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文学的影视改编的综合认知观点

(2013-01-06 06:18:56)
标签:

文学改编

影视改编

价值

文化意义

文化

分类: 电影研究

关于文学的影视改编的综合认知观点

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我们鼓掌欢呼,而他的小说创作及早就成为影视创作的改编对象。我对于文学的影视改编历来有自己的认知也在不同场合发表过见解,去年年中为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张玉霞副教授著作《从镜之像到灯之影——中国代际导演的文学改编史论》做了上万字的序言,集中汇集自己的见解,最近收到出版书,读起来还依稀看到思考的状态——

 

 

                      文本转化与价值判定

               ——关于文学的影视改编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周星

 

    本书专论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并且站在历时态的观照中评判改编的文化意义,将代际导演的文学改编作为考察线索,突出了文本转化在历史文化背景中的价值判断。作者的研究在近年是较少见及的文学和影视改编的探究专著,研究的稀罕性值得推崇。实际上,这一论题缺少集中性研究,却不是少见的现象。在2011底到2012年初的影视评论现象中,关于电影大片《金陵十三钗》的得失谈论,显然都关涉影视的文学改编话题,人们对于原著给予电影的有益影响和电影是不是减损了原著的趣味等等的认知,触及了文学与影视的微妙关系。而2012年关于新版电视剧《西游记》的影像改编批评,也不断牵连文学名著的影像表现的得失。显然,研究文学和影视改编,是影视创作从剧作到基本构架都回避不了的必要命题。本书主题是文学和电影改编,但由于文学改编和电影电视都密不可分,连带而论自有必要。而且,当下的时代文化趋势已经从电影电视进入新媒体展现阶段,从书籍阅读到影像阅读,书籍文化的顶峰已经实现,影像的社会凸显明确,而新媒体的影像的声画共感、互动交融已经不可阻挡,文学改编必然延伸至互联网——以《失恋33天》为代表的互联网小说的影视改编也渐成趋势。由此,阅读本书的感想也就宽泛的涉及影视乃至于互联网影像。于是姑妄在阅读基础上展开我的所感和分析。

    整体而论,本书全面阐释文学和电影的改编关系,在历史梳理和文化艺术判断上自有其研究所得,在我看来,文学和影视是相互独立而相互影响关系,无论文学支持了影视的创作还是文学书因为影视热播而成书,无论是文学创作人羡慕影视的受众广泛,还是影视依然需要站在文学的肩膀上构筑自身的综合性表现,时代变迁和大众趣味成为判别文学影视之间不可缺少的观照因素。以往我们理解的影视和文学都是剧作意义上的主次重要性关系,以及对话的味道、片名的雅俗等等。但其实,文学和影视在新的文化背景中已经是本质相融、相互簇拥的关系。

   就传统理解而言,文学和影视的密切乃至于先后关系不容置疑。没有文学的影视难以想象。但二十多年前关于电影丢开文学戏剧拐杖、电影自身语言的重要性讨论,开启了影视和文学分庭抗礼的先声。2011年,在中国的学科体系中,一直依附在文学门类中的艺术自立门户成为平起平坐的“艺术学类”,几乎历经30年而最终将从整体上认定了包括影视在内的艺术独立性的存在现实。所以时至今日,也许可以说,我们到了确认影视和文学更为平等关系,和应当讨论彼此之间在当下文化背景中的新型密切关系的时候了。当下的文学似乎在大众眼中并没有了以往风靡吃香的骄傲,影视成为新贵而更为大众所青睐。但其实不是简单的时过境迁而是单纯的阅读年代被图像时代所冲击而已。2009年中国出版产值达到万亿人民币,在文化产业中一支独大,说明阅读时代的传统背景还庞大无比,但同样的事实也显然,即影视更为显赫诱人而书籍文字阅读的比重下降是明显趋势。所以,站在影视发展基点上谈论文学价值,和在文学发展的基点上谈论影视意义,都是具有时代需要的认识。

