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首刊文章:多元性中国电影案例现象辨析

标签:
文化中国电影的014现象分析郭敬明韩寒心花路放 |
分类: 电影研究 |
收到2015年第二本首期刊物,这是2014年底的文字——我对于2014电影的一些问题抽取的的随感比较分析,抽取部分概要附下:
2014年将是中国电影跨向300亿票房的关键年,快速增长中诸多现象也渐次发生,关于电影评价的标尺、电影现象的评价等等成为差异性很大的问题。其中市场取舍和网络评价之间的差异,认知电影的观念和审美遭遇的困惑最为明显,聚集在市场指标和大众评价之间的异同,凸显在中国电影的认识的核心层面上,而形成众语喧哗的局面。
众语喧哗所暗含的就有市场取舍的合理性与否的意味。市场因素越来越重要,是因为投资回报和电影生产力不开电影的产业生存性质。当下电影的市场化走向,对于产业而言无疑重要,而产业指标对于电影这一文化产品的生产自然有影响,而判断也产生位移。2014年前三季度中国电影票房超越去年全年的217亿元而实现220多亿元的数值,自然这是好现象,从2010年第一次实现100亿元到2014年逼近300亿的速率,证明中国电影市场的诱人魅力。于是,目前能够进入市场前十排行的电影,匪夷所思高达5亿元以上,而到9月为止超过4亿元的电影已经超过40余部。想想几年前还在热议某位导演进入亿元俱乐部的往事并不遥远,如今高涨的票房亿元仅仅是及格线、似乎电影票房不过亿元都羞于提及。随着下半年大导演大投资的创作在贺岁档上线,局面还会大变,难以预测是不是过6亿元才能够得上前十的谈论资格。与此同时,我们所面对的电影常态指标的内容---审美的这一要素,在时代风潮中呈现得失互见的现象。如果说,在旧有判断标准中中国电影的审美形态认知显然重要,有时甚至是判断的唯一标准,那么,当下电影的判断标准却复杂化,这和电影的多样化相互印证。审美认知在多半大票房的影片面前难以实现,人们按照以往对于电影作为内容产品的审美要求来考察,高收入票房创作的低评价似乎更为多见,反之,一些票房未见高涨的电影却被遗憾所布满,市场待见和不待见之间,时常是和审美看待的电影反向而行。于是,疑惑也难免出现。看清在传统电影结构中,审美形态的重要性有别于当下,则目前更为夺眼的是市场票房这一指标,有别于此前。正是在取舍依据是什么的问题上,需要细致辨析当下电影创作与评价的焦点问题。
显然,2014电影的焦点是市场取舍的不可改变和电影品质的认知之间的矛盾突出,于是,2014年不仅是市场上中国电影和好莱坞决战相争,大众趣味和常态审美的观念也发生着冲突。我们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如何看待电影的关口。反差的辩证观已经不能用单一的传统审美或者市场指标来指挥,多元中的宽容和强化精神价值的坚守成为认知的难题。
看待这一时期中国电影的反差性,可以从票房和口碑的复杂关系中的典型创作来加以剖析。概括起来,从去年延续到2014电影的评价与市场之间的耦合关系约略有几种:1、高评价与高票房;2、低票价却高票房;3、质疑评价与高票房;4、高评价而低票房;5、一般票房与好口碑;6、低票房而众说纷纭,等等。这一细致划既是现实呈现,也是辨析其中纠缠关系进而分析当下中国电影创作无法摆脱的基础。
无论是上述何种协调或者悖逆现象,都表现出开放年代的电影在多元文化的展位中自身的位置选择,而这一选择又受制于现实生存和观念把握,而摇摆或者游移正是时代文化的多元所允许的。这样说,自然还是证明中国电影的发展向上的可能性,和需要开始谋划精神价值的追求。
一、低票房与众说纷纭的《黄金时代》
