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京大学讲座回顾:艺术与人

(2020-06-24 12:22:34)

本次讲座超过8500人参与倾听!

南京大学讲座回顾:艺术与人

讲座回顾

南京大学讲座回顾:艺术与人

2020年6月14日晚7:30,北京师范大学周星教授的讲座《艺术让人成其为人》在线上准时开始。在开始前,本次讲座的主持人南京大学何成洲教授简要介绍了周星教授,并对他的到来表示欢迎。

讲座正式开始。首先,周教授对本次讲座的题目进行了解释。他引用并介绍了一本自己非常喜欢的书,美国作家理查德·加纳罗的《艺术让人成为人》。谈及这句话对他的触动,他说道,这一方面是因为艺术蒙上了一种人文情感的魅力,或者不仅于此,艺术更是一种精神情感庞大的动人的力量;另一方面,这也是我们所谓的人内心都期望的一种东西,它能够触发,且是和谐地、心甘情愿地,希望他能改造我们称其为那个心目中所希望的自己。同时,周教授辨析了这个题目中“艺术”和“人”的概念。他以天津茱莉亚学院开除原拟聘用的小提琴教师蒋逸文为例,说明了这里的艺术并不仅仅指向技能。它是精神情感需要的总称,但又是具备可以落实到一种形象形态表现的对象。在“艺术让人成为人”这个命题里有两个“人”,前者是概念人,躯干的、死板的、自然人,而后者是因为艺术就成为很玄妙知识的人。显然,本次讲座标题中的人是后者的人。这是一种理想中的、塑造成的、精神情感凝聚的人。

在讲座的第二个部分中,周教授讨论了“艺术和人的关系”。他认为,艺术和人的关系是一个微妙的关系。单纯来看,艺术就是艺术,是人之外的一个重要对象;人是一个天然的物质体,自有它的发展规律。但事实上,艺术和人构成的是一个具有双重交染关系的对象。艺术让自然的人能够成为理想上完善的人,所以人们希望摆脱世俗的人而成为一种精神情感丰盈的人。在探讨任何艺术之间的关系上,艺术作品尤其是人的具象化的呈现。周教授表示,自己作为电影学教授,将着重以电影为例,阐述这一命题。

然后,周教授对自己的人生经验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有这样几种人: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地成为自己的人,这也是大多数的人;随波逐流、不掌握自己命运的人;来回钻营,似乎也出人头地的人;最后一种是出人头地后,蛮横地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世界、外人,试图通过主宰他人使自己显得出色的人。周教授认为,这几种人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但一个人期望和选择做哪一种人,艺术会给出答案。

接着,周教授引用了荷尔德林的《人,诗意地栖居》以及海德格尔的“诗意的栖居”,并认为我们对它的谈论,正意味着所谓的艺术,就是各种精神形态的形象创造如何再塑造那个我们所投影的人,也就是说,艺术形式的人是如何成为我们心中的人的形象。借此,周教授将阐释话题引向了电影。他引用了卡努杜来说明电影的意义,即强烈地表现人的生活,让灵魂和肉体完整再现。这契合了之前所说的艺术与人的关系。

基于此,他认为艺术和人的关系究其本质是任何人的精神世界、内心情感、隐秘动机之间的关系。艺术能够给予人精神的滋养与渲染的作用。《哪吒魔童降世》是周教授举出的第一部电影案例,他表明,自己深深地感动于其中的主角勇于、无畏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他人。紧接着,他举出了《我和我的祖国》中的“夺冠”单元。在这一部分中,创作者表达了国家的大期望与个人的小期待之间的碰撞。小男孩为了责任,扶起里弄人看夺冠比赛的天线,牺牲了自己想要送别好友小女孩的私人情感,这是令周教授感动的电影处理。接下来,他举了《小城之春》的例子,毫无生机的夫妻经过复杂四角恋的剧情,在电影结尾,人与人的关系并没有发生任何实际改变,但故事却经历了艺术的锤炼与滋养。“发乎情,止乎礼”,这部电影充分表达了何为“情”、“礼”。在这一部分的最后,周教授讨论了最近受到热议的新闻,老师反复批评学生充满负能量的读后感。周教授认为,这位老师也是需要修炼的,因为他忽视了生活的多种多样。

