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风云与个体选择:话剧《竹林七贤》偶感

标签:
娱乐话剧竹林七贤杂谈 |
分类: 文化问题 |
2015年4月15日,晚暮时分,北京昏天黑地的沙尘暴中,慢慢车行,为的是赶往世纪坛看话剧《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十分期待魏晋时期的著名人物,也许不是第一次在话剧舞台上呈现,但这一次对于我而言充满期待。果然场景独特,剧作出色,表演也新鲜而具有张力
剧作将魏晋时期的著名七位贤士放浪山野的故事做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整合,支撑中心的是个体人的节操和强权之间的微妙关系:司马昭谋杀篡位,需要加以伪饰,于是在险恶风云中随性放浪的"竹林七贤"的命运就随之改变,对于依附的与对抗的之间的关系把握,构成一幅时代真切镜像。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各有各的走向。但一个文人丢弃自己品性还是趋炎附势、谋取生存的必要与不合作强权与放旷不羁,实在是封建时代长长历史中难以选择的命运,话剧却折射出不止于那个时代的文人特点。
剧作的整体构思好,开幕从儿皇帝不甘屈辱试图奋起,却发现司马昭暴政威权人人不敢怒言——于是强权社会的历史扑面而来——其实人类社会哪里可以逃脱?文人的放纵显然不只是饮酒作乐,自我个性保持与保护自是一种姿态——在魏晋时期聚焦了一批如何躯体存活与精神存留的独特形态——在这后面是无尽的悲哀与无可奈何的选择于。但依附谄媚与独立个性的强化,确是剧作凸显的所在。司马昭一大段恣意台词和嵇康一大段抒怀是华彩段落,都相当出彩——没有想到对于暴政的司马昭的揭示敢于这般大段落的展示。而酒徒刘伶的表现也是个性突出
话剧的文化内涵是关键,剧作的着眼点是勾连的要害,而对于历史的现代感受的把握则是思想,至于台词的冲突的构思是话剧的魅力所在,这一剧作都不错,抓取历史很难表现的东西,却样貌清晰,正邪对峙具有深度,起伏的把控也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