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看电影看不看颜值?
标签:
长春电影节央视六频道主题辩论看不看脸颜值问题 |
分类: 电视研究 |
在长春电影节,参加了央视6的两场主题论坛,这是录制第二场完成后的合影

前一天,第一场主题是青年导演是穷养还是富养,我站在的立场是所谓富养,即对于国家、社会和企业的角度,应该给予青年导演更多的支持,让他们有余力去创造--事实上,无论哪一个观点都具有阐发性和坚持性

但第二场的主题是:看电影是不是要看“脸”,即演员颜值对于电影而言是不是第一重要。我所站在的角度是不看“脸”,即强调电影是综合艺术,看电影当然演员重要,但看演员的浅层是脸面,但高层次是看角色看表现技巧,对于观众而言,看到的是:是不是适合表现情节设定的人物,所以,看电影的演员是看“人”,和角色融为一体的人。何况颜值容易变异,观众趣味容易转移,粉丝也时常抛弃小鲜肉,看电影更看自己的投射的情感是不是得到无论颜值高低,却具有性格和角色感。

尽管看不看脸是辩证的问题,但在我们命题的角度,看电视是文化行为而不只是娱乐行为,因此在这意义上,要看演员的脸面,更要看这是否符合角色的动人性。文化的电影未必需要演员好看才能支撑。电影是文化、是艺术,要透过演员所表现的剧作、导演所表现的内涵出来是活生生的人。恰恰就是看脸和所谓的娱乐文化产品大大降低了电影本来具有提升或者渲染人心的作用。看脸”也好,“不看脸”也罢,但电影作为艺术产品,不能也不可能成为“颜值”的代名词。如果说“脸”是一个窗口,那么,透过这扇窗,应该看到在“脸”背后更深刻的东西。也许,运用好“脸”,既可以实现颜值的价值,也能够实现内涵上的感染力。

观众一定觉得似是而非,我们却要辨析中启发

对方认为要看脸

青年导演姚婷婷剧中,但偏向我们

我方观点的队伍

前一篇:吉林艺术学院:文化主题讲座
后一篇:新疆行侧记:机场和茶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