第三部分的小标题是“艺术作品让我们对自己认识”。周教授认为,艺术让人成其为人,绝不是让人成其为社会人、职业人,而是让你成为情感丰富的人。前者有其路径,而艺术的要义在于让人成为“其”自由的人的精神。基于这种区别,我们所看到的一些作品中塑造的人物的缺陷就是简单的社会人。它符合一个群体所要求的东西,这其实是作为人的基本的本分。人必须有社会的符号,在社会之中,它是一种被认可的一个群体的精神的体现。但是,那似乎不是艺术最重要的使命。

为了说明艺术的使命究竟是什么,周教授继续开始他的举例。第一个案例是《董存瑞》。他认为,这部电影好就好在,它表现的是一个调皮捣蛋的人如何在部队的磨练中成长为一名革命战士,即个性的人成长为社会人。即使成长为战士,他依然是有个性的人物。在他的身上,个性与职业两相辉映。当然,它也还存在缺憾:从更高的标准来看,特别是当代观影者的更多需求,这部作品还需要突出更多的价值。第二个案例是《李双双》。周教授认为,这部戏所塑造的一心为公的妻子和一心为私的丈夫之间的矛盾冲突是非常有趣、也一定程度照映了真实生活,同时,李双双这样一个可笑的、大公无私的人物,在当时的年代是非常动人的。为了凸显这部电影的可贵,周教授还举出了文革时期所塑造的革命的职业人与之对比。《神女》是他举的第三个案例。在这部电影的品评中,周教授尤其强调,艺术让人成为人并不是要教化成什么正能量,一部电影的好坏要看它是否激发出了人性、善良这些因素,女主角的妓女身份并不会影响她是一位具有伟大人格的高尚的母亲。这一部分中举例的最后一部影片是《战狼2》。周教授首先谈到了这部所受到的莫名其妙的攻击,尤其是批评者认为这部影片暴露了中国实力,煽动且激发起美国对中国的压制。这些人将作品放在了巨大的社会层面,凸显了社会职业的认知和社会人的基本认定。周教授指出,这些观点有一定道理,但忽略了主人公正是为了爱情抛弃了所谓的职业,因为眼见暴力拆迁的毁灭性,选择成为善良的、有道义的个体的人,而抛弃了职业人的身份。这部作品讲述的是以往中国电影中少有的个性英雄,他以常态的人的身份到了国外,但并没有丢掉职业,当国家有难时,他毫不犹豫地投入其中。在这部作品中,体现了一个个人的情感的人的巨大威力,这也是打动观众的点。以上这些案例说明了,艺术的重要使命在于要我们认识人。

在接下来的第四个部分中,周教授讨论了“影像艺术为什么让人回到自身?”首先,他引用了巴拉兹·贝拉的理论作品,说明这一阶段的西方主要电影理论,究其背后的人本主义思想,正是将电影在一开始就定位为“人的艺术”。基于此,周教授再次重申,人的艺术正是要我们认识人,也就是自己,是个体的人,而不是混淆的他人。他认为,电影正是需要通过艺术手法让我们看到影片中的人物,从人变成了精神丰富多彩的情感人以及艺术形象所塑造的人。同时,意识到艺术形象和艺术作品的塑造,需要观者从中看到,而且呼应出期望超过自然人,成为一个充满着精神期望的人。

艺术的魅力正在于通过艺术内容、而不仅仅是显现的技巧让我们看到人的成长的曲折,以及在社会境遇里,人在自我的摸索过程中需要经历怎样的苦难。然而,将我们的经验投射在剧作影像中,我们会看到艺术形象最终塑造得好与坏。我们哀叹的不好,不仅是因为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一个简单的、社会的人,而且,也是因为他并没有成为一个鲜活的、个体的人,也不是一个精神丰满的人。基于此,我们最终所要的是一个个体,一个独一无二、异于他人的不同的人。其实,他和影像中的人的认知未必完全相同,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多种多样的隐秘的感知掏挖。

