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科报:电影中国梦如何实现分析

标签:
北师大电影中国梦文化 |
分类: 电影研究 |
如何实现国家电影的“中国梦”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 周 星
http://www.shekebao.com.cn/images/2012skb/b18.gif
http://www.shekebao.com.cn/shekebao/2012skb/xs/images/2037.jpg
“中国梦”本身的民族和文化的崛起的内涵,恰恰与关于中国电影构成了紧密联系。电影从来就附着有梦幻的艺术性,造梦的影像让现实中或不幸、或悲哀、或忧愁、或美满的人们,一样得到梦境才有的缓解身心获得片刻满足的精神感受。由此,电影和梦的关系天然亲近,电影就是梦的代名词。电影的梦境和现实有着种种不解的关系,造梦是因为人无尽追求的需要,与现实中的人所能达到的难以一一对应,还是需要幻化的影像来纾解现实不足。电影的百年历史给予人们的梦一样的精神蕴藉如此之大,乃至于电影成为现代社会不可脱离的大众文化媒介,其牵扯、影响人心的价值难以估量。我们要强调的是,电影无论从世界的舶来品,还是中国人心目中,它都是一个梦幻。电影是一个造梦的工具,是一个造梦的媒介。而艺术创造无论戏曲、戏剧、电影、电视,本身就是一个梦幻,梦幻的实质是精神梦幻,精神梦幻就是人们试图挣脱本身固有的自然和物质世界中精神与情感,突破这种约束的创造性发挥。毋庸置疑,电影是梦幻,电视剧是梦幻,艺术也是梦幻,人类如果没有梦幻的话,那么向前推进就会受制于很多固化的物质形态的约束,因此精神形态和心理形态的梦幻是谁也阻挡不住的,无论我们自己个体的还是民族的梦幻都存在。
超越票房和市场
在民族的中国梦和电影固有的梦幻之中,我们认为两者结合是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在于,当整个国家和经济并驾齐驱增长的时候,电影作为必要的影像艺术获得很大成绩,比如市场、票房、收视,等等,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电影在相当程度上非常成功。然而似乎因为经济增长的指标,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把梦的精神的那种美妙,那种不以物质为衡量的东西削弱了。影像艺术所代表的非固化的东西,多少被简单的票房几何、收视多少所侵占,这却未必是我们文化人心目中感知的真正梦幻、精神、审美的感知。这更凸显了重提电影的”中国梦”的意味,即“中国梦”的基础实践在市场和收视这个基础上毫无疑问,否则它达不到再生产的程度,但是仅仅如此,显然贬低了电影的“中国梦”,因为我们期望的是精神产品所带来的愉悦,内心情感的满足以及超越了GDP、票房、收视所涵盖的那种美满的东西。文人似乎对关于影像艺术的梦幻创作机制的削减,以及不能和我们的GDP、票房相匹配有相近的认知,但怎么来实现电影的“中国梦”?我们以为,电影的“中国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在其作为一个精神产品的构筑中,聚焦点是精神美妙的实现。就是电影的艺术产品应该让我们感知到美满的、审美的、精神愉悦的东西,能够让我们真正心同感受。或者换句话说,电影的“中国梦”实际上是真正实现精神产品梦幻的好东西,然而现实好像并不理想,更趋近于固化的、物质的一些东西。在艺术或者学术的圈子里,我们倡导电影的“中国梦”,就应该更多地超越票房和市场,关注怎么样让电影影响世界,影响我们的道德价值观或者完满实现我们的精神欲望的满足。
时代进入21世界的第二个十年,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实力站在世界前沿的当口,国家倡导“中国梦”的号召,猛然将需要超越现实指向理想的国家发展梦幻,和电影这一从来就是人心梦幻的媒介最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近代社会积弱积贫的历史让多少志士仁人不懈追求强大富足、自主自立的“中国梦”早日实现,而这一激励性的梦想越来越有了实现的条件,凭借着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和顽强精神,提出并且向着这一目标前行已经不是梦幻,而是有了现实条件和实践的可能。而中国梦的根本是中国国家强盛之梦、民族昌盛傲立世界之林之梦、人民生活跃居富足之梦、文化繁荣多样引领世界文化潮流之梦。这一切都建立在民富国强的实际需要和精神满足的基础上。其实这其中,中国人心理自强、精神自立最为重要。梦的现实化就是给予社会人足够精神激励的支持,理想一步步实现的愿景是梦不为空的支柱。
认识电影“中国梦”的内涵迫在眉睫
无疑,当中国电影已经是世界第二大市场时,如何认识电影“中国梦”的内涵已经迫在眉睫。电影中国梦的实现是中国电影文化构成的全面性升华体现,包括产业形态的构建完善,市场体量的世界性规模,创作市场的全球化,创作作品的多样形态,电影文化含量的丰满多元,本土风格的独具特色而引领世界风潮,创意生产不断涌现的新鲜开拓,等等。当中国电影不仅成为“华莱坞”被人们频频称道,更超越某某坞而成为世界电影创意中心、生产中心和文化精神的巨大影响源,在世界电影的格局中举足轻重,世界观众都将中国电影视为类型标准和崇拜影像,这时中国电影人所期望的电影“中国梦”应该就大致不远了。电影“中国梦”自然是需要不断追求的目标,大略分述其含蕴是:
实现高度完善的世界性建构格局。中国电影从21世纪开始逐渐进入市场改革和建设的发展快车道,市场规模已经实现170亿元,并且将要在2013年超越200亿容量。
中国电影本土市场建设自应实现持续发展。目前中国电影在世界市场上的位置,据美国电影协会(MPAA)2013年3月21日正式公布,2012年全球票房收入347亿美元,较2011年增长6%,较五年前增长32%。其中北美市场收入108亿美元,占全球总票房的31%。中国2012年票房入账27亿美元,在全球总票房中占比近8%,超过日本(24亿美元,占比约7%),成为全球第二大票仓。但我们的发展却和后边的国家比如日本差距不大,而距离北美市场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按照目前发展趋势,要从不到30亿美元市场,稳妥进展应该能在在2015年达到50亿美元左右市场规模,是北美市场的一半而稳居世界第二;进而在2020年和美国接近,实现100亿左右美元票房,与之相争世界电影市场头把交椅。银幕数量也在那时接近目前美国的4万块。还不限如此,中国电影在华语电影的框架上实现两岸三地市场相互促进互为补充,投资渠道多元化,创作人员高度融合,合拍的紧密化结合,等等,华语电影的合作共赢汇聚成为世界第一大生产源、市场拥有量第一、类型成熟的创作原发地。同时,中国电影的对外输出将从目前的跌势转化为持续增长,随着创作的变化,逐步实现从合拍共赢本土到合拍输出海外,进而到世界市场重要标志的“华语电影”无处不在,那时中国电影“中国梦”的基本样貌就应该算是成立了。华语电影的概念深入人心和中国电影市场尤其是内地电影的市场规模息息相关。
精神情感和现实生活的厚度才是第一位的评价指标。我们坚持市场发展充分才有中国电影的生存可能,因此,市场建设是电影“中国梦”的基础,但那绝非全部,在此基础上还要特别强调中国电影的文化建设才是精神层面的梦幻落脚点。在电影逐渐成为市场评价指标后,也不免增长了忽略内容产品意义趋向,在产量和票房突飞猛进之时,口碑与信誉度却成为议论纷纷的问题。我们需要更为宽阔的中国电影,先不提及梦幻的优越性,在近几年的世界电影范畴,被忽视的现象越发明显。看清问题也许才是实现梦幻的起点,我们所知的世界三大电影节中,中国电影的失落状态一直持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