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上海:中国电影产业与文化研讨会

标签:
文化上海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电影研讨会 |
分类: 电影研究 |
2015年12月13日上午,上海大学“2015中国电影产业和文化发展高端论坛”--看看我开会多么自由自得的状态,在杨远婴老师旁边居然这般本性
前一晚飞抵上海,为的是几个研讨会,每一次我都是兴致盎然的参与,做着自己不懈怠的思考准备
周星发言题目:中国电影产业成熟核心——诚实追求平衡发展
思考:研究的思考人总有局限,敝帚自珍都难以避免,但只有理论研究者需要客观而高屋建瓴。我们电影已经面对三方面力量的角逐——市场、文化、网络,重要的话题都牵扯着三者之间的关系,比如市场牵扯着政治文化格局而非经济大小;文化牵扯着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兼顾;网络牵扯着经济和新一代的传播要害,等等。
我们单一谈论时常偏激而难以自圆其说,却似乎各自都值得坚持或者自鸣得意。比如,资本把握者的气势如虹,艺术专家的气闷偏激、网络传播的无需强调的自然威权等等,都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们需要思考分析的沉静性。比如,我认为,中国电影至今为止的产业发展路径是对的:外敌求取规则掩饰下的文化进入,和利益看取的积极性紧逼迫,实际上是促使我们成就了现有市场,成熟国家的市场不成熟,就一切免谈,但艺术家往往沉醉在自己的圈子中而罔顾电影已经是超越学术需要的额文化需要。
文化的挑剔也不无道理,但是不是站在社会文化和国家文化的营盘上评价电影。网络的无所不在被青年人不由自由的接受认可,却奇怪的是被一部分顽守传统的人们所排斥。其实辩证和多元的分析是理论所需要的深入认识。比如,就市场而言,做大的目的何在?问题在于是不是为他人造就市场?试想17年大幅度放开将如何?与此相关的艺术文化产品打造的弱势还没有改变,借势起来的创造是不是能吸引培育起来的受众,抗争即将到来的巨大市场后面的功利性选择的观众?(功利一是自我选择未必如韩国电影受众的民族性,而是自我选择好看的可以排队如《速度与激情7》等或者小时代的粉丝群对于颜值等的不由自主),网络的意义是全方位的。-------(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