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品评电影《兰亭》

(2013-11-23 12:31:50)
标签:

中国电影

兰亭

民族文化

抗战题材

散文化

分类: 电影研究

品评电影《兰亭》

品评电影《兰亭》

 

                    人文情怀真切呈现的电影

                     ——关于《兰亭》的思考

 

                            

 

    看侯孝贤监制、程晓玲编剧、肖风导演的抗日电影《兰亭》不由想到:中国电影理应走出去,但首先要走进人心;要入人心则应当自有信心。电影作为文化形态,文化精神首先必须把持,但实际上,坚守遭遇难题。一般而言看电影情态各异:其一是注重对象或者类型消遣而求观看,为了明星而追捧亲近;其二是功利目的职业研究,注重表现形态得失;其三就是娱乐消闲随意而看,看完也就成为过眼云烟。真正的电影是给人情感律动、精神愉悦的观赏,看了难以忘怀,心中激荡起恋恋不舍情感而翻腾心绪。无疑,好电影总是过后让你久久难忘而不由自主回味、思考和留恋。《兰亭》就是这样一部独特性的作品。

    注重市场似乎成为法则自然不错,但文化产品还有精神价值必须提及。不能强求电影多有文化品性,毕竟电影是大众文化产品,却有理由倡导精神满足,就因为电影非为娱乐工具。我们这年代,电影屈就市场化行进中,已经渐渐缺乏文化坚守,沉浸于精神创造的个体性表现创作似乎显得稀罕。像《兰亭》那样悠然而无视娱乐市场法则的别致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奇葩的创作。而中国电影乃至于艺术多么需要这样的沉静个性的精神创作!实际上被惊心动魄的奇观打动却走出影院很少回味的电影太多太多,动感似乎是时代给予的常态,不如此不足以吸引人,但那又有多少入心动情的创作?危险在于,越来越多的所谓仿造好莱坞的类型而试图大收回报的创作,遑论收益回报是否实现,但大收情感瞩望却成为难题。我们珍惜《兰亭》,是观赏的美好感受意外而得:在一种朴素纯净的情态支撑下,不动声色呈现真切的历史和情感。影片触动神经的末梢,却又别具一格的触及情感泪腺。在很多宏大的作品变成‘神剧’的时候,电影《兰亭》构筑了个性精神的表现,围绕着小人物的悲欢,却不是写个人小小的哀愁,而是将个性精神和时代氛围巧妙结合,发自内心地表现宏伟历史。

    《兰亭》主人公林耕,一个多少有些江湖打拼的小把戏人物,在抗日的时代却娶了一个温柔的日本妻子,试图隐瞒秀代的身份避免她受伤害,却看到亲人兄弟们被无辜屠杀,卷入抗争的被动和最初解救女人被动一样,都依存于中国人骨子里的忠义情感。最终在不能不反抗的心理合理性指使下,完成了折射中国百姓抗争心路的一生。《兰亭》的独特性依存于创作者始终不懈的抗争着电影追逐时潮的趋向,不动声色的坚守理解历史和理解人心历史的统一真实:抗战不是儿戏一般的一呼百应,而是被屈辱的压抑而水到渠成的揭竿而起。在这个影片面前,似乎稀罕的坚持个性看待历史却得到人心历史的呼应、冷静描摹常人百姓的心路历程却恰好排斥了虚无夸饰的浮华表现,贴近人生真实的残酷和抗击残暴行径的高尚灵魂闪现,都那般栩栩如生。

    《兰亭》的独特之在风格奇特,故事奇特、角度奇特、情感表现奇特,以及整体表现的不同凡俗。

    风格是肖风一贯的奇峻蕴藏在常态生活中、散文诗般的流水却高潮翻出新意的特点。非职业演员让影片一开始就恍如生活之不起眼,战争的危险并非剑拔弩张,反而是蝴蝶泉悠然芦苇的安宁占据上风,但正是在这样常态生活下暗流浅滋默长,紧张慢慢袭来直至残暴屠杀降临。日常性的注重让影像充满南国田园风情和生活趣味,而战争的可怕和反抗的渐生才那样合理自然。