回到人本身,人应该怎么做呢?在这里,周教授再次分析了“人”。他认为一个人有三重生活,职业中的人,家庭生活中的人,和个体精神情感生活中的人。人的生活正是这三种生活的叠加。艺术和人的契合是因为每个人的精神情感生活都是多样的、隐秘的。而艺术的伟大则是知晓人要成为其人,就要看到多样的人生而知道自己的独特人生。观影者在影像中看到悲催和期望,但他依然能感悟到属于自己的情感。而那些要求个体得出相同观影经验的行为绝不是艺术的目的,因为它没有让个体成为他自己。

在最后一部分的讲解中,周教授提出“艺术是个体的感悟而才能成就人的希望”。他指出,没有人否认艺术家是个体创作,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在冥冥之中,艺术家的感受符合了更多群体人的感知。这里,他引用了柏拉图的一句话,“理式世界在暗中支配着现实世界和更上一层的艺术世界的构造。”他进一步解释了这句话:各种艺术的个体汇聚到我这个个体接受时,我们就成为无形的、融汇艺术精华感悟的、趋近完善的人,这也许是必须有的认知。

在这一部分中,他首先举了《人生》这部电影。他反对许多认为男主角始乱终弃、女主角软弱无能的批评,并认为作者明明知道这个故事是注定悲剧,这部作品却依然写出了生活中的很多结合是不般配的,但他们都暗藏了许多希望。第二个案例是《边城》,这部作品虽然故事简单,但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同样的案例还有《路边野餐》。在对这部作品的品评中,周教授尤其指出了《小茉莉》这首歌的应用。他认为,创作者赋予了它一种特别的情感,一种个体的、隐秘的、私人的情感。然而,作为观众,他被打动正说明了好的私人情感同样会得到呼应。周教授举的第四个案例是《少年的你》,他认为这部作品揭示了许多难以想象的事情,受过教育的人未必是懂事的人,而小北这样的人才是血肉丰满的、真正的人。这一角色的成功塑造同样说明了,艺术表达的是个人的美好,而不是因为任何教育或塑造长成的他人所希望的样子,这样只会成为他人的棋子。周教授举的最后一个例子是《我不是药神》。他认为这部作品极为可贵的地方在于,它既符合法律,又给予法律外的人性与情感以最高的礼遇。在这样的前提下,他分析了男主角被收押的路上,押送警察让开车警察开慢一点这一场景的感人之处。

最后,周教授对他这次的讲座进行了总结。他认为,艺术让人成其为人的本质在于:首先,艺术让人们超越了物质人,而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其次,艺术让人知道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心灵情感的重要性;第三,艺术让人们可以有和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精神情感追求的投注对象;最后,艺术让人真正意识到,人需要另外一种精神情感的生活,并且能够感知到多样性的精神情感生活让自己有更全面、更丰富的精神追求。

在讲座的最后,主持人何成洲教授谈了自己的几点感想:首先,他认为这个命题非常关键,是艺术的根本话题,同时,这个命题极接地气,富含生活智慧;其次,周教授着重讨论了艺术如何感动人,这是艺术的第一要素,是其核心的智慧,也是其核心的角度;再次,他表示自己深深感受到了周教授讲座中的“尊重”,这个概念意义丰富,包括尊重不同的学者、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尊重艺术的多样性,以及尊重不同的艺术解读;然后,他认为,自己从周教授讲座中感受到了“中国立场”的存在,这同样也是我们做学术时所应该拥有的观点、底气和自信;最后,他谈到周教授对“人”理想、诗意得解读,并用大量案例说明了自己的观点。总而言之,何成洲教授认为,周星教授这次的讲座运用了细致的文本分析,层次分明、内容丰富,视野开阔、意义深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