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我不是潘金莲》之万达-冯小刚之争?

标签:
文化我不是潘金莲万达与冯小刚市场资本艺术品位 |
分类: 电影研究 |
其实意外的不仅是影片,村妇不解丈夫和自己的假离婚为什么就成就了寻找他人结合的真离婚而且法律都到政府都判定自己错?她还更为冤枉的被丈夫指定为潘金莲却难以洗刷,于是一次次十余年的告状,从被拘留到政府被动的一次次安抚,一切都显得好笑的悲哀、可叹的执拗、不可思议的顾全大局、为了私利的解套,圆形的图描出当下复杂的社会生态。
http://d.ifengimg.com/w600_h380/y1.ifengimg.com/cmpp/2016/07/05/09/92eb0211-2974-4dff-91ff-c23ee1b2b02f_size322_w450_h655.jpg
但影像之外的复杂同样呈现。第一天各个院线拍片上40%,万达却刻意的排出10%多点的票房;冯小刚揶揄般的愤怒抨击;万达发出反击;受众彼此之间的意见不一,造成了一个电影超越社会复杂性的话题之外的现实新话题---市场机制、社会判断、企业恩怨、中国当下的人心状态等等,都聚焦在此。
-----本来中国电影应当同心协力,却无法改变利益的争夺,利益原本是商业的追求,但文化产品和文化商人理应有所节制;而为了某种过节而明争暗斗的损伤却遍地都是而令人生厌。
------遵守市场原则无可厚非,但人为的恩怨来左右恩怨扩大乃至于绑架受众却实在不可取。明显的依赖财富逞强,已经失却了一种公平,公开的展示恩怨又是大大丢了文化的色彩。
----从事文化的人,要挣钱却不能违背基本行规和社会准则,不能将人们给予的信任变成了资本横行的手段,占有资源不是真的资源,却还是国家文化和人民的信任。非常担心从年初的资本肆无忌惮的的介入到垄断资本肆意妄为的灾难。
----有时不是大多数人的面貌却是少数人尤其是掌握优势的资本和传媒话语的人让中国人在世人眼里充满了功利性。
市场和舆论让电影自身的文化价值降低,作品的丰厚内涵被外在的纠葛弄成商业狗血味浓厚,你说人们还能安静下来感受文化和体味自己的情感吗?
前一篇:依然是金黄的秋天
后一篇:北师大亚洲电影研究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