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摄影讲座
(2009-12-10 13:31:16)| 分类: 摄影这件事 |
上周去听摄影讲座,财经视觉总监法满讲的。草记一些我关注的,没有系统整理。
法满是以一个编辑的视角来看待摄影。
他比较看重以影像方式讲故事,图片能讲述什么。
图片报道要有很强的深入性,这些需要有对生活的理解。
编辑更关心图片本身的内容,而不是表面形式,鼓励创新。
拍照片要写图片日记,环境背景对影像作为补充。
关注影像中人物的情感,普通人所能传递的魅力。
照片背后的好故事更应该关注,比如一张小姑娘话花丛前的照片,这是个盲人小姑娘,带摄影师去“看”花,小女孩说:你闻多香。
现场的力量。就纪实和新闻来说,照片的信息量远大于画质或者其他表现形式。
拍摄人物,千万不要吧人物高大化,要把他当人看待,不要当作神。(说到这我觉得《建国大业》已经非常有进步了)
图片编辑看的图片非常多,能够于众多图片中找到逻辑表达想法,这种逻辑的价值是可观的。
把熟悉的东西陌生化。
下雪天一定要去拍,这是积累。各种气候下的事物能体现出不同的情绪。
40岁以上是最好的摄影年龄,因为有生活的积累,更容易发现照片背后的故事。
问自己一个问题:拿相机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职业化。法新社一位记者从法国专门飞过来拍,和被采访者同吃同住一星期。
出去拍,先想想目的是什么?如何能达到你想要的图片和文字,这里面也涉及到公关。
有吸引力的东西都要去拍。
视角:江湖视角VS庙堂视角。现实主义是新闻摄影最重要的。
你的摄影观念是什么?拍质量的极致?拍风格?
关注现在80后的摄影非常自然,没有杂念的摄影方式,很值得研究。(我个人觉得这也是社会进步的方面,你看发达国家摄影师拍的照片很自然,因为那个社会环境,人们开放程度、也习惯与面对镜头,能够表达得更真实。差距是在摄影之外的,社会是否容忍个性化。)
很多人拍照片有套路,艺术不需要形成集体,这是非常个性化的东西,要自己去感受。摄影的起始点是因为喜欢,这点非常重要。
不要跟风,选择、眼光在积累和坚持。与金钱关系越重与成就越远。
只有端正态度,找到最原始的最真实的最震撼的。就像和人接触一样,一看眼光就知道他是不是纯粹。好多摄影师水平高因为自身人格的力量,对人、对人的命运的深切关怀,对社会的关怀。
深夜的城市劳动者,你关注过吗。高楼上擦玻璃的人你关注过吗(有个摄影师把自己吊在高空一起拍)?
国家崛起的符号是什么?不是楼、不是服饰,是心态、状态问题!这些都值得关注。
拍最真实的状态,否则拍什么都是面具,这是社会都方面造成的,多拍情感活动下真实的一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