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吃苦”和“受苦”——我为什么不断参加比赛

(2012-01-14 12:46:55)
分类: 瞎琢磨这件事

回顾我的2011年,参加了17场越野和马拉松比赛,十分繁忙,从健身科学角度讲肯定是比赛频率过高了,不过我有我的原因。

首先要说明一个前提,我不断参加比赛基于生活的价值观,我相信主动吃苦是为了能够积累自己的德行以便担得起更大的幸福。这个观点源于我们可能都知道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必先怎么怎么着……”或者“苦难是上帝化了装的祝福”。若不认同此种价值观,认为舒服一秒是一秒即为幸福,则无需讨论。

参加比赛,是为了主动吃点辛苦。

从小我们就受过此种教育,比如吃苦耐劳,忍辱负重,但是后来我发现,主动“吃苦”和被动“受苦”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自发的行为隐含着追求心智成熟自我历练的潜意识,后者的被动接受更多的是外在环境下我们作为一个动物个体的本能底线。说得通俗一点,主动吃苦为了从艰苦中获得了成长,被动受苦是环境逼到这个份上没办法的选择,反正不能死了吧。从结果上看,后者的被动,往往会带来更强刺激,很多奇迹也是被逼出来的,或者很多悲剧的game over也源于此,这是底线的力量。

我们都希望让自己在不受伤、可控的情况下主动接受更多的历练,安全稳定的成长,但有时也需要逼迫自己换一下环境,试探一下自己还能走多远,此为我们与生俱来的探险情怀。

参加比赛,很有可能模糊了主动、被动这二者的界限。比如我的首个百公里,前半段还是一副尽在掌握的牛逼专业样,后半段则变成熬下去就是硬道理的落魄相啦。

参加比赛,给你探究极限的条件。

经过30场马拉松,我发现探究极限的结果往往会吓你自己一跳,原来自己还可以如此牛逼,于是对自己有了更新的认识,于是开始期待下一场更高更快更强。

不知不觉中参加了很多比赛。

很多书上都说一次马拉松要用一个月时间来恢复,那是针对竞技选手维持好的状态而言,我们这些业余跑步者首先不会每次都那么玩儿命,同时自身成绩也不会因为状态高低有太大变化,于是,频繁参赛成为可能,“不过又是一场期中考试而已,只要张弛有度就好。”

我应该还不算盲目,去年赛事是有张弛节奏的,有的比赛认真跑,证明一下自己的速度和长度耐力,有的比赛换着花样跑,以拍照片为主,分享比赛,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

我的节奏让不断参加比赛成为可能。

插播广告:【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个典故应该是《孟子梁惠王下》里面的事儿,我上学的时候学的是独乐(yue)乐(le),与人乐(yue)乐(le),孰乐(le)?的发音,大概翻译成自己听小曲儿快乐,还是和大家齐分享交响乐快乐?但是百度百科里面标注独乐(le)乐(le)的发音,让我又开始糊涂了,是不够与时俱进还是版本更新我未尝发现,当年老师教错了还是百度不靠谱。管他呢,这就像田老师两岁的小女儿牛牛管我叫“饿饿(乐乐)叔叔”一样,可以超强纠错的。】

连续作战的另一个因素是营养补充和高科技装备,我正在相对科学地嗑药喝粉儿(蛋白质维生素等),还专门买了skins恢复系列的裤子睡觉穿,这些高科技研究成果确实能帮助快速恢复体能和排酸。

有了高科技,可以说我们处在跑步非常好的时代。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现在的工作比较忙叨,因此减少了平时跑步的时间,我用比赛的节点来督促自己不会停止脚步。为了即将到来的下一场比赛,总要稍微练练吧。比赛是我的期中考试,下功夫的地方还是在背后,但是我又不是一个特自觉的学生,多参加几场考试算是证明和敦促自己的最好的工具,于是你就会发现,主动要求期中考试和一直等着期末考试的人那一点点不同,就是吃苦和受苦的区别啦。

好在我和田老师每年年初就在日历上圈出要参加的比赛,然后大大方方地告诉客户,此时间已经有安排,不能占用,如果不行,田老师宁可这单生意不做,大师风范!

还有一句话我忘记具体怎么说了,大致描述幸福就是你前进中不小心挂在身上的荆棘、草籽或者花粉,那么我就明白了,精彩的路一定不是特别平坦的大路,如果路太顺利太高速了,除了PM2.5指标越来越差的空气和呼呼的风声,你身上还能挂上什么幸福呢?

对了,罗嗦了这么半天,还不是为了他娘的简简单单四个字:苦尽甘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