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019年7月8日,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上海音乐学院科研处、中国当代音乐研究与发展中心承办的国家艺术基金歌剧理论评论人才培养项目顺利开班。下午1:00,北京师范大学周星教授为学员们带来了项目集中授课阶段的第一个讲座——“评论的价值观与艺术操守”。
周星教授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级重点教学试验示范中心“传媒与艺术实验中心”主任,北师大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主任。他的文章高居高校人文社科学者论文排行榜综合指数前五名,他的评论紧扣当下发生的焦点事件,高产且具有高关注度,是具有广泛影响的专家。
讲座分为四个大的部分:
一、文艺评论要则
二、艺术评价的标准?
三、艺术评论的价值观
四、操守和人性坚守
第一大部分“文艺评论要则”,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针对现实创作对象即刻性评论分析——现实感难度;
2.具有理论价值的宏观透析——学理性认识厚度;
3.穿透创作本因——历史性认识;
4.比较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异同得失——深度把控。
在此基础上,周老师就“审美和世俗观念差异——坚守价值”的命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只懂艺术就等于不懂艺术;只以为自己的艺术重要未必知晓艺术的真谛!”,并就艺术勾连人生的重要意义,例举了2007年MFA剧作方向设定会议上周老师与作家王安忆之间“文学之本为何?使人生有趣些。”的便签笔谈,进而引申到善性是艺术的本质。

第二大部分“艺术评价的标准?”,周老师首先提出是一连串的问题:“什么是评价的标准?政治正确吗?政治有恒久性吗?大众喜好吗?大众有喜好吗?商业利益?” ,从 “思想呈现的价值”;“时潮变化:时代穿衣法的透视”;“尊重个性创造”;“人心期求不可漠视”;“网络时代评价”五个方面进行了对艺术评价标准的辨析:
1.就“思想呈现的价值”论题,周老师将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结合艺术评论,从价值角度提出通过有个性的思想确定自我的存在,并就杜尚《小便池》、沃霍尔《布里洛盒子》等艺术现象及“艺术的终结”问题进行了辨析,指出“艺术的终结”并不是一种消亡而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终结”,是一种“扬弃”和“转化”,从一定程度上回应了“标准”的问题。
2.就“时潮变化”,周老师从“时代风潮”、“心理求异”、“反常为美”、“消费推动”、“个性为尊”五个角度,再次引导我们思考何为“标准”。
3.在第三个内容“尊重个性创造”中,周老师例举实例,指出坚守自己的感受和兼听之间的辩证关系。
4.在第四个内容“人心期求不可漠视”中,周老师例举了张国荣现象对社会对同性恋态度的巨大影响。
5.在“网络时代的评论”这个内容中,周老师例举了自己对周星驰电影《新喜剧之王》的批判及其网络反馈。
这个部分的最后,周老师用帕瓦罗蒂的《今夜无人入睡》作为“使艺术永生永恒”的回答。

第三大部分“艺术评论的价值观”,周老师首先例举阐释了“国家意识与主流价值观”“审美意识与文化价值观”“人本意识与人性守则观”三重内容的重要性;接着,周老师又以一个小小的魔术“看我取走你的牌”来说明“艺术现状的复杂性与评判的辩证观”。这个部分的最后,周老师就“注意个体评价的有限性视野”进行论述,引用“我们时常只知道在船上,不知在湖里。”这样的警言,用对法国巴黎圣母院救火措施的争议来说明人的知识的有限性。
第四大部分“操守和人性坚守”,周老师结合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解析了“道德观-利用道德心理-反道德行为实质”的关系,将“人性坚守”问题放在了一个更具有反思精神的层面上。接着又举例影评人回避“郭敬明”标签而无视电影作品本身的现象,向我们提出了精神独立的警示。
最后,周老师就艺术评价再次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你观艺术的目的是什么?欣赏评价何为?专业化认识很牛?知晓艺术语言手法很拉风?理解艺术的内容和风格?最终提出,艺术评价有规则但从来没有不变之规,其根本在于丰满人生,并进一步引申出“三个人生说”,就职业人生、家庭人生、情感人生三者之间的辩证调和进行了讨论。
讲座的最后,是周老师对影片《地久天长》和《我不是药神》的结尾充满情感的评论,这些评论指向“领悟之本是为了丰实情感、审美提升”的观点。
歌剧评论是艺术评论的一个部分,这场讲座关于艺术评论关键问题的总结是为“船”提供了“湖”的信息。同时,周老师的讲座不是只提供答案的讲座,而是提出问题的讲座,其内容丰富,有大量的实例,力图避免绝对化,将自己的思考领悟和对“思考领悟”本身价值的认定并置在一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想人的思想图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