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下电影的研讨报道
(2016-09-27 07:50:34)
标签:
文化中国电影现状分析 |
分类: 电影研究 |
从“井喷”到放缓 中国电影呼唤深耕细作
新华社石家庄9月22日专电 题:从“井喷”到放缓 中国电影呼唤深耕细作
新华社记者任丽颖、李俊义、高博
走过“井喷”之势的中国电影市场,今年一季度过后,出现增速放缓的趋势。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中国电影市场摒弃急功近利、挤压泡沫、回归理性的正常发展过程,并将延续较长时间,业界无需恐慌;尤其国产电影,正在进入从数量性增长到质量性增长的新阶段。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全国票房31.15亿元,同比下降24.2%;5月,全国票房31.38亿元,同比下降1.6%。
6月至8月的暑期档,一直是影市旺季。据国家电影资金办统计,今年暑期档全国总票房为124.29亿元,与2015年同期的124.31亿元基本持平,但其中7月票房约45.15亿元,同比下降18.2%,为近五年来暑期档票房首次负增长。
此外,暑期档国产片总票房约47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79亿元缩水约32亿元,下滑近四成。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星告诉记者,去年以及今年一季度电影市场的高速增长,惹得众多资本特别是热钱发生误判,以为电影产业是遍地黄金,纷纷迅速进入;资本大量进入一方面也把电影变成了一种资本运作和游戏,同时也使得部分专业电影人的心态失衡。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业内多位专家都提出目前国产电影缺乏深耕细作的“工匠精神”,导致制作精良的“现象级”大片缺乏。
“拿顶峰时期的2015年举例,当年报请备案的电影高达2904部,获得许可证的有600余部,公映的仅有300部。电影数量多、质量平,感染力和传播竞争力不强,与国家整体实力不匹配,成为电影创作亟待解决的问题。”浙江传媒学院教授项仲平说。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电影研究所所长刘汉文表示,院线与影院经营的差异性不够也是目前电影产业需要解决的一环。
“全国有48条院线,近7000家影院,但真正有特色的院线和影院并不多。近年来,市场环境好,开影院基本上都能赢利。到了市场增速放缓的时候,院线和影院经营的功力高低就显现出来了,能力差的不仅对电影票房有影响,自身也可能被市场所淘汰。”刘汉文说。
中国电影股份公司董事长喇培康认为,全国票房增速放缓是中国电影市场正在摒弃急功近利、挤压泡沫的表现。“以前很多人以为,国产电影赚快钱,现在的市场情况表明,我们的观众成熟了,赚快钱的时代过去了,电影终归要回归理性,精耕细作,这是正常的发展过程,业界无需恐慌。”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强调,电影票房的下滑并非坏事。国产电影到了从数量性增长变成质量性增长的阶段,过去电影同质化情况较为严重,使得许多投资者亏损,影院和银幕数量的增长为建立差异化的类型片打开了新的渠道,随着电影结构的改善,中国电影生态将更为优化。
发表时间:2016-09-05
今年接连出现的三次单月票房“踏空”跌落,给多年来扶摇直上的中国影市泼下一盆冷水,也沉重打击了业界对于短期内超越美国登顶全球最大票房宝座的信心。对于增速放缓的中国电影市场而言,究竟是如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李安导演所言正在寻回“迷失的灵魂”,还是由于影片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受众观影热情下降,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
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产业与中国故事创新”上海市社科创新研究基地、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中国电影发展论坛暨《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上海研讨会”日前在上海举办。来自中国电影家协会、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全国多家高校和机构的五十余位专家学者坐而论道,试图以近期中国电影市场增速放缓的成因为切入点,进而从产能提升、市场“完型”、技术新变、异业融合等多个角度把脉问诊。
今年上半年,中国电影票房达246.86亿元,同比增长21.2%,远低于去年同期超过50%的涨幅。这次突如其来的“降温”意味着市场“拐点”的出现,一时间关于中国电影产能问题的讨论甚嚣尘上。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表示,目前中国电影产业在人才、技术和传播体系等多个方面存在短板,因此要避免过度消耗有效资源,推动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星认为,刚性增长与动态起伏将成为中国电影的必然发展趋势,而国产电影缺乏文化层面的突破才是真正值得忧虑之处。
