明。当然,中国地产业,非牛人所不能挽救也。我乃一介市井小人物,自知人微言轻,但愿此文一出未给中国地产界造成一时轰动,也但愿此文一出能给中国地产界造成一时轰动,总之,此时此刻,矛盾复杂的心情溢于言表。(耿春鹏
刘光宇)
卖身公告:本人近期有意跳槽,仍将致力于房产文章创作,如贵媒体和我相投,有意请查看首页联系方式。同样欢迎各大媒体约稿。北大十大争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