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年第一篇:新媒体时代的艺术学理论建设思考

(2015-02-14 07:49:35)
标签:

文化

艺术百家

艺术学理论

互联网时代

攀登期

分类: 艺术教育

忙碌而得以在2015年6个杂志第一期发表文章的第一本杂志收到——

新年第一篇:新媒体时代的艺术学理论建设思考

新年第一篇:新媒体时代的艺术学理论建设思考

  

          新视野、新背景、新观念的相互协调

            ——新媒体时代的艺术学理论建设思考

 

 

 

                           周  [1]

 

摘要:新媒体时代带来社会文化景观的巨大变化,传统艺术既面临着坚守艺术精神和保有艺术质地,又不能不适应时代变化。成为门类后的艺术从破冰期后开始攀登期,却和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媒介变化、人心变化和审美变化遭遇,需要新的应对之策,更要有艺术精神的坚守。

关键词:艺术门类  艺术学理论 攀登期 新媒体时代

 

    一、引题:站在哲学思考层面和学术攀登的阶段,无论是戏剧与影视学还是整个艺术学科,都到了自我理性彰显,学术精神上扬的追求时候,而强基固本,融通互动来点化升华艺术精神也到了关键阶段。在此前南京东南大学的学术研讨会上,我提出艺术学学科成为门类后作为节点,可以称为艺术发展进入了“攀登期”,[i]而这攀登期的艺术学理论建设更迫在眉睫,因为这是托举艺术攀登的重要基础。而就此前推,我们这样认识围绕艺术变化阶段:2010年前,中国的艺术教育和艺术学学科发展属于破冰期;2011年,艺术学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这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至关重要,可以称为突破期;2011年以来进入平缓发展期,各学校纷纷发展、扩充艺术学学科。当下的艺术学进入“攀登期”的重要工作,主要包括艺术学的理论建设上台阶、艺术创作出学院气质精品、和人才综合素养培养跨大步等三个方面。此时的发展需要各艺术门类在理论和实践诸方面坚持多元发展,以整体性视野对艺术学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进行宏观哲学思考,尤为重要。所以,学界必须对艺术学学科理论的建设和发展进行更高层面的思考探索,否则,艺术学学科仍可能停留于技巧层面,缺少深厚的理论支撑。另外,无论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出发,还是从艺术学学科的自身建设出发,艺术学理论理应适应现实,对于学理和学科体制与人才培养提出新的发展思路,而强基固本—增强艺术精神之基稳固创作本体,与各学科门类加强合作融通,促发在新媒体时期的创造。

   二、艺术学理论的时代命题辨析

    艺术创作是不是能为时代增添相匹配的精品,取决于对于艺术观念的开放、现代和适应新时代进展的视野。促发深入阐发艺术学进一步发展的观念,探究艺术学的根本性问题实属必要。艺术门类建设理应进入更为理性的阶段,是因为中国艺术教育已经进入社会认可,需要更为深入的确立在教育大体系中超越技术特异性科类,而成为培育人心、濡染精神的普泛性对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中国艺术的地位和理性认知也随之提高,无疑2011年艺术门类的建立,是中国教育和学科建设中“艺术”凸显其人文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志。艺术学科的门类定位,强化了艺术在人文精神中的核心价值,社会人心对于艺术的亲近态度也更为好转,延及到现代传媒中可以看到,艺术影响力凸显在许多方面,包括学校系统的学科建设,和社会大众的本能拥戴艺术,但显然,艺术学科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入进行学科建设:艺术学理论学理性探究和社会发展现状要求之间的研究;艺术学门类之中多学科自身学术理论的基础建设研究;艺术社会学和艺术文化学的实证研究;艺术现代技术的发展对于艺术的嬗变研究;艺术新媒体背景下的传播极其本体影响演变研究;艺术大众化潮流与传统审美精神对话与变化研究;艺术观众的接受素养变化极其对艺术创造的影响研究;艺术经验承传与新艺术种类变异研究,等等。显然,艺术门类建立的真正学术性工作还有待开拓,哲学思维的攀升还需要共识,而艺术学的学术地位,迎来自然的发展良机,却需要自觉地学术建设来增强,否则,艺术的真正价值还不能得到完满揭示。

    而显然,问题都聚焦到艺术学理论这一被有意无意忽略的学理建设问题上。艺术学理应建立自身的学科理论,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艺术学具备自身攀升的需要。同时,艺术学理论还应该是人类伴随着科学精神强盛,而愈发需要相对于科学的人文艺术的高端性精神表现的理论。不用说,艺术在自身的学科包容性上应该具有更为精确的精神学理性理论构架,得以将包括音乐学、舞蹈学、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电艺术学、美术学、设计艺术学、数字媒体艺术学、曲艺艺术、杂技艺术、书法艺术等等多样性关乎艺术表现的学科的通见规律加以提升整合。而艺术学自身除了对于门类艺术具有精神贯通的理论把握外,还需要对于艺术作为文化构成的相互联系对象,诸如人类学、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等,形成紧密的联系而造就艺术人类学、艺术社会学、艺术传播学、艺术心理学、艺术教育学、艺术管理学等等的学科交叉。这时,我们对于艺术成为一个独立门类的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才有所建树。而还有,艺术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新媒体----即网络媒体、移动媒体时代,在内容呈现和形式表达,以及传播方式带来的艺术创作整个完整链条的认识,都大大不同于以往,艺术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学理认知又带来新的难题。

