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明星名人(故事) |
1991年,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在安徽金寨县双河乡张湾小学拍摄了苏明娟(原名苏玉仙)上课的照片。从此,这个有着一双明亮大眼睛的8岁女孩的照片,就和希望工程连在了一起,打动了无数热心助学的人。
1983年,苏明娟出生在安徽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一个普通的农家,父亲苏良友,母亲钟业珍。父母靠打鱼、养蚕、养猪和种田、种板栗为生,一家人过着辛劳拮据、简朴的乡村生活。
说起拍摄“希望工程”的开端,解海龙说,最初是从广西开始的。1987年,时任北京崇文区文化馆干部的解海龙,曾帮助湖南的摄影家举办了一个风光摄影展。后来,受对方之邀沿枝柳铁路线进行采访拍摄。进入广西后,解海龙第一站就到了融水,在元宝山附近的安太乡寨怀村的小学里进行采访拍摄。这一次,他拍到了一名在课堂上背着小孩上课的乡村女教师戴红英的典型画面,回京后便在报纸上发表,效果非常好。由此,更坚定了他拍摄贫困地区教育落后面貌及渴望读书的孩子们的纪实作品。所以,后来才有了《大眼睛》这幅影响深远的作品。
1991年5月,7岁多的苏明娟是张湾小学的一年级学生,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到金寨县采访拍摄希望工程,跑了十几个村庄,最后来到张湾小学发现了课堂上的苏明娟,一双特别能代表贫困山区孩子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摄入他的镜头。这幅画面为一个手握铅笔头、两只直视前方对求知充满渴望的大眼睛小女孩、题为“我要上学”的照片发表后,很快被国内各大报纸杂志争相转载,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苏明娟也随之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从小到大,苏明娟就因此享受着种种优待:学费全免,初中升高中被当地的重点高中金寨一中破格录取,还担任了班级的团支书。但是苏家并没有因为接受希望工程捐助而富裕,仍然是靠种田、打鱼等维持生计。
解海龙牵挂着“大眼睛”的成长,一直关心她的学习和生活。苏家的电话是解海龙帮助安装的,花了2000多元,解还专门让“大眼睛”去北京玩了一趟,每隔几年都要给苏拍摄一次照片,每次拍照片都会有一张是抱着上次的照片拍摄的,非常有意思。
2002年秋天,笔者参与组织了解海龙的一次讲座。解海龙大师用幻灯片展示了他拍摄的中国希望工程摄影纪实作品“渴望篇、爱心篇、圆梦篇”三个部分。那时候才兴起玩电脑,但解老师已经玩的比较自如了。他讲述了一个个照片背后的故事,真实感人,现场数百名来自全国交通系统的优秀通讯员纷纷落下了感动的热泪,并现场为希望工程捐款数万元。
2005年7月从安徽省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毕业。之后苏明娟去了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上班。如今解海龙身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信息中心的负责人,仍然好摄不止,继续拍摄着自己喜爱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