面对当下电影市场的疲态,部分学者纷纷寻求定位“病灶”所在。北京大学教授王一川列举了中国电影新势力实力较为薄弱、肤浅化娱乐问题等需要化解的产业症结。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赵卫防看来,叙事的同质化倾向正在成为中国电影增长所遭遇的美学阻力。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亦中对单银幕产出下降、烂片反而“吸金”等现象进行了拷问。电影产业研究专家刘嘉表示,“穷凶极恶”的资本激发出大量产业泡沫。清华大学博士彭侃分析了制作资金缩减、发行模式同质化、缺乏区隔放映体系等问题。
在确定了引发市场阵痛的“病灶”后,下一步自然是寻求治愈产业疾患的良方。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钟大丰表示,提高质量要以尊重市场规律为前提,即寻求市场需要和情感表达之间的统一。北京大学教授陈旭光立足于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呼唤国产大片与类型化创作。浙江大学教授盘剑与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孟君则分别呼吁加强对动画电影和小城镇电影创作的关注和推动。北京电影学院助理研究员康宁认为,类型交叉融合为提升国产片质量的有效途径。
从供给侧角度看,西北大学教授张阿利强调国产电影有必要在投融资、制片、创作、发行营销、评论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专业化整合。西南大学教授刘帆则将票务市场整顿、银幕数增速放缓看做撇去产业泡沫的过程。中国电影资料馆副研究员左衡提出通过提升电影水准、开展电影教育来满足本土观众的趣味增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刘藩认为国产电影应引进国际人才、争取政策扶持。
电影产业的现代化变革不仅需要深谙市场规律与相关政策,更要注重外向型的技术革新乃至异业融合。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刘军提出,视觉技术支撑将为泛娱乐化时代中国电影转型升级产生重要意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奇佳同样认为通过数据开发和游戏融入等手段,可以强化电影观感刺激。上海大学副教授陈晓达则将“电影节+VR”的模式看做资源整合的典型案例。
中国电影亟待借助“互联网+”思维重塑产业生态。“电影产业与中国故事创新”上海市社科创新研究基地首席聂伟将“影游联动”视作泛娱乐环境中电影产业价值链升级的必然趋势,也折射出一种“异业融合”的自觉努力。上海大学教授孟添则对电影的互联网股权众筹进行了跨学科解读。《当代电影》杂志编辑林锦爔指出,国内影业应努力吸引网络节目用户进入影院。中国电影出版社副编审类成云与上海大学副教授张斌同样认为互联网时代应该积极引导电影观众的审美风尚。
中国电影仍然具备持久的产业发展动力,部分与会专家立足于此共识,展开对国内影业未来发展趋势的预判。浙江大学范志忠教授强调,随着互联网的崛起与观影模式的多样性,中国电影生态将更为丰富和完善。《电影艺术》杂志编辑部主任王纯将市场起伏喻为小孩蹒跚走路的过程,她依然对大盘市场的潜力抱有信心。中国电影评论协会研究员张卫预测,对非现实题材的需求是“90后”观众的主要审美方向。《文艺报》艺术部主任高小立持相同观点,她特别指出小清新题材作品已进入审美疲劳期。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彭涛看来,随着电影人才的成长,科幻题材作品会成为中国市场的主力军。
2017年中美将针对进口片源问题重新谈判,中国电影需提早补全市场机制中存在的短板,推动产业价值链的转型升级,并且主动寻求文化意识与技术新变的榫接,才能在更加开放的竞争中取得话语权。
(责任编辑:王碧薇)
国内外知名电影大咖各抒高论共襄盛举
专家学者纵论电影教育与电影产业
19日上午,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电影教育与电影产业论坛”在西安曲江新区举行。嘉宾各抒己见,畅谈如何破题电影教育与电影产业的结合,为与会者带来一场饕餮思想盛宴。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侯光明做了主题演讲,分享了电影人才培养方面的心得体会。他表示,中国电影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产业全球化呼唤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VR、AR等依靠高速互联网日渐兴起,使电影形态正在发生革命性的成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贾磊磊以《电影如何践行教育使命》为题,破解了电影与教育的关系。他表示,电影教育是电影与生俱来的功能,好的电影,会起到感化、引导、教育公众的作用。
好莱坞著名导演、制片人雷尼哈林以切身说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表示,电影除了关注严肃的社会话题和弘扬社会正能量之外,还应该兼具趣味性。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表示,电影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电影教育应该将经验哲学和市场实践进行结合,只有将电影教育放在超越电影市场直接对应的文化思辨层面上,才能获得成功。本版文/余明图/吴岸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