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和学生的微妙关系

标签:
情感北师大师生关系杂谈 |
分类: 学生交流 |
在博客非常风行的那几年,每天上网去和“相熟”的博主见面成为我的一种习惯。大家隔着电脑屏,也许还隔着千山万水,但似乎并不陌生,因为每天的浏览必定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博主的个性特征、行文风格也是自己欣赏的。那时常常听到在博客里相识的陌生人,因为长时间的互动而成为朋友的事情,有机会去到彼此所在的城市还相约见面吃饭。就是这种不经意的牵连让人与人之间有了奇妙的缘分。
认识我的导师周星教授就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那时的我在工作多年后,有一些倦怠感,有心准备考研。至于怎么开始确定学校和专业的,我已经有些模糊,只有学电影这个大方向我非常坚持。就是这样,某一天我打开了北京师范大学的网页,接着是艺术与传媒学院,然后是老师们的介绍,很自然地,我被一个博客地址瞬间吸引。
没想到的是,一个简单到一秒钟就可以完成的点击进入的动作,让周星老师和我从完全的陌生人,有一天真的就成为了师生。这仿佛是互联网时代才会催生的快乐经历。
看周老师的博客是件很好玩的事情,因为他就是那样一个喜怒哀乐都映照在字里行间的感性之人。周老师很喜欢写长句,一开始有些话我似乎有点看不明白,但时间一长,我渐渐被“训练”到自动断句,自动换行的“本领”。哈哈,我这样讲,会不会惹老师不高兴呢!没有理解不了的文字,只有体会不到的情感。老师在博文里的每一次抒发、感慨和评论,都让我对这位未曾谋面的老师感觉越来越亲切,对他的尊敬和欣赏也是由衷的。
书写博客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自己也曾写过四年。坚持记录并不轻松,一天两天或者稍长时间可以,常年累月笔耕不辍达数年,这真的需要不小的毅力。再加上言之有物,配以图片,那又是一番功夫的花费。可周老师就如同练就了十八般武艺的达人,让文字自如游走在学术、生活、工作、娱乐中,让我看到一个对专业永远充满思辨,以极大热忱和善意拥抱生活的人。周老师身上那种积极向上,正能量十足的态度让我深受感染。
也许就是这样一种精神引导让我坚定了报考方向和导师的选择。幸运的是,我真的如愿以偿!付出的所有辛苦在换来一纸录取通知书后都可以云淡风轻。缘分就是那么让人不可琢磨。周老师和我的师生缘就从2011年的9月开始了。
对于工作过的人来说,再次回到学校是一件幸福的事。学校生活丰富单纯,虽然也有不小的学习压力,但这样轻松的氛围,和老师同学的愉快相处、相知相惜仍然让人充满感恩。我是一个闲不下来的学生,周老师是天南地北参加各种学术活动、讲座论坛的学者。所以一旦周老师带我们去外地参加研讨会,都是我最开心的时候。每一次的研讨会对我们来说都是一次学术提升,专家学者最前沿的思想汇集在一起,好比最强大脑的激荡。而会后和老师同学的旅程又一次次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我们和老师的情感,同门之间的友谊,都在一次次游学过程中升华,让人难忘。
对于学生来说,得到老师的肯定和支持,应该是最大的荣耀吧,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上。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工作期间,那是我和周老师接触最多的时候。从主竞赛单元评奖、外国电影展、微电影颁奖晚会到各学术研讨会,周老师对我和我所在的学术部工作的支持,让每天的工作都显得不再那么繁重。我们偶尔的情绪在老师的安慰和鼓励下,也得到很好的调节。我在其中的收获不单是工作方式、操作流程的熟悉,更多的是对待生活应当秉持乐观认真的态度,对人对事的宽容,面对不理解可以一笑置之的平常心。当直接或间接听到周老师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时,各种辛苦和委屈都在那些称赞中消失了。哈哈,我们的确是一群单纯且“虚荣”的学生啊!
有时候我在想,身为院长和受欢迎的学者,事物缠身的周老师怎么会有如此充足旺盛的精力呢?撰写各种学术论文、写长博客、写短微博、发微信,乐此不疲,跟身边所有的朋友、学生互动,分享他的感悟和心得。做他的学生三年,似乎从来没有见他露出过一丝烦躁,而且还是老师学生们公认的好脾气先生。除了洒脱的天性使然,我想,更多的是走过太多的路和看过太多的人,在周老师眼里,唯有保持自身的清醒,爱自己所爱,不被任何外来之物和负面情绪影响自己的真切体验,才能超脱人世间无法避免的琐碎和繁杂,让自由的心里开出一朵洁白馨香的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