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电视艺术评论的问题认知

(2013-01-26 09:59:53)
标签:

电视艺术

评论

问题研究

分类: 电视研究

(中国电视艺术评论研讨会部分发言摘录) 

中国电视艺术评论的问题认知
 

    考察现实,电视艺术评论的确在一些方面出现问题,在电视艺术明显兴旺的背景下,电视艺术评论需要进一步发展,问题也正是电视艺术评论发展的生机。则以下现象破解也许是推动电视艺术评论的基本认知。

    1、惟概念而评还是接地气而评。在电视艺术评论中,颇受非议的传统评论是罔顾时代变化的观念认识,一些评论显然将老旧的概念原封不动的套用在鲜活多样的电视剧上,形式上的剧情简介开题、思想主题的自我概述、艺术表现的长处等等已经一成不变。而不被年青一代所接受的还是概念化的现实主义、生活原样如何的描述、艺术表现的老三样语词、最后轻描淡写的缺点等等,几乎千篇一律的纸质媒体惯在重复中几乎丧失了不同剧作的鲜活性。电视剧自有其不同题材的艺术构思,批评《甄嬛传》和批评《蜗居》这八竿子打不着的作品用一个模式写就,显然难以让受众接受。时代变化已经不是老旧的概念可以笼括,新一代人的文化背景更无法忍受慢条斯理的说教阐述。隔断了时代的气息的评论肯定没有接纳的缘由。所以强调接地气,既是接时代之气,更是接新时代人们的观念地气。悬置高论的灌输时代已经过去,电视剧创作所面对的又是当下的受众,贴近生活实际就应当贴近作品创作所期望的受众接受,和贴近生活在当下的创作者的心理。如果我们的评论还是洋洋洒洒的谈论远离时代发展的热潮和中心,去要求久远的概念套用现实,则评论的失效也就在所难免。

    2、趋潮流而评还是依文化而评。电视艺术评论的弊端是将艺术评论变成了追随时潮的追风赶浪,比如产业为尊时,一股脑的将电视剧收视作为至上的标准,市场得意与否就是电视剧成功与否的可笑有时一望而知,却因为政策的漂移需要和制作机构的天然需要的合流,被当成艺术的需要标准而风行。在一中受众趣味热度高时,评论也尾随其后只做歌功颂德之语,转换了另外一个潮流后,新的潮流下的受众需要也顺势成为评论的主导语。潮流随时在变而艺术恒定的价值却被弃之脑后的评论,成为没有自身筋骨的漂移物。潮流有时尚的多变性,也许是创作需要的呼应受众,却未必是艺术精神需要一味跟进的东西。而政策所造就的时尚潮流和一时之需的政策口吻的倡导,时常不顾艺术经久不衰的规律,而有时政策调控所必要的变化自有全局把控的要求,合理合法,却未必需要艺术评论添油加醋的锦上添花。所以,电视艺术评论的牢靠基础,是艺术文化的精神把持和审美意味的判断,唯有如此,才能经得起当时创作的受众感受真实和长远艺术文化恒定性的考量。

    3、依利益而评还是尊见识(思想)而评。电视艺术评论的独特性在于电视艺术创作一般是耗资巨大、时间消耗长而需要市场回报的对象,不同于个体创作的小说散文诗歌的集体性创作,决定了收回投资的砝码极其重要、也无可厚非。因此,期望利益回报的好评助长其利好的要求不算过分。而评论的确是创作环节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传播口碑上也是重要的媒介构成。由此,各种途径的宣传需要的评论在所难免。但电视艺术评论的意义在于贴近创作又要超越创作,产业需要的宣传不能成为影响艺术评价的因素,也许从尊重创作艰辛的角度要更好地体察适应时代、市场和观众的创作用心,评论的珍视每一点创作成就鼓励是必要之举,但罔顾创作作品实际的宣传式评论,肯定是观众难以接受的。而评论被利益裹挟时的文字难以逃过法眼也是必然的。显然,电视艺术评论的价值是文化艺术评判,要获取作品阐释发言权,让观众感知评论者高出一筹的评价,只能是纯正的文化评价,而创作者期望理论给与的分析显然不是简单的歌功颂德而是发现奥妙并且超越其创作的影像呈现中的意义。文化的眼光可以透视深处,也会道出潜藏的味道。电视艺术评论的文化挖掘自然是评论功底的体现,也是专业评论之所以存在的根基。

    4、以套话而评还是容个性而评。在大众批评最多的一些所谓专家评论,莫过于政策概念的套用、陈辞滥调的重复、适用一切却无的放矢的套话语言。电视文艺评论面对的是鲜活的电视艺术形象。太多的套话只能让评论越来越远离观众、读者,失去话语主动权和文化引领地位。其实,相比起民间评论而言,专业电视艺术评论最应该警觉的就是职业的老话让人厌倦的问题,轻车熟路的老话既是没有创造力的折射,也是不费功夫的懒惰,更是缺乏和作品交流能力的暴露。每一个剧作都有自身差异性,针对于创作的感知本身就是评论出发点,你看了没有,是不是怀抱着对于作品的尊重去感受,有没有观赏的思考等等,最后是理论你能不能将作品内在意蕴抓住。没有尽心的写作时没有对作品的投入的体现,而职业的熟练有可能是评论的大忌。一个创作者需要个性呈现来不断满足受众的观赏需要,一个评论者同样需要自己的个性来给予不同角度的分析理解。个性其实既是自身特点的展示,也是你修养差异于他者的独特呈现。用个性的观察、个性的体味和个性的表述来分析评价创作,正是电视艺术评论的丰富性的体现,也是大众之所以认可评论存在的要素。从事电视文艺评论的工作者要善于形成自己的艺术个性,找到自己看问题的独特角度而给予评论不同凡响的价值。

