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北京世纪坛:2018亚太电影合作论坛发言

标签:
文化亚太电影北师大中国电影 |
分类: 电影研究 |
2018年2月9日北京世纪坛——
大会主题发言——
首先一个基本前提,对于电影认知的基本前提。我们反复在思考到底电影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我们研究者时常把电影简单地当成了商业的附庸,及市场的高下决定了电影它的高下。这其实是非常的偏激和单一不合理的。电影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给无论是文化人还是平民百姓的是通过视听感官来抒发自己内心,来表达自己的理想,来体现自己对美好世界的期望的影像世界。以商品的构架、价格来确定这个电影的价值,也许有一定的合理性,即它的票房高低可能体现了看的观众多寡。但是看他的人多少未必是他的精神价值体现,甚至很多时候未必是艺术感染力而凑着热点的和因为人云亦云,或者说道听途说的好奇地追赶潮流,都可能造成它的票房多。更不用说商家有理由用各种宣传乃至于超成本手段来宣传。而广告强弱并非是它本身具有的价值。总之导致票房高下的非价值因素导致虚高超高在中国电影之中有这样许多例证,比如说《小时代》等等。其实在好莱坞的电影中,商业宣传就是资本的运行,甚至我们也推崇的市场推广的所谓宣发的价格,规矩是成本的三分之一或者一半。市场推广无可厚非,但因此我们也随波逐流的把市场的必要性变成了认知的前提与价值判断的唯一性,张口闭口以票房为尊就偏离了电影的人文判断意义。
既然前提需要认清市场不是判断电影的唯一性前提,随后我们要强调两个评价标准。电影首先要自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的创作标准,其次要有自身基于国家文化和民族心性的评价标准。这创作标准和评价标准都是人文情态的认知。如果创作就跟着所谓的市场的潮流或强大的他国的利益的标准来进行创作,这种创作不能和本身的文化紧密联系,更不要说痴望能走出国门去迎合屈就他国的文化和观众。任何想迎合他国市投和人家的文化,一定缺少自身的支柱和主心骨。我们有的时候基于市场的功利性,会产生基于对外传播文化的功利性。而恰恰缺少的是对于自身文化自信的自信力。所以,这样的文化并不太能够获得更深厚积存而被人们所看重。
我们不能不举到亚洲电影让中国观众意外的几个案例。在若干年前的时候,我们很惊讶,伊朗电影那么沉静的方式就可以打动我们,而我们在喧嚣的市场支配下都已经把那种沉静安稳如实的生活表现界定为所谓的少数人才需要的艺术电影,不能得到大众的欢迎。所以惊讶于我们丢掉的其实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这种抒情的安静的文化传统,却在伊朗电影保持并且不断得到国际的认可。后来,我们发现韩国电影有它自身独特的一种风格,在商业和人文焦灼的状态中凸显而出,成为亚洲非常出色的一种市场电影的形态。于是我们又得出经验,要跟韩国来实现和好莱坞能相提并论的一种荒诞性。于是忘却了人家韩国电影的国家政治背景和文化性格。反向来看,韩流到中国的改编或制作多半失败就是因为国度文化的差异。还有当我们随着好莱坞而行,跟着市场判创作的潮流中,在一段时间中发生了认定和国家主旋律和主流价值观牵扯就是政治性相联系,电影一定会被嘲笑,因此。纷纷躲避时代去朝着娱乐化的走。某一天忽然发现印度的阿米尔汗的电影,居然如此触及现实又如此打动人心而惊讶。人们津津乐道绝对没有违和感的观赏印度电影,无论是《神秘巨星》,还是此前《摔跤吧爸爸》,进入中国备受推崇,其切合生活与主流价值观的那么明显的意味,对于社会问题那么深入的直观的表现,却能得到我们的欢欣鼓舞的支持。我们所丢掉的东西却在阿米尔汗的电影中得到感召力,就是因为其具有电影艺术文化的价值让我们非常的拥戴。还有,我们以为泰国电影只有那种鬼片,狭隘的市场判定视野中似乎只有一种独特的文化而培育起来的泰国电影是鬼片。但是当《天才枪手》来到中国的时候,人们大大吃惊。原来泰国还有这样的电影能够让我们动心,并且激情澎湃的去感知它的东西。
总之,就创作而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个国家的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在自身土地上生长起来的时候,就具备有动人的魅力,因为它有国家文化和土地人群的根,有自身的文化的感受的创作,不被外来的东西所引导的一会儿模仿东,一会儿跟跑西的,去追逐所谓的市场潮流,更不会如我们的有些电影创作机会主义,看某一部片子市场的火热,就去模仿连篇累牍的去跟风创作。你没有自己的感受和文化根,却想试图或者获得别人生活思想结下的果子,那必然是痴心妄想。这里的原因就在于人们情感的东西,冥冥之中是有一种创作者和这块土地、这里的空气和这个国家的人们所感受的东西息息相关,也因此具有人类许多的共同性。而仅仅看到市场上成功的他人的这种文化,接着去模仿的时候,就失去你的内涵,似乎更容易站在一个虚浮的东西去想象再一次能得到市场的回报,但是市场的残酷性却其实是文化的占有性,会让事实告诉你:无论论是追逐于哪国的类型片,还是是模仿哪国成功的动作片或者是你试图去把自己的情感换成了别人情感,移花接木地来做创作,最终都有一种冥冥之中的文化主宰成功与否,要知道你不够本土文化、不真实就无法长效取胜,更别想投机取巧的去超越自己的不成熟而巧取豪夺。