    不言而喻,建设构架才刚刚开始,各学科看待艺术学综合性理论的疑惑还没有消除,而艺术学理论的复杂性在外部和内部都存在着难题,许多难题是旧题而久已存在,新媒体带来的艺术样貌和认知又加诸于上,带来新的难题,需要我们的思考在先、分析跟上、学理剖解紧随、而观念尤其必须现代。

    艺术学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理何来?不能不从传统的构成来梳理。显然,艺术学不是文艺学,在长久的设立在文学门类中时,对于文艺这一概念的模糊和混淆理解,也包括借鉴学习,使得艺术学和文艺学之间的相互交叉十分明显。文艺于是乎包括了艺术和文学,而文学的强大基础又使得艺术只是一种基础薄弱的被拉拢而来的配角。对于艺术而言,臣服于文学其实也收益不小,包括在借鉴文艺学的史论构架上也取得了成绩。但显然,文艺学不是凌驾在艺术之上的的统辖性学理,而是针对于文学基础理论,又吸纳了艺术鲜活表现的扩大化的学术称谓。反过来,艺术学在精神实质上更可以部分包括了文艺学的一些部分,无论是对于西方世界的艺术原本包容了诗歌戏剧在内的学科构成,还是当下在艺术被公认为一个独立门类,艺术的自身学理也顺理成章的需要自立门户来建设。其实似乎什么都没有变,只是原本缺乏独立性的艺术认知,让理论来源原本是针对艺术的归纳回到艺术本身而已。想想从亚里斯多德等古希腊到后来的美学大家黑格尔、康德等,艺术的意义都必然更为广大包容和独立成学。我们没有理由还在文艺学的框架中止步不前。

   独立的艺术学在学理精神的把握上应当更为注重源头的精神,即艺术自身多样性起源的机理和相关性,作为人类创造的艺术,在精神形态和原发形式表现上,都是关系着人本精神需要而造就的,所以确立和阐释这一点,自然就强化了艺术的精神情感性意义,也区分了没有文字之前的艺术的独特地位。艺术学理论在历史和理论的建设中,如何借鉴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方法和学理,来更为精准的阐释艺术来龙去脉的理论上还有工作要做。而针对不同种族的艺术发展的异同性分析,是艺术学理论需要扩大自身坚实性所在的重要方面。对于世界而言,民族学意义上的艺术发生理论,可以更为丰富艺术的精神含量,在艺术形式的把握上,艺术学理论增多国度、民族的艺术成分的分析,对于艺术多样性必然是有诱惑力的伸展。

    同时,独立价值的艺术学,在学科门类之间的学理贯通和区分上,需要更为深入的分析,破解划分细致的门户之见,与寻找艺术作为整体构成的难题,是艺术学理论要正视的。以往对于音乐学理论、美术学理论等具体学科研究者而言,不时怀疑有没有超越性的“艺术学理论”,事实上,这是狭隘的学科理论作怪的体现。就整个人类而言,都有哲学思考的这一命题,而哲学显然是在形而上层面触及各个学科的思辨,你以为有文学、民族学、新闻学的理论就不需要哲学思辨显然可笑。同理,在落脚于艺术这一人文专门学科上,艺术学理论具有一定的超越具体艺术形态的综合思考,作为艺术哲学性的理论,既需要具体的艺术素材和经验为案例来支撑,有的确是思辨和超越性的理论思考。而艺术学理论与更为具体的音乐学理论、影视学理论、戏剧学理论之间,也存在着包容和印证的关系,而不同于具体艺术样式的对象性研究理论,艺术学理论的宏观性更为凸显。而肯定的说,艺术学理论研究概括的不在于形式表现的具象对应,而在于精神实质的概括论证。

   三、新媒介背景下的艺术学理论认知

(概略)

   新媒体时代的艺术学理论问题由来为何?这里所思考的艺术学理论应对的难题,是针对近年艺术学成为门类后,明显凸显的疑难: 

   1、包括坚守超越艺术多样形态的宏观性艺术学的概括性学理,和不能不寻求的扩大艺术学类别的艺术学理解说,如对于网络艺术形态需要解释的问题。

 2、还包括艺术学理论局限于学术层面的自我复制的学理,和社会文化大众艺术所带来的对于艺术通俗化理解的冲击的分析

   3、以及还包括随着大众文化的迅猛覆盖所遭致的,对传统审美不由自主挑战的“祛魅”文化现象,让艺术表现从对于一般审美经验抛却,而俯就低俗欲求的暴露性行为艺术、展示物质本能的非精神情感审美意味的创作风行的批评

    而这一切,我都归结于新的时代即互联网时代艺术学所面对的观念、审美情趣、表现方式、接受需求和评价模式的重要影响改变 新媒体时代的艺术学理论失却了对于时代变化的修正,也就谈不上坚守;没有适应网络文化的应变之策,批评的话语也难免暗淡无光。

    在上述观念认知和坚守艺术学审美精神的基础上,还应当深入进行学理的阐释,特别是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认真辨析:(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