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
(2010-10-09 20:44:19)| 分类: 杂七杂八 |
刚看了北京电视台人文之都谈话节目,谈幸福。
主持人先是把幸福二字拆开,幸,上面有土地,下面有人民币。福,衣服加上一口田。
这在农耕文明之中是非常朴实的一种诉求。现在也差不多,有地方住、有钱、吃饱穿暖。
然后分四个方面谈幸福:就业、交通、住房、社保。
就业:
请的嘉宾是两位大学生村官,讲了他们的故事。创新+踏实肯干成就一番事业。
而我觉得,就业和现代的生活模式有很大关系,我们已经不可避免地陷入整个世界的经济循环体系中,钱从哪来,又到哪去,价值是如何增长的?资源、生产力、如何变化到整个经济循环体系中去?这些东西我们在上学的时候根本就没学,也没空去考虑,于是很自然地从眼前最近的地方入手,上个班,好好工作,挣点钱养家糊口,理想也在慢慢消磨,创造力也在削弱。我发现我们并不缺少实业方面的创造力,但在经济形势、科技上的创造力确实较发达国家差很多。因为宏大需要广博的见识,我们的时间和阅读能力都被淹没在娱乐花边新闻充斥的媒体中了。
交通:
请的嘉宾是一位的哥,还自己创造了一首歌曲《我们是的哥》,人不错,心态挺好,开了十五年车。北京路宽了,但是还是不好走,修路的速度赶不上买车的速度,这是经济拉动的。
我觉得,一个城市的交通,就像一个人的血管,首都的交通自然是心脑血管啦,如此看来,北京城市和现在的城市人一样,心脑血管的状况都不咋地。我经常发现,即使是乘坐地铁,去一个地方也经常要备上两个小时,北京太大了,资源也很分散,我们时刻处在“在路上”的状态,有时还是“堵在路上”的状态,难怪现在有些人喜欢通过网络“宅”在家中,如果仅仅是信息交流的需要,宅,不失为一种节省时间的好方法。前不久和同学吃饭,他要买辆自行车上下班骑。他上班离公司20公里左右,他说开车每天都很堵,从这辆车买回来之后,整体的平均速度是20公里/小时左右,这包括他每天晚上在五环上飞速狂飙的里程。我的山地自行车有码表,现在总的骑行时间437小时56分,骑行距离9422公里,平均21.5公里/小时,这还包括有时候慢悠悠地出去买菜钻小胡同的里程,竟然比他开车都快,足见北京交通现状啦。我和他去买了一辆捷安特的折叠车,他要锻炼身体,也可能是被交通逼迫的。
住房:
住房简单带过,没请嘉宾,我还想呢,请个开发商?可能没人敢来吧。说外国有的地方是鼓励先租房后买房,资源要和个人的经济状况匹配。
可是我们的很多人,都被房子把应该有魄力的青春年华套牢了,沉重的房贷让生活降低一个很大的档次,一个拥有房子的荣耀背后是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舍不得用的代价。年轻时候的钱是“奶粉钱”,你把它用来学习或是其他提高自己,效果是巨大的,等到真正财务自由基本人生定位的时候,钱就不那么有价值了。近几年的房价飞涨,租房的价格也飞涨,很多城里上班的人不得不往更远的地方迁,于是加速了上一条交通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是旅行家,每天光上下班在路上就要三四个小时,占了生命的八分之一,用生命的八分之一来旅行还不是旅行家吗?套用现在流行的词汇方式:房子让很多人“被旅行家”。
社保:
社保请来嘉宾是一位保洁员,四川来的,她很关心退休后的保障。各种保障是了却人们后顾之忧的关键。
我觉得,之所以社保已经成为非常大的人们关心的问题,源于人口结构,现在正是父母那代退休人口最多的时候,社会保障正到了计划经济人口与市场经济人口胶着阶段,平稳过渡和处理好不同时代的遗留问题,自是民生之本。其实像社会保障这样大工程,老百姓关心的还是衣食住行,交通 、卫生、教育啥的个人是无能为力的,要靠政府,所以幸福不幸福,个人能控制的,也就是个人的心态。看和谁比了。和过去比,物质方面极大进步,和纵向比或者和你愿你比较的方面,则会产生千差万别的结果。我想除了免去“后顾之忧”的保障,也应该更增加些具有“先见之明”的东西,来拉动人们的幸福感。比如年轻人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力提老年人的健康生活方式是不得已为之,因为走到这一步了,身体问题已经是个大问题,老百姓不得病社会也少些药钱。然而年轻人的压力释放却关乎创造力和国家的未来,这,不是简单的物质进步就可以的,更何况物质进步很大一部分都“捐给”房地产了。
我还是挺喜欢节目最后说的一句话,评价一个城市是否幸福,你只要看看市民是否有自信、阳光般的笑容就知道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