    但我们越来越遭遇悠长历史的文学和相比短暂却时兴的影视之间的是非问题,而其实它们终究是难以割舍本质关系。不断听到剧作家的抱怨,批评提及影视获奖作品之中对于剧作者的不公待遇上,抱怨影视忽略剧作,但似乎不见很奏效,这其实显示了一些问题。在影视行业内,剧作地位一直比较尴尬。但影视自是导演主宰的行业,呈现在于其非书面的阅读而是影视语言。文学和影视的关系某种程度上是内在实力支撑和外在呈现的关系,如同主持人风光一时,但后面的编导却不以为然,因为都是他们的撰述和主宰。如同演员在大众心目中就是喜好的全部,但剧组也更把导演摄影放在更高的位置。编剧之于影视的不满是放大了内在支撑,但剥离表层显露钢筋铁架,或者说把个人表达的文学覆盖在作为群体创作呈现的影视上。影视实施上是具有影像视听特色的表现形态;自然本质上没有剧作文学支撑难以实现经典的实现;但市场和大众文化已经转移为群体视觉奇观而非个体内心咀嚼津津乐道的时代。不是要文学服膺于浮华,而是影视就是具有内在吸纳文学而表现为图像时代的特点。剧作重要却不能返回文学单打独斗显示唯一,而大众市场功利性也更多关注外在也是事实。

    延伸而言,不能不提到特例:张艺谋“三枪”与“山楂树之恋”启示。张艺谋的创作充分显示了文学经典性和影视现代性之间的不可分离。无论是《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还是《秋菊打官司》、《金陵十三钗》,张艺谋再聪明也难以摆脱文学给予的精神支撑。文学的涵养和人生观察的细致、思维构架的情感逻辑等等,都影响着影像构造的厚重可能,也成为影像具有内涵力的支持,文学和影像相得益彰的局面是有一种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关系。但一当以为可以将大众喧嚣摆布在影像中就能势不可挡,于是“三枪”的市场得势与大众恶语相向也就不可避免。不是大众势利,既蜂拥而至又鄙视至极,而是忽视了表里的关系。这一方面说明影视和文学的依存重要性,其实还说明在文学和影视的共同性上都是在艺术情感上能否动人,文学的优势一当发挥,影视的动人性便高涨一步。艺术精神和文学的本质一当丧失,影视可能悦众却不能悦心的规律便起着作用。《山楂树之恋》的动人再一次说明这一关系。当然,文学原著对于影视改编的非议也再一次呼应了编剧个人钟爱和大众影像之间的天然差距。

    也许张艺谋过于经典,但拿冯小刚《唐山大地震》也会有不少启示:好导演、好原作、好编剧之间完成了一个动人的影像(非故事)。当文学如张艺谋般吸纳时,剧作的故事的坚实已经确立,当电影编剧(苏小卫)给予影像思维的改造处理时,影像的扣动人心也得到保证,而好导演实施全面的视听呈现时,观赏的震撼性就最终完成,在这里打动人的不是山崩地裂的外在,而是烘托出32年的精神纠葛,那婆婆和媳妇之间对于孩子归属的处理令人揪心而动人解决、那养父撕心裂肺的压抑呼喊、那母亲跪下的忏悔等等,都是情感爆发的瞬间却难以隔离开文学的积淀和影像语言的撞击。文学功底的支撑对于影视而言如此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已经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与“视听感”的交融。

   上述拉杂叙谈都涉及了文学与影视的牵连关系,但还是要强调文学的意义:压抑文学或者试图依附影视,如同看低影视敌视读图时代,都是难以凸显文学意义的。文学对于精神价值的保存具有独特意义,文学的独立性需要坚持,人文慰藉更为重要。文学和影视都可能做到,对于古典意义而言文学更为久远,而对于新一代人们而言,让影视担当更为迫切。认同影视需要坚持自身的独特性,这才能各自显示价值也才能成为相互护佑的对象。文学的缺憾固然使得影视感染力受到制约,但文学自身屈就世俗和趋近影视大众化才是文学的根本危险,而影视蛮横对于剧作和改编也对于影视的发展不利。