    故事的奇特性是纠葛在中日人物的纠葛异常性之间。林耕原本喜欢日本女孩秀代,她却以自身残疾冷酷拒绝;日本商人井上落魄投靠林耕并且信誓旦旦不做军人,却最后成为对自己孩子和中国百姓下毒手的施暴者;秀代爱上林耕和中国却不信屠杀,最终愤怒斥责父亲帮助游击队;林耕原本靠武力打拼谋生江湖,却慢慢卷入抗战大业而英武捐躯,等等。在与常人初衷与结果大相径庭的故事演进中,一个谜一样的江南抗战故事奇幻发生而出人意料。

    角度非为一般战争片的轰轰烈烈,而是舒缓生活情态、人际纠葛中慢慢展开,让侵略暴戾在日常中凸显真实可怕,和人民其实是如何蜕变为勇士的合理性。同时,在中日异国个体之间敌友如何形成转换这一角度,又巧妙折射了无论国家还是个体的微妙关系:敌友大到侵略与保家卫国,中到诚信守义与否,小到恩怨德行的把持等等的哲理都令人信服。

    至于情感的表现自是编导的优长,爱恨聚焦在一对异国夫妻之间:爱的曲折和离奇;连带起他们各自的亲人和朋友,促发爱的私情和大义;进而扩大为国家生死存亡:爱是有微言大义的情感逻辑。当最后林耕和秀代奄奄一息,共同完成抗敌大业而深情瞩望时,爱的真切和美好显示出超越小爱的宏伟精神。

    所以我们要说,表面上看《兰亭》发生在江浙的轻柔山水之地,剧中人物也是平常的微不足道的江南地域情性之人,蝴蝶湾的世外桃源风情令人向往,但抗战的一角就这样展开而慢慢显示出它的剧烈残酷。影片最为重要的是个性精神坚守与时代命题的巧妙结合,通过影片可以感知到创作者对于战争和人的认知坚定;美好期望是常人的情感所系但战争是对于美好的暴力摧残,捍卫美好的其实都是常人然而他们并非天生英雄。而影片中的人物既有常人性的不拘小节的庸常,也可以被环境和情感激发起超常的精神,于是江南的抗战就这般奇幻而不动声色的发生,而壮丽原来产自于日常!《兰亭》为抗战题材电影造就新境界,其实也为电影创作不拘成俗创造新鲜动人感受提供了鉴戒。

    进一步看,《兰亭》将情感沉淀与民族历史的挖掘交融在一起,我们看历史不应该是遮蔽了毛糙和多样性的丰富,人的复杂在林耕的反抗中体现沉静却丰厚:既是江南那地域的独特性,又是整个国家的真切折射,守着自己的蝴蝶湾却被侵略打破,护卫着爱人的私情却不能不投身民族大业的洪流。从“活着就有一切”的信念,到怡然迎接正义事业完成而死亡的快慰等等,都那样自如表现而情感铺展动人。看看影片中绍兴街巷里弄的老太太不动声色的锤击鬼子兵的沉稳,我们知道一个民族哪怕是江南那温柔之地的老人都起来反击时,抗战如何可以持续和取得胜利的精神。当不当军人的井上成为侵略者并且杀了抗日义士,还杀了亲女儿的残酷,和林耕宁愿守着妻子躲避在世外桃源却最终成为杀敌勇士,秀代当着父亲面说出你是人类的耻辱的时候,影片巧妙完成了个体情感透射时代大义的艺术解读,而爱恨的故事传达的远超出个人情感而鲜活的呈现着时代生活的必然。

    我们强调说《兰亭》让我们看到电影应该回到文化、回到现实、回到人本的意味,因为中国电影应该到重视生活本真而透射时代真义的关口了。美好是产自于真实的情感投入而不是投机的夸饰。不能不惊讶一个柔弱山水中小人物的情感故事,居然在影片收尾顺乎情节自然的挺立起一群被掩护而从池塘泥水中站立起来的抗敌伤员们,那一个雕塑般的群像就是常人成为国家精神的象征。所以可以坚定地说:人文情怀的坚守不仅是表现的需要,而且是中国电影应该把守的精神境界!

 

                                                            20131114

(周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

2013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文艺评论版”刊载

品评电影《兰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