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315晚会,网络安全有点怕
(2009-03-16 17:36:2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七杂八 |
3.15晚会,貌似看了一场恐怖片。
二代网上可查身份证买卖,个人隐私廉价泄露,网上银行数据泄露,这些问题,这些方便管理老百姓的老事物、方便提供服务的琐碎事物、以及方便交易的新兴事物,变得漏洞百出。安全,可不光是环境食品呀。
那个叫“顶狐”的黑客所制造的名为“顶狐结巴密码”的木马程序,疯狂窃取网民个人信息,日盗取用户密码3G,近15亿个汉字,这是什么概念?你以为是夜不闭户的时代吗?
我尤其听到了这么一句“瑞星等国内杀毒软件没有查出”,更觉惊魂难定。
是的,国内卖得最好的杀毒软件就是瑞星,我们公司在使得也是这玩意。一个名气远大于能力的杀毒软件。很早我就知道瑞星在国内的口碑好在国外的排名却很差,那是因为他的策略不是以提升软件技术水准为纲领,而是以打通市场关系为纲领。哪个病毒出现了,就和黑客病毒制造者公关交朋友,甚至给一定的好处买源代码,有的专杀工具都是黑客自己提供的,为啥?这就是生意。黑帮和警察和睦相处的关系。
我自家电脑用的杀毒软件是诺顿,我觉得挺好用,诺顿对病毒防范是基于策略,而不是仅仅针对某个病毒,其实基于策略的杀毒更像是中医呢。但是公司,官方,要求我们用瑞星,我不得不拾起这个薄弱的盾牌,再配合一些别的防护软件(比如360safe)聊以自慰。
想起我们刚有互联网的时候,病毒泛滥,杀毒软件也层出不穷。金山公司刚开始做的金山毒霸,我用过,KV300说杀不了的病毒,它查完了说能杀,结果把word文档都给杀坏了,根本就打不开。我觉得,现在觉得,很可能编软件的都是一些刚毕业对系统还不甚了解甚至还是兼职打工的学生做的呢,那个时候,全民的知识产权和安全意识都是很单薄的。上大学,听easy FM,上网,去中关村买盗版碟,应该是走在社会前沿的,我那时候就是一种无知且无畏的状态。
而现在,面对网络发达,以及随之兴起的网上交易,我怕了。
1998年左右,CIH病毒名噪一时,台湾的一位叫陈盈豪的大学生天才发明了它,能够破坏计算机主板的BIOS,堪称充满了想象力的里程碑式的病毒,那时网络还不发达,通过盗版盘的传播比较普遍,其影响主要是损坏些个人电脑。
熊猫烧香可以说是另一个里程碑,影响了几乎大半个中国,损坏数据破坏网络是他最大的罪行 。
而如今,账号被盗加上网上交易,数字游戏变成了真金白银,其破坏力就已经不只是个人电脑、个人数据,他已经威胁到个人的经济了。病毒与反病毒、犯罪与反犯罪,永远的持久战。正义的一方是否在干实事而不仅仅是装装样子做做宣传,是我们环境能否安全的重要前提呀。黑客们的勤奋是有目共睹的,他们做的“产品”,是真正用来“打仗”用的呀。
网上交易肯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全民信息联网也不会太远。
那些控制着信息安全的特权部门,除了职业道德约束不要乱搞对得起纳税人的钱之外,也要练好内功,针针地为安全环境担起应有的责任。
毕竟,3.15一年才一次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