   中国的经典改编多触及文学原著与影视的关系。本书作者重在从史论角度分析电影的文学改编,自有其梳理的线索,但我们不能不从文学经典即名著的影视改编来触及一些核心问题。文学的影视改编一般是有社会影响或者是文学经典的改编,这其实就是一个多文本出现后常见的一种生产传播状态,跨越文本的过程既是一个传播过程,也是一个阅读理解的过程,更是一个重新阐释认定价值的过程。如果说,以往的改编更多在传播经典的意义上,那么,现在的改编则增多了重新确定价值、乃至于重新确认受众的意义。其实,这时的改编也越来越改变经典传播而成为文本传播了。鉴于此,取其中间意义,我们把现代规模化的改编谓之为名作改编传播。名作者,是按照现代大众社会传播法则的受众名作,未必就是公认的传世之作、却可能是大众阅读和审看的热点对象。

    当下的大众文化上,现代大众媒介的影视名作的改编显然具有商业市场的目标性,因为影视改编既具有文本跨度大又具有现代传播典型特色。影视艺术是以影像语言讲述故事塑造形象的艺术形态,它自身的传播要求和受众需要,显然不同于一般的文字阅读。但人们越来越发现,借助文学名作加以影像表现的影视作品改编剧却轰轰烈烈,近几年来关于四大古典名著再一次改编被炒得沸沸扬扬,现当代名闻遐迩的文学创作,如《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小兵张嘎》、《红旗谱》、《野火春风斗古城》、《51号兵站》、《青春之歌》、《冰山上的来客》等等,都被着急的改编者演变为影视对象,显示着盛大的名作改编兴旺现象。诸多现代名著的改编蔚为大观,形成影视创作或者操作的现象,使得影视创作与改编大有琳琅满目的味道。

    中国影视创作在持续前行的路途中,一方面创作形态逐步丰富,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另一方面也相伴随着对于名作或经典创作的借鉴和风起云涌的改编热而在某种程度“复旧”,名作改编、红色经典改编、乃至于影视经典的再改编等多样改编形态日渐普遍。影视呈现的复杂现象,促使人们思考需要放在矛盾对立的角度上来展开,即改编的盛大是可能保证影视质量的应有举措,但泛滥的改编却也隐藏着创作的危机。不能不注意,就宽泛意义而言,我们所涉及的经典名作已经不见得是常态意义的历经久远考验的“经典”,有时就是和流行构成相互呼应相对应的历史对象。显然,历史积存是一种理解意义上的经典,大众与学术交相肯定而成为经典是学术意义上经典,但有“前科”创作的原著有时也被认为是名著名作或者就是经典,所以现代改编者意念中值得改编的名作经典含义未必相同。无论如何,学术意义上的经典当然是具有高深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表达,并且具有时代召唤力的创作。影视改编以往更多器重这样的经典,但现在却更多兼顾大众阅读热点的名作。不管怎样,名作经典改编已经成为近几年影视创作的突出现象,渐成潮流的后面是时代选择与趣味转变的显示,在经典改编后面显示了改编问题的多层面矛盾选择的现象,也由此可以发现潮流之要与其中的问题。

    探究改编的学理,有许多方面值得展开分析。一是名作改编的正与负因素判断:是希望借助上台阶还是创作贫乏?二是名作改编内与外原因:是艺术驱动力还是商业卖点?三是名作改编的守与创分寸把握:是保持原作精神实质还是注重创作个性?

    首先是名作改编的正与负因素判断。任何现象的消长都有背后的原因,名作经典改编热潮其实包括了正负因素,在名作改编兴旺时要看到至少折射两个事实:

