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光明网关于北师大放映电影《兰亭》及主创见面会

标签:
光明网电影《兰亭》北师大肖风导演 |
分类: 电影研究 |
电影《兰亭》被赞画面唯美 导演:这是我最刺痛的一点
光明网11月17日北京电(记者杨帆)“这是一部纯粹的电影,透过这部电影我看到了纯粹的爱情、纯粹的兄弟之情和纯粹的民族荣誉感;看到了中国人在流血、日本人在流血;中国人宽恕日本人、日本人却不宽容日本人。看这部电影我一直在哭,我不是奢求中日关系的裂痕得以弥补,只是希望中国能有更多这样的电影,有更多这样的泪水能把人类的血冲得淡一些。”这是北京师范大学一位女学生看完电影《兰亭》的观后感。
11月15日,电影《兰亭》空降第二十一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华语新片点映平台北京师范大学北国剧场,导演肖风携部分主创人员到现场和同学们交流。
电影《兰亭》是继《大劫难》、《岁岁清明》之后,由金鸡奖最佳编剧程晓玲、第五代导演肖风联手创作,由金马奖主席侯孝贤监制的“抗日战争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它刷新了我们对抗战片的印象,把战争史演绎成心灵史。同学们时而抚掌大笑,时而满含热泪。影片讲述了日本人占领绍兴城,主人公林耕一边面对他深爱的日籍妻子,一边面对患难与共的弟兄,万般纠结于亲情、友情、爱情之间,直到亲眼目睹自己的好友被杀后,毅然选择帮助抗日队伍,并为此付出生命的故事。
当被问及一部抗战题材影片为何以《兰亭》命名,导演肖风说,兰亭是一种象征。兰亭的出名是在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其中有一句话叫“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后人看今人,就如同今人回过头去看先人,或许总会认为他们不如我们,并忽略了先人为今人的幸福所作出的努力。在影片中,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都把兰亭作为一个美好的象征来崇敬。女主人公秀代怀着一颗崇敬的心不远万里来看兰亭,遗憾的是到死也没有看到,但她最后读懂了中国人,明白了真假、善恶、美丑,因此取名兰亭。
面对同学们对影片诗情画意的唯美画面与残酷的战争形成鲜明对比评论,导演肖风坦言,这是让他最刺痛的一点。“如果我们中国电影发展到今天还停留在画面很美的水平,那一定是没有出息。我的本意是让观众看完这部影片没有任何美感,我们应该直面历史,不能以你的好恶,把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掩盖起来。因此,不是为了吸引眼球而渲染血腥,不是为了使打斗厮杀具有观赏性,而是要引起人们心灵对战争的原因进行反思,对战争的罪恶进行再次审判。”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说,“这是我第二遍看《兰亭》,它延续了前两部作品《大劫难》和《岁岁清明》的艺术风格,将江浙的柔美风景与日寇的残暴形成强烈对比,反思战争给人性和生活带来的破坏。我将这部片子推荐给我的学生,让他们去感受影片最后真正落实到人身上的东西,让他们看到这场战争带来的人性挣扎,民族觉醒和绍兴人宽厚、质朴、勇敢。好的电影、好的艺术值得大家去细细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