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巴搅乱了什么?《捉妖记》改变了什么?

标签:
文化娱乐捉妖记胡巴意义分析 |
分类: 电影研究 |
《捉妖记》让华语电影的票房猛然冲上了新的台阶,不仅把几乎难以撼动的第一华语票房《泰囧》大大超越,并且有望逼近中国电影的市场前三位置,中国电影对于票房的概念开始刷新。
但其实我们借助票房看到的应该更多,犹如以往对于未必有多好票房的电影不可忽视其价值一样,《捉妖记》值得重新从电影打动观众的走向上来看待。
2015是一个电影一边倒走向改观的年份,也是趣味和内涵可以更为丰富的年份。在近年所谓粉丝电影举足轻重,IP电影导引一切的时候,忽略电影的质量因素,不理睬创作应当具有价值观和艺术情味的趋向愈演愈烈时,《捉妖记》让观众美好的兴奋,让潮流陡然转弯,让艺术分析有了温暖的落脚点时,一边倒改观的机运到来。
《捉妖记》“好看”无疑,“值得看”更值得探究,所谓值得看是理念上不单一,而在设置上让“捉妖”具有了人世间的意味、情味和趣味。人妖之间有何区别?不仅一样具有人、妖的规律——妖界有善意“人”被恶意妖追击剿灭,人世间更有披着人皮的妖、躲藏隐匿的妖和人的精神态的妖,而人呢?一样也有摇摆不定的复杂性,执拗的妖性和善良的人性。人妖之间的混淆其实就是不在于外形而在于实质,将一个表现主题确立在人的思辨和妖性未必是命名的坏蛋上,让影片冥冥之中具有了内涵感知的趋向。看电影不是简单喧闹,看电影也需要情感投入、精神辨析、思想有所感悟,是《捉妖记》在获得当之无愧的中国电影第一票房的同时,还展示电影好看却不是小儿科的胡闹、值得看也不是无厘头的杂耍、需要明星却依然需要正误真假的思考这一走向。
胡巴好看令人喜爱,仅仅是形态吗?当然要看到胡巴的本质是纯洁童真外形和善良灵动的结合。和电影上述表述相适应,胡巴是人内心中的期望,无害世界却遭殃,但天道赋予其无瑕的看待世界的能力,机智的耍弄恶势力和可爱的引逗你的幽默,尤其是那充满人间无邪念的情感,让他勾引出我们内心需要的梦幻投注,他既无知无畏,又有情有感,真真的把失落不少的社会正义和善良心性抖落在眼前。而大众的喜爱也纠正着我们以为眼下观众只会喜欢幼稚和喧闹,只有弹幕电影的游戏而没有思考能力的印象改变了,其实不是观众无能,是电影需要“有能”------有正向而美好的指向,有善良趣味的展示,有对于电影的足够尊重的创造。
其实无论是《捉妖记》还是《大圣归来》都显示着观众需要电影曲折好看,但更需要有情味;让人们感受到电影具有生活的呼应性,更具有满足内心愿望的可能,才是真的值得有电影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