创作是如此,评价也是如此。我们的引导者批评者和理论家,如果一味地丢开了自身所感受到的文化,拿着别人所谓成熟的评判经验和理论体系,来确认一种规则和必须遵守的一种所谓的理论,也比较可笑的如中国的成语所谓“邯郸学步”。就是你学的是别人的东西,可是你和实际的创作差之毫厘就失之千里。可惜我们的评论和我们的理论,还在更多地摆弄着一种邯郸学步。或者学的是市场的步,或者学的是别人的理论走步,根据那种作品总结出来的不是我们自己、丢弃我们文化、要去东施效屏只能不断羡慕印度伊朗韩国等等,其实最根本的评判或者创作都一样,失去了自身的规则和自身的人文情感的内涵就除了为市场产品外什么艺术作品都谈不上。
第三,当我们明确电影不是单一的市场考量,而是人心需这一基本前提,以及判断创作和批评电影的两个标准的时候,我们就要回过头来谈关于电影的三个重要的方面:首先是现实关切性;第二是人心期望度;第三是精神价值的高下。
首先现实关切度,尽管是人们在影院中,电影是梦想的这么一个期望的观赏物,但事实上,牵引着人们对于梦想的关切,是因为它有一种现实的期望,人们希望从电影中看到生活,感知生活的现实,和超越现实的一种心理的现实,好的电影都应该在这个方面满足我们对现实的关切。那么在中国电影2017年有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就是一批记录性的电影,或者就是记录型的情节片得到了中国受众的极大的欢迎。包括张扬导演的《冈仁波齐》,纪录电影关于慰安妇的《二十二》《地球,神奇的一天》《重返.狼群》等这一类片。这些影片是采用了几乎是纪录的方式来表现故事,但是逼真于真实的生活,表现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对于理想、对于克服困境、对于历史的这种思考。我们从来没有想到过在中国的大银幕上放映的是记录的电影,而且获得了很大成功,《二十二》这种记录片子居然能达到近1.6亿,《冈仁波齐》也近一亿人民币的票房。文艺界的人非常的惊讶,事实上应该是正常,通过影像人们试图看到电影梦想,但是这梦想其实是一种现实折射,现实关切的梦想。
第二,人心期望度。我们说电影当然是一种梦幻,要表达人们心目中的期望。一个时代一个族群,对于生活的理想的期望,也许在生活中有星星点点的存在,也许是期望中的存在而电影让观众感知到了这种存在的蓬勃的朝气。我们说至今创造了中国电影最高票房的56.78亿人民币的《战狼2》是表现既有现实的中国人崛起和对世界的一种责任,但他更多的是满足内心期望的对于污浊的东西的排斥,对于人性追求的东西的弘扬,对于阻碍人性追求丑恶东西的鞭挞,这就是《战狼2》呼应人心需求,让中国人雄心壮志的一种人生理想的实现得到影像的一种满足。
第三,表现精神价值。对于人来说,物质的东西的多少,其实未必会决定人的幸福感的多少。反而是在精神价值上的追求,能够超越一种凡俗生活,而达到人们精神上的饱满和幸福与满足,这就是人性的期望。而期望的最高点是具备有这种精神价值。我们看到的一些伊朗电影、印度电影、泰国电影、日本电影、韩国电影,当然还有中国的电影,包括中国的台湾地区和中国的香港地区的一些好的影片,都是给人一种生命的期望和价值的呈现。当我们看到印度的《摔跤吧,爸爸》,你们惊讶地发现一个家庭为了国家荣誉,为了女性的这个强大,居然能够用顽强的力量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女儿的身上,获得的拳击上的这种成功,极大地体现出影片精神价值的提升。而《神秘巨星》这第二部进入内地获得了极高票房的印度电影,又一次围绕家庭之中父权残暴,而妻子被压榨,女儿要完成自己的音乐理想等等现实生活不像,最终让施暴者失去家庭,女性获得自我尊严、孩子艺术梦想得以实现,这些美好的东西让影片用曲折的方式不像而使得我们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在中国电影2017-2018电影《芳华》也是这样的影片,它让人们看到了过去的历史经历的三个阶段,让人们看到对于美好的青春芳华的一种眷恋,对于过去历史中人们对于英雄应该什么样态度的尊重,以及在生活中如何平凡一生的大众理想获得尊重,最终是是美好的相互相携走到老的一种平凡的情感得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