   一是“缺失”之负面:即创作界难咎其责的创作(原创)的某种贫乏现象。好的艺术创作并非是随意胡诌或胡乱编造就可以实现的,作为创意价值含量极高的创作,没有厚实的生活积累,缺乏熟练的艺术构造技能,难有博采众取的写作智慧,都不能够创作出夺人眼目的佳作来。由于时代浮躁风习和创作的某种急功近利,深入生活创作多成为美好的历史,而制作和编造成为一些创作的通例或者某种时代通病。即便是没有范本改编,但转包创作、流水作业、利用枪手操作的秘密,都屡见不鲜。职业化创作的长处成为操作的通途,似乎得意却肯定会成为创作的死穴。所以,大众口味越来越高,而素材掘取越来越难的时候,创作的原创意义非同寻常,人们越不满意创作,急于获得大众青睐又无力给予满足,只能在已经有市场认可的名作中选取资源来补救。看到我们这一时代原创的稀罕是痛苦的事情,而改编名作兴旺的一面也显示了原创稀落弱点的另一面,这也是歌咏创作改编之余不能不警惕的事情。原创问题是创作的核心,只有建立在生生不息的创作动力基础上的改编才是创作之本,而创作的创造力无论是在改编借鉴还是自创都应该丰盈才是创作丰富的表现。   

   二是“得求”之正面:即转求成熟创作的借鉴需要,是创作改编还可以夸许的好现象,由于希望在创作中获得高的起点和好的效果,所以需要在他文本的原型中找到创作的促发点,或者是借鉴故事情节和手法来弥补自身操作的缺憾。由于经典或者名著的成熟艺术的积淀,和大众口耳相传的优势,都使得改编先天就具有多重优势、又可能带来改编后的预期效应。所以,需要艺术支撑如果是这一改编现象的重要原因,就也是可喜的所在了。在越来越需要高水平的创作应世的时代,也需要多种来源的创作,包括自创和多种角度的借鉴取法,渴求好作品的动机的名作改编不是坏事而是好现象。

    但不能不看到,更多倚赖已有名作经典改编的兴旺现象的后面,如果是原创贫乏的促使,我们对于影视创作整体问题的忧虑不难理解,也是必要的。所以,强调这样一个时代应该有更多的时代原创,应该把操作的兴旺建立在创造性强的基础上,不是苛求而是必要。改编似乎合情合理背后的微妙在于,既可以窥见经典改编深处潜藏的问题,也可以推动创作进步需求的积极面。实际上,名作经典改编的这一促发点,是影响着经典改编是否实现改编成效,以及是否能实现改编意图的学养问题。

    其次涉及名作改编内与外原因:是艺术驱动力还是商业卖点。

    探究名作改编有多种角度,但评判名作影视改编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改编目的何在?驱动力未必单纯但一定对于改编产生影响。明眼人都容易看出这里不能不含有内外不同原因的可能性:改编是借助原著的艺术影响力为赢得社会受众和获得更好回报服务的正当意图。就现代创作者而言,不顾及市场受众的创作已经几乎不可能,在考虑影响力因素中,已经具有受众影响的名著,自然成为创作收益的一种前提保证。预想中的收益有时直接成为名著改编的动力,这似乎无可厚非。观众在观赏名作改编影视作品时,常常带有感觉的期待,从中寻找原作的影子、比较记忆与眼前影视创作的异同,也是观赏的一种乐趣,也可能成为特定观众的心理需求,自然成为改编剧吸引大众的魅力之一。但名著的影响力未必能保证影视的收视效果,过于浓厚的商业动机的改编,对于名著也会是伤害。一些调侃历史记忆的戏说改编,和将艺术商业化的动机驱使的改编,都可能给予名著与影视造成双重的伤害。换衣角度看,借助名著其实不只是得益也蕴含着危险。由于大众熟悉的原著,先天就限定了发挥的无限性,带着期待的观赏的挑剔以至于苛求,对于改编者主观期望就可能是巨大的威胁,改编把握的分寸对于创作而言其实增加了难度,几年来不断见到武侠迷对于武侠剧的影像改编的批评不满和议论就是明证,因为稍微一些变化都意味着偏离熟悉的原作,也就增加了挑剔的势力。

