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把切碎的时间找回来
(2015-04-13 20:25:12)
标签:
lele杂谈 |
分类: 瞎琢磨这件事 |
曾几何时,我们泡论坛,写长文,交流心得,思绪万千,这种自发的创作在博客年代达到顶峰,人人都是自媒体,草根获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话语权,关注,不一定非要走娱乐路线,产生思想也能获得巨大的关注,枝繁叶茂,熠熠生辉。
后来微博推出了,胜利了,快节奏的生活显然对这140个字的平台情有独钟,无论你习不习惯,140个字已经像锚一样深深的沉入到每个人的心中,大家聊天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聊上140个字。思想也慢慢被碎片化和提速。
再后来,移动互联网奔涌而出,web页面受到极大冲击,人们在手机上刷微博,刷微信,看推送,转文章,“宅”这件事情变得无处不在,即使身在野外,也可能会时不时低头看手机,随时把状态切换到一个用眼过度却用体不足的样子。生活也被碎片化了。
现如今,微信的势头明显盖过微博,这也就意味着,人们的生活场景产生了这样的变化:公众号替我们做深入思考,我们只要平时刷刷朋友圈,转发好文和发个图片就够了,很多人连分享多说几句话都嫌麻烦,因为表情符号已经能够代表很大的社交意愿。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人都在傻笑、憨笑、愤怒、流泪、送花、点赞、抱抱……
然而,深入思考和独立思考的训练依然不可少,整块的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无比重要,几年前那本流行的书《思考快与慢》我还记忆犹新,我们刚接触任何新鲜事物都要进行慢思考,就像无知的孩童那样专注。而后,慢思考经过不断地经验积累和联系,最后整合成了人的知识体系和经验,就不用耗费过多的精力去进行深入慢思考了,于是快思考形成,如同我们看见2*3就脱口而出等于6,不用再掰着手指头去重新定义何为数学。
生活环境,无时无刻不在教育人们,使人产生应激反应。当我们慢慢习惯快速扫描朋友圈、快速接受大量信息的时候,也难说这到底是福是祸?至少,我认为,看得越多,能记住的反倒越少,不光因为我们年纪大了,咖啡喝多了或者油炸食品吃多了,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很久没有进行写作,没有输入,没有把句子整理好再读一遍甚至改几遍的习惯了。
想想也挺可怕的,如果你用毛笔写字,可能要字斟句酌,因为纸很贵,要反复推敲,惜墨如金。如果你用钢笔写字,可能速度不快,一个副产品就是我们还有很多思考时间。如果你用键盘打字,好吧,我承认键盘打字已经基本上可以赶上说的速度,但至少你还留有一丝回顾。而当我们开始用微信短句、用语音的时候,碎片,碎片,凌乱,一对多,来回切换……一切都变得如同带着马赛克的蒙娜丽莎拼图,怎么看,都难以体会那神秘的微笑了。
还好,我们还有跑步,能够在固定的时间有自己的整块儿时间。
跑步,是我们用来独处的时光,更是我做深入思考无人打扰的重要时刻。
我经常有这样感受:运动的时候最清醒,而独处的时光最能做长期规划、广度的关联和深入的思考。
这一切,都藏在跑步的锻炼时间中。
如果你觉得跑步仅仅是个健身无可厚非,但我一直觉得,跑步的一个重要且神秘价值就是在我们繁杂纷乱一头雾水的时候,给你一个类似于登上山顶,扫清雾霾,戴好新配的眼镜,然后深呼吸之后去看世界的感觉。
有时候喝完酒很头晕,搞不清状况,云山雾罩。
有时候跑个很长的步,跳出圈外,没什么能遮挡你的去路。
所以,我坚持再用传统方式再写写长文,就如同我要持续跑长距离一样。为了看上去更传统,我连图都不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