    5、奉旨意而评还是奉历史而评。在电视艺术评论中,比较麻烦的问题正是依托于媒介接受的评论是如何产生存在和发生影响。如同创作需要产业回报难免需要鼓励乃至于鼓吹,评论的任务有时也不免会遇到奉旨而评困境。为了一种合理的理由对于创作的评价,无论是研讨会还是文字写作,按照既定主题的研讨和写作是遵循什么原则,会给予评论何种接受的考验。一般而言,媒介都可能有采写的要求,合理与否在于媒介目的。但显然,评论自身必须有操守,不能为了功利要求而改变对于作品好恶的评价。好处说好不是评论的目标,为什么好何以如此的分析才是评论的任务。好作品自然值得大张旗鼓的表彰,但那评论的基本职能是给予理论文化的揭示。有缺陷的东西自应当给予批评,方式方法的斟酌不能变成遮遮掩掩的变相表彰。无论是如何评奖作品,不是一时之需的满足敷衍,而是尊奉历史意义的长远眼光给予分析才是电视艺术评论的精神所在。再次强调,在当下评论不能令人满意中,缺乏对现实观照与对于历史的瞩望是相互存在的。而固守传统与缺乏现实针对性都是没有历史史观的表现。由此尤其需要评论的精神多样性显露,在各种利益和旨意目前,不能惟风潮是趋。以历史史观为准绳,自然就会出现个性的、犀利的、深切思考的、多角度思辨的评论。

    6、单媒介话语而评还是适应泛媒介话语而评。电视艺术评论的被忽视其实是表面想象,在新媒体中评论的红火出人意料。这就不能不提及全媒体时代的评论场域发生极大变化饿事实。网络聚集了众多媒体,人们便捷的看影像、听声音、自由搜索期望的消息和互动探寻彼此的意见,瞬间的思绪便成为千里外同一时空的对话者,大小不等的意见领袖影响着大众,而大众喧哗中激发着人们不同角度的评价。评论走下了权威的圣殿成为你我都具有的才能,于是评论的随意性和感兴式如鱼得水的活跃在博客微博之中。全媒体的聚合让权威的专家评论变成众多个体自由无拘的状态,“评论”的广泛性似乎无可置疑,而改变的是单一性媒介比如纸质媒介的习惯和接受范围。人们有时要怀疑传统的篇章性的评论是不是需要修改?其实需要的不是评论改变而是电视艺术评论从单一媒介的话语变成适应轰轰烈烈的的创造性的文体的评论,在全媒体、融媒体时代,人们交流式的评论言语无处不在也相互影响,只是借助媒介传播和形态发生了变化。评论家忧虑正在这里:评论的市场变小了,而评论的天地其实扩大、加速和转换方式了。在全媒体时代,新一代人更多借助网络、手机媒体接受阅读,于是对于笼盖一时的纸质媒体而言忧心产生难免。但人们忧虑的其实是一种阅读媒介或者说传播敏捷的改变习惯,新媒体的出现不可阻挡是必然的现实,新一代人的阅读位移也逐渐发生,我们没有必要抵触事实上也无用。但需要明了:这只是转化了一个战场----媒介,“报纸”依然存在,而且更为迅捷传播和多样性的复合传播------报纸的动感、声音乃至于互动的可能性不远的将来一定实现,于是要改变的是对于纸质媒体习惯的评论,承认“报纸”的电子传播和移动性的接受认知。绝对的说,评论既不会消亡更可能多样化。我们需要看到新媒体时代的评论呈现形态多样化后,评论的直接性、快捷化、互动应答感、跨媒介的评论必然发生,时效性、大众应对和敏感自由大胆都不由自主。评论家需要适应全媒体时代的评论的心理接受和学术思想准备了!

    还要强调全媒体时代的评论语言的变化的性质是观念变化。评论本身就应当灵动创造,而适应新媒体的多样性造就了评论自由随意的现实,主流评论的传输渠道收到极大冲击,有可能彰显不出自身对于众多受众的影响力,新媒体时代祛魅的时尚抵消了专业评论的权威性,而如果固守权威文艺评论又僵化死板必然缺少感召力。新媒体时代的个体文艺评点的自然和嘈杂构成大众感受文艺评论的景观,一本正经的教化性评论的先天遭拒,让评论的专业性遭受冷遇,无数的自由发挥的文艺评论对于精神世界的舒张更为鲜活而切近大众,传播的灵动迅捷更使得文艺评论的领地划分为截然不同的两片天地:民间的轰轰烈烈口耳相传和主流的自说自话隔绝大众----我们自然要很好的调试这二者的关系,做到文化依然权威却大众得以接受。

    7、粗放批评还是细部分析批评。在新媒介时代,主流的电视艺术评论需要适应的还有如何把握大局观和入情入理。前者是传统评论评论容易做到的从现实社会和电视剧表现的切合度的分析习惯,总是更多宏观的观照,抓大发小或者只是拿一些选择过的细节来佐证。后者却是新媒体大众评论常见的直感情境和喜好细节入手的特点。在网络时代的影视观赏中,人人都能评论,而评论的直截了当和细节挑剔最为明显,粗放的批评已经难以抵挡一个个细节置评的认知,受众习惯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作为开始,如同电影评价居然是“尿点”之类的角度,而电视剧的评价从细部的得失和手法的好坏进入的习惯,让电视艺术评论的“艺术质感”得到大大张扬。我们至少需要关注扎实的细节分析----那正是评论所应该加强的因素,而摒弃滔滔不绝的宏论却时常浮在表象上的不着边际。

 

中国电视艺术评论的问题认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