    可见名作改编还中显然可以看到两个问题:祈求市场的明面期求,和心里默念的期望改编获得好效应的愿望,这是纠葛在经典改编之中一对矛盾。看到这一点就是要认识:是强烈求艺术的支持和追求,这是高妙之念,就有可能成为经典改编中的杰出创作;也有借改编屈就大众欲望的俗世之念,就有大量的驳杂作品。认知这一矛盾现象的意义在于要看到经典改编的时代潮流的未尽合理问题。我们要趋利避害,市场和艺术不是不会发生冲突,事实上个体的利益期求和整体的利益期求是难以抵抗的,过度的放纵无疑会左右经典改编的走向,2007年突然大幅度上马而沸沸扬扬的对于几大古典名著改编,已经在显示改编潜藏的问题。我们绝不是反对改变的适应市场,严格而论,影视作为大众艺术,需要考虑受众的要求,在每一年度超过400部电影只有几十部有进入院线的可能;每年上万部电视剧,只有不到一半有播出的可能;而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能得到观众青睐的更只是播映中的很小部分,而影视没有票房和收视率就意味着其价值不能得到实现。所以,期求创作的受众需要从创作开始就加以掂量,不是可笑而是历史进步。由此,对于创作以及改编的大众心理满足的考虑是必要的。但这不能扩大为单纯为了商业意图而改编创造,对于受众需要不能被动屈就而应该主动造就,无数事实证明,为了满足已有成功的因循守旧,多半是会被厌恶承袭所抛弃。而不断希望新鲜的欲望多半会欢迎真正创造的作品。这就是艺术的创造性推动改编来促使影视有更好的受众满足,而不是简单依附于被改编的名声而期望躺在“功劳簿”上获得收益。简言之,创作与改编都需要注意市场和受众需要,但更需要注意目的所在是寻找艺术内容的受众魅力,改变的目的在于赢取大众,赢取大众的根本就在内涵。

    延伸一点来探讨,在改编问题上,试图借助名著的结构、内涵和情节要素构筑影视创作自身的高台阶,也是改编红火的重要因素。无疑,名著是接受过市场和大众阅读淘洗过的对象,而议论反应和不断阐释也已经让名著的精要意义得到揭示,改编剧可以从容把握要义、借鉴精华而展开铺叙。一些严守原作基本构架和人物主导性格的影视作品,如《围城》《四世同堂》等,都由此获得高度的认可。就这一点而论,改编依据的名著的声誉,首先在艺术思想的高标一格,站在这一起点上的改编立足就先声夺人;而名著市场的影响力又可以使影视剧的优势得到更好烘托。其实,改编者依据名著的情感呼应和艺术借鉴是一个奇妙的过程,不断得到验证也不断得到启发的改编,将使出色的改编获得艺术创造的快感,影视作品的艺术内涵获得名著的滋养,也得到影视专属特色的发挥,这样出现的影视作品在高起点上赢得观众也应当是顺理成章的。但其实限制也在其中。名著的结构、内涵和情节要素等既是良好的高阶,也可能是阻挡的栏杆,作为文学名著或是其他形态的原作(包括影视翻拍的原作品),自身的独立性是显然的,在按照艺术规律构筑而成的作品体系中,锤炼过的丝丝扣扣有着自身的逻辑或者情感连接性,改编的忽略或者改编的走样都可能发生。打断原著的逻辑,显然也就失去了站在高台阶的资格,事先的期盼只能落空。实际上,越是名著越难以简单超越是一个常识,如果没有相配的功力,名著改编就是一个危险的行为。这就是人们对于《红楼梦》重拍的导演从胡玫退场,也必须有李少红这样成熟的导演来接替的判断,而《水浒》《三国》《西游》重拍,如果导演没有经验就不可能被接受。因为更好把握原著的导演应该具有高水平的感知力,否则不是糟蹋名著就是损害视听。所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名著改变的高起点未必会成就高标准产品,巨大的名声期待后面是巨大的舆论和市场压力。已经有若干部名著改编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规模化的改编如何实现改编效应需要认真的研究,趋避得不偿失更要避免对于名著的损伤。

   第三是名作改编的守与创分寸把握:是保持原作精神实质还是注重创作个性?