在名家改编名导执导下,原本以为历史文学名人复杂的人生故事会有良好的票房突破机会,但投资7000万元的《黄金时代》,在国庆期间只收获了3640万元票房,目前也只是艰难实现4000多万的收益,人们的惊讶难免而生。从一般那意义而论,导演许鞍华和编剧李樯的强强合作,超出同时上映的不少电影,眼看着人家一个亿一个亿的超越,人文气息显在的《黄金时代》沉得住气吗?媒介忍不住分析其市场失利的诸种因素,所谓档期不对,青年不熟悉历史,掺杂记录形态的破坏等等。显然,这时判断电影的标准已经无可转移的放置在票房收益上,高票房就是胜利,低票房就是失败?有时我们一当走入所谓的既定划线圈子,就难以把握到事情的真谛。实际上,从创作开始,《黄金时代》就试图创作创作者期望的影像世界,那一个萧红和她同时代灾难连绵的历史氛围、不可把控的人生命运和奇幻的人际关系,为了复现心目中的历史,为了让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们个体在历史风云的际会复杂性得以呈现,以艺术表现的初衷设计了记录世界的因素。关键是3个小时时长的坚持,更加确定了上述艺术期望而非商业动机设计,决定了这是一个更为顾及表现艺术的追求。可以确定无疑的说,《黄金时代》绝非商业盈利的目标才是其在当下市场上似乎必然呈现的状态。在大市场走向的趋势中,换一个视野去看电影,未必一定需要拿市场获利与否作为决定标准的意识,其实也是一个完善的电影市场需要的举动。由此也可以说,低票房既是不幸,也是有幸告知人们电影创作还有未必一律的途径,众说纷纭未必是坏事。
二、韩寒电影与郭敬明电影之争
暑期几乎相继上映的两位年轻导演作品,一开始就具备着粉丝拥戴者与评论家的共同关注,只是前者朝向市场印证,后者存乎口舌议论,自然就凸显了市场指标和评价体系之间剧烈的冲突。就二者而言,韩寒电影结果属于“高评价与高票房”---7亿票房和豆瓣等高评价,而郭敬明电影一直是“低评价却高票房”的创作。《后会无期》与《小时代3刺金时代》的较量从一开始现向而行,到后来彼此较劲,再到后来成为两种议论斗气的对象,构成极有意思的现象。首先媒介和大众最初都明显具有差异性的分野:即青年观众、粉丝不断为市场推高而自发入市,批评家却对于电影形态的不尽如人意而大加鞑伐。批评意见的盛行和市场兴旺的局面形成极大反差。在始终没有定局-----即批评不断却票房都好,彼此之间没有同构关系时,却意外形成两部电影的竞争态势:郭敬明电影以第三部超过此前的每一部收入实现5亿多元新高,而前三部超过12亿元的难得指标,满足了一个出版家的风光。而韩寒的处女作《后会无期》以单片反超《小时代3刺金时代》的优势,完满击败郭敬明,满足了另外一拨瞧不起小时代系列的观众:所谓适应腐女粉丝的郭敬明,被依赖朴树范的韩寒所击败,虽然未必准确,却划分出分野所在。除了评论家多对于电影不屑——对于郭敬明小时代的一致小看外,对于韩寒电影的违反表现习惯的批评是另外一个路数。而在市场上都一路上扬的两部青春创作,却还遭遇到网络上差异性的评价:郭敬明电影始终低打分而韩寒一直比较高分。前者自有其道理,后者则导致评论家的判断分歧。但无疑提示人们:中国新生一代电影操作者的思维和青年一代的市场反响不能忽略。换代的影像已经不同于以往,至少从观众拥戴角度,审美性评价已经不能涵盖。《后会无期》的研究的确需要辨别清楚你的适不适合对话,正如人们知道在有见地的人们之间,对话的对应性十分重要,一代人可以不理睬另外一代人,因为八竿子打不着;但电影是大众主宰的对象,青年人的期望是不是改变了标准?问题在于,不同于郭敬明创作,这部韩寒处女作的大众评价显然很高,一种构思电影的架势在那里,尽管也成为懂电影的专家更可以津津乐道挑剔的靶子----小时代系列专家似乎都懒得去计较?由此,简单的按照电影法则去显呗批评似乎缺一点先决条件——你如何站在这一代人的兼容好电影、有思考、不是传统审美、却有自己特点创作的评价理解?否定太容易,但除了挡不住票房和绝对不是腐女层面的喜爱外,大众评价的不低却不能小看。事实上,《后会无期》之中有值得思考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