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涉嫌抄袭的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
过度引用还是抄袭,这真是个问题?
文/贺茂峰
7月5日,《文学报》爆料谭旭东获得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的《童年再现与儿童文学重构》涉嫌抄袭。据柯棣祖统计,谭著33万字之中竟有70%也即23万字是抄来的。柯棣祖对谭著的写作手法也进行了分析,认为谭著主要是通过拼凑他人的文字、观点、材料,所抄对象主要是国外学者,并指出这是抄袭者的惯用伎俩。对于抄袭拼凑,谭旭东再三予以否认,他告诉记者,此书为博士论文基础上形成的书,于2009年上半年交给黑龙江少儿社出版,“我承认,我串联了他人的观点,但我都有指明观点的主人为何人,要说我抄袭,我认为这是诬陷,我书中每一处引文,都有注明来自何处。”
过度引用还是抄袭,这还真是个问题。如果不是谭著获得鲁迅文学奖的话,恐怕不会引来批评者的偌大兴趣。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是不是抄袭的文章就不能获奖?如果没有硬性规定,人家能获奖也代表抄得很有水平了,我等不必眼红。不管引用的比例是大是小,论文难免要引用或者说是抄袭他人的观点。70%的引用,那人家还有30%的创造呢,或许大奖评委看重的就是这30%的含金量呢?!如果仅仅是从学术上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和批评,笔者认为意义不大,试问有几篇论文的内容是作者完全独创的呢?如果是从道义上对作者进行人身攻击和道德谴责,我们表示理解,但我们更要学会宽容。其实,我们中国人抄袭外国人的,外国人也在抄袭中国人的,抄袭并不是新鲜话题。关键是谭旭东不该拿这个东西去评奖,并且作者简介涉嫌造价,所以更容易引起口诛笔伐。尽管3年过去了,还是有人秋后算账,拿这个说事。
当届鲁奖“文学理论评论类”的终评评委何向阳也发声为作者撑腰,称“谭旭东的研究是在消化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对这一研究方向有推进的,并不是简单地堆积素材。”对此,我们当然要给予肯定。否则,我们就小看评委们的眼光和水平了。
从郭敬明的小说《梦里花落知多少》剽窃作家庄羽作品《圈里圈外》,学者汪晖被指早年论文涉嫌抄袭,到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河北大学校长王洪瑞陷入“抄袭门”……近年来文学界、学术界层出不穷的抄袭现象,让社会对学术权威性面临诸多质疑。前不久,“打假斗士”方舟子穷追不舍,咬定韩寒有“代笔”,逼得韩寒只好公布手稿,来一次“开胸验肺”。不得不说,当一个作家需要以公布手稿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这让我们倍感凄凉。笔者认为,抄袭真是个问题,却不是一个新问题。解决抄袭问题,关键在于作家学者品格的修炼和自我的约束。
“2010年10月我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到今天,差不多三年了,为何此时才跳出来批我?”“我敢于承认自己虚荣,承认自己平庸,但不能承认自己抄袭!”面对批评和谴责,谭旭东先生的反驳和回应似乎有些无力。就是承认自己有抄袭,也不见得是多大的坏事。面对抄袭,我们同样需要理智和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在当今中国文坛,缺少的不是批评的斗士,而是努力实干的实践者、勇于创新的开拓者。只有涌现和培养更多的鲁迅文学奖,中国作家才有一天可以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等更高级别的奖项!
让我们为中国作家加油,为鲁迅文学奖加油。在此,贺茂峰希望谭旭东同志坚定地前行,不要被批评的口水淹没!(作者系资深传媒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