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作为人文精神的表现对象,难以用定规来确认,却需要智慧来把握。不同艺术专家的见地不同,所以总是在议论中公说公有理,却需要前提、界域和层次的理解。
这几日在不断探讨中国的中学艺术教育,除了专业对象性的“音乐”课程、“美术”课程、“戏剧”课程外,作为现存的“艺术”课程(即综合性的艺术教育课)如何开展,是一个捉摸不定众说纷纭的难题。其实我的思考来自于几个基点:
1、“艺术”课程不是音乐和美术课程,区别与差异在于不能重演音乐或者美术的单一性,而需要综合性思路;艺术自然离不开具体艺术对象,但稍微不注意就成了音乐课和美术课等等,失去了对于艺术文化的认识目标。
2、“艺术”课程是高中新生代综合艺术素养课程,兼带艺术的实践来深化印证,而不是艰深的艺术学或者艺术史的下移;离开对于中学生这一层阶的认识,任何高深的阐释都不切实际也得等不到高中老师的青睐。
3、“艺术”课程以艺术文化和欣赏认知为本位,综合性艺术感悟、认知、实践是其精神核心。离开艺术知识是为了提高审美能力这一点,和忽略艺术是让人称其为丰富的精神人这一目的,课程的思想价值就失去了。
我的思考是针对上述三个基点来确认,对于中国的中学生而言,“艺术”课程的基本教育把握在三个方面即可:艺术感悟,审美认知、鉴赏分析。
一、 艺术感悟:这是中学艺术教育基础需要也是最为重要的需要,学习艺术对于艺术作品没有感觉就是失败。艺术的感悟从而而来?教师对于书画、音乐、戏剧、舞蹈、影视等代表性作品的艺术形态和“艺术”独特性的魅力,在大面上要给予引导、濡染、诱发,使学生亲近艺术,喜欢艺术作品,明白艺术是独一无二的情感对象。学生感情上亲近和知道艺术具有人本的独特性,旋律是心灵的合拍,线条是构建形态的要素,舞姿是韵律的舒展,冲突时舞台上抓取心灵的奥妙所在,影像世界具有另外一个人生缩影等等。于是学生进入艺术要素所构成的精神境界而看到更为丰富的情感流布的宏伟中去有所冲动、感动、律动而养成生机勃勃的趣味人生追求。
二、审美感知:接着,艺术课程要让学生逐渐明白艺术的核心是审美精神,审美的法则在艺术各种作品中独特产生效用。线条的怎样布排疏密,墨色的浓淡,留白意味,节奏的快慢原则何在,舞台对话的潜台词如何安排,蒙太奇的作用,声画对位意思所指,三道弯的美感等,审美的微妙所在是精神情感驱使的自然,也是人心律动的生发等等。审美对于人的感知极其重要,也是艺术才最大限度的追求。
三、鉴赏分析:自然,高中生的艺术感觉、感知和理性升华,都需要从鉴赏的情感和理想中去辨别高下,而能够运用艺术审美知识去取舍、分析、批评也是课程的落脚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