   名作经典改编永恒的矛盾就存在改编的两难:“保名著”和“创新路”。这二者之间其实常常产生矛盾,因为遵守旧制和创造新制的目的、方法都有许多差异。一是保有名著经典的思路、主题、人物、叙事结构、情调、风格等等,一味遵守原型的好处是继承旧有影响力,却更大可能是遭致不如原作或无所新鲜的批评。二是创新路,试图给予经典框架或经典名目下创作赋予改编者的认识,长处是可能站在经典的肩膀上扩大影响,短处是偏离原作而不仅失去期待的人们也没有沿袭优势的机会。既然是永恒的难题,实际上就是名作经典改编不能不面对的问题。

    如何改编取舍难以界定,但首先应该遵守经典的精神本质。改编毕竟是有所依循,依据的原型自然有其超群的因素,但改编不仅仅是循规蹈矩,有更多的东西需要探究。改编从理论上探究可以有几个层面:

    1、如果以理想到市场之路作为一条曲线,第一紧要的经典改编就是原汁原味,从整体上换装艺术形态(文学—电影电视,或电影到电影、电视等),这是理论上理想的状态但难度很大,涉及到可以保存跨文本的一致性和何种文本才能够原封不动改编的大难题。

    2、接着是保持经典或名著的精神内涵,加以新的艺术形态需要的改编,因为文学是想象性,影视是具象性的,没有绝对的照搬,艺术表现形态的要求是必要的。这在精神上绝对不错却实际操作上需要高手改编和高水平导演才可能透彻领悟。

    3、加入更大的艺术创造的经典名著改编,可能是时代变迁,受众欣赏形态变化的必要,这个时候改编者的艺术素养、精神境界就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大改的创造是双刃剑,如果不是动机不存,那么何以使大变化的改编做到相得益彰?功力不足是一个阻碍,在名作面前难以实现原作的二三分水准自然难受;动机不正更是危害,借高峰流小溪的意愿常常失败。其实人的思想必然差异,人的观念也未尽相同。期求一样是天方夜谭。改编的遵循思想和本能能力差别必须正视。改编者在传媒开放时代的自信力增大却未必和自身具有的时代要求更不用说哲学要求相适应,改编者的趣味和抗衡时代俗念能力也不能忽略;

    4、最后是拿着经典做幌子而屈就大众的俗念趣味来改编,经典已经不是经典,名著也只是自己的乱著了。这在一些失败改编中被人诟病就是证明。

    在上述几种思路中,我以为改编的归途应该是:思想内涵与艺术统一基础上的遵守原著的形态改编,和实现时代新解的创造性“改编”。二者都有可以分析的多种因素。自然这里细细分析还有许多问题。但最终发现,问题还不是在于经典名著改编的问题,其实在于时代创作的创造力和人文文化思想疲弱还是强盛的问题。强盛的时代创造力对于改编应该持有自信的创造把控力,能够将原作的精神内涵准确抓住。而一个时代人文文化思想疲弱或强盛对于原作的取用也会有差异。

    不能不进一步探讨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名著改编的机巧在哪里?一哄而上的改编热更多看到原著的影响力,却没有把握影视创造是一个有限制难度的新对象的创造。实际上,改编是艺术把持和再创造之间的得失智慧的较量,对于原著艺术精神的把握是创造者接受考验的第一关,而把握影像艺术能力是原著魅力能不能实现的第二关。接着,多大程度上忠实原著并且能形成新鲜的影像艺术创造,则是最为关键的。换言之,如何掌握原著精髓基础上的影视创造的平衡,对于影视工作者而言是一种考验,也是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所在,对于影视艺术家而言,这里充满进行挑战性努力的诱惑力。影视具有更为广泛的受众,必须适应不同层面的观众欣赏要求,大众需要新鲜的影像创造,有期待自己对于名著的了之得到呼应,艺术家对于大众审读影视作品切近与否的呼应,是最难把把握也是最需要功力的。高明的艺术家不会一厢情愿地脱离大众趣味,也不会远离名著精神。著名导演杨洁曾经对自己出色的名著改编电视剧《西游记》做过反思,她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运用特技改造《西游记》,试图切近所谓的现代观众却显然失败,其教训主要是技术进步了然而远离了原著,并没有得到认可。由此可见简单的屈就受众而忽略名著失度的危险。其实,问题的要害不完全在于改编本身,而在于理念。技术改编和内涵坚守上面有观念的正误在起着重要作用。何止是改编?在中国电影的发展进程中,几年来我们经历了所谓“大片”的喧闹阶段,凭借着对好莱坞电影简单的认识,以为只要走大片之路就可以自立自强的糊涂,出现了只要大资金支持高技术制作的“技巧大片”如《无极》等一批创作,了无余味的内容在光怪陆离的技术支使下愈发凸显,苍白的创作连期望娱乐的大众都无法忍受。事实证明,艺术需要不断发展的高科技,但艺术依靠的最终还是丰实的内容情感,当制造过颇受非议的技术大片《夜宴》的导演冯小刚,推出同样是电影大片的《集结号》时,和此前大众批评相反一面的高度赞誉证明了精神内涵的震撼力是打动观众的要诀。

    评点本书慢慢我的注意焦点却移到改编上,实在是因为中国影视改编的问题需要探讨研究,本书触及了历史的评价,我更多分析影视改编涉及的问题。其实改编是否成功其实还有创作技巧把握、艺术功力强弱、艺术风格把持、艺术精神理解等等诸种问题。而我们还要强调,名著改编的影视转换显然及其重要。文学以及其他艺术形态原著的出色未必保证影视创作的成功,除了其他原因之外,影视影像化技巧的实现与否也是一个关键所在。文学包括话剧艺术是依靠语言魅力给予读者想象的美感,时空的无限扩大给予读者无限的伸展空间,而施展语言的创造形象的特点造就了“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特点。文学语言的审美特点,不能简单的辐射到影视作品上,因为影视主要依靠声画语言来直观展现形象,从想象性的文学形象转化为影像艺术形象,之间的差距虽然没有天壤之别,却也是有巨大的不同,拘泥于文学语言显然不能够实现影视艺术的特有魅力,影像语言自身的优势没有得到展现,任何优秀的原著内涵都难以在活动银幕和屏幕中实现传播效果。着眼于名著改编,不仅要依靠名著的优势,还要倚赖对于名著影像语言转化的可能和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只有掌握影视艺术表达优势的创作者,才能使名著的艺术内涵得到影像实现。

    其实,名著改编是艺术创造中合理的现象,但成为一窝蜂现象后,我们就迫切需要探究名著改编之中的时代动因和微妙的心里机缘,以及改编热的得失。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取舍影视创造性自足立场还是需要站在文学的肩膀上爬升。显然,文学名著是给予影视艺术深刻影响的对象,从电影作品如《黄土地》、《人生》《芙蓉镇》《红高粱》到电视剧《围城》《四世同堂》等依靠文学名著而进行的的影像创造的成功中,可以看到名著的主要价值。四大古典小说名著的改编也树立的典范。但我们同时不能忽略独立的影视编剧形成的影视作品近年给予影视的冲击。仅仅依靠名著改编维持影视剧,不是显露影视创作创造乏力,就是说明胆怯畏惧市场。敬畏名著的确应当,创造自己的影视经典还是需要学习借鉴基础上的艺术创造。我们应当明白,名著改编的兴旺,是时代使然。既说明影视艺术的艺术提升的迫切需要,也说明自身的相对薄弱,这一个看似悖论的提法,矛盾性地呈现了影视艺术的一些困境。我们其实更为需要创造性的原创作品,给予时代新鲜的创作,也为后来人留下丰富的可资改编的原创作品,应该是我们时代的任务。其实,无论原创还是改编,在精神实质上都应该是艺术创作的精品,只要秉持着对于艺术负责的态度,又认真对待时代大众的期望,就能够创作出出色的创作作品。在2008年无论是电影的《集结号》,还是电视剧《闯关东》,都是这样创作成功的作品,也证明着创作的真正含义和价值。

                                                                     2012年5月 北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