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中国好声音》的艺术质地是受到普泛性欢迎的根本所在
它划开了和一般选秀栏目的差别:不是简单趋近世俗,而是追求三高:高端导师、高质歌喉、高度互选,以及高明悬疑期待
中国蓝的人文气质精神的追求效应
----关于《中国好声音》与《中国梦想秀》研讨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 周 星
《中国好声音》和《中国梦想秀》都是浙江台的重头戏,但显然,前者是文化品位高端的作品,发自内心的多层面受众喜爱是少有的现象;后者是一般大众的娱乐消遣品,略微低端但希望收到心理平衡的受众跟随自在情理之中。《中国好声音》胜在内质里和艺术上,所以是无形中自然吸引,无需讲道理就让人眼睛一亮;《中国梦想秀》夺大众眼球,既在于一个周立波的表演呼唤大众玩赏,也在于一个个走马灯上来表达梦想,简单实现天降馅饼的心理满足,趋近超女时代风格但显然高于毒舌和庸众炫耀。两个节目不在一个层次却也都凸显收视,表现电视台差异性的夺人眼目的机巧。但前者是意外高端实现,后者是着意设计夺人,显然前者特别值得研究。
2011年是中国电视的婚恋“非诚勿扰”年,2012则必然是浙江“中国好声音”年。异军突起而持续不衰的自然吸引力,成就了中国电视高端口碑的“好声音”新景观。除了第一季大结局的冗长和广告之多令人疑惑外,《中国好声音》的收视大火和多层面好评俱佳都是毋庸置疑的。而杨坤被20多万的留言责怪以至于关闭评论功能,其实正是《中国好声音》关注度气高的显示。浙江台的2012追求的中国“第一梦想频道”在心里梦想上朝着精神满足的梦想现实跃进,故人文之态的完善透现是重要的基础。
而其实我们都可以依此类推的反向来看:这是一个独特而难以匹敌的2012电视第一突出现象。而其本质是“文化质量”呈现,即便是对于最终混乱晚会的批评,也正是对于质量期待忽然超越预期而不如意的本能反应,但更证明漫长的选择中的热切关注正是《中国好声音》质量之好深入人心的一种证明。
研究看来,中国好声音落幕让许多人怅惘,而停歇后的只能接续上来的《中国梦想秀》补缺,但难以获得身心投入的重现高端欢迎拥戴。但无论如何,防止昙花一现和把握时代潮流的本质,可能需要确认“中国好声音”与“中国梦想秀”之间的得失与方法表现来防范未然。理论上我们的研究应该包括:1浙江台高端形象如何造就值得研究,2“中国梦想秀”和“中国好声音”之间比较高下;3中国好声音与中国梦想秀自身的得失。这里只综合概要分析。
首先是确认“中国好声音”实现的一个通俗娱乐形态却高端内涵包容和正向效应的优势发挥所在:《中国好声音》的艺术质地是受到普泛性欢迎的根本所在,它划开了和一般选秀栏目的差别:不是简单趋近世俗,而是追求三高:高端导师、高质歌喉、高度互选,以及高明悬疑期待。
一、中国好声音的超越性——为什么中国好声音异军突起而引发观赏自然选择热潮?我以为是:高端呈现超越现有形态的内在表现精神,中国好声音如前一年“非诚勿扰”一样,击败的是普泛性的类型节目大背景,而它所针对而拔高的是中国电视整体呈现格局出众。
1内聚打败外化---击破以往已经形成老套成规的诸多选秀,即依靠形式取得关注而声嘶力竭的维持,“中国好声音”反向依靠内涵获得信服的艺术表现软实力。内聚在这一时代难以实现,除了服膺外在市场和饥不择食的抢夺外,主要在于自身修炼,能不能求内化凝聚。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证明安心做内功的长远意义,“中国好声音”从追求来看也在做着这样的努力。于是有点“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意味。
2悦心改变悦形---清除了超女一类取悦参与表象化和屈就受众讨好低端的趋势,让质量的整体来获得人心的众人拥戴。多年来轰动一时的模式在形态上是所谓参与旗号下的低端取媚受众,艺术本有的超越一般的规律让位于歪瓜裂枣喧噪的满足,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所谓娱乐平等,却在整体上造就了同等拉低文化的失衡状态。参与其实既包括形态参与更包括心理参与,虽然二者时常结合,但本质上形态参与的热度快却心理厌倦也快。而人作为高端动物的心理情感的满足未必在身体力行上,精神情感的满足其实更为悠久而具有期望无限性。“中国好声音”一定程度上让超越大众的导师和选手的互动,取代了简单却为数寥寥的参与,而获得最大多数受众心理参与的可能,同等期待、同等按键、同样欣喜、同样落泪的结果才是悦心的高明处。
3审美走向扭正审怪趋势—破解了影视文化明显的大趋势,应当承认,中国文化形态在祛魅的时代潮流下,急不可耐的消泯传统审美,加速了世俗化的走向,带来文化历史传统和现实表现的庸俗化明显事实,于是尤其在电视中以出奇而竭泽而渔的奇怪花招招引受众,繁复的风习、技术的依赖、现代性的追求本无可厚非却单一的可怕。关键是一代人堕入俗烂和凡庸中世界观与审美价值的反文化令人忧虑。中国好声音让我们看到,让其实简单的无需劳神却需要审美高端自然呈现魅力,是作为现代人内心的期求,并非要亦步亦趋的去满足臆想中的受众需要,真正需要的是和人具有的和美高尚的精神内心祈望得到触发,于是这一次井喷式的观赏潮流就回归了看好音乐家和好声音的正常渠道。
由以上的认知,我们来看表现力问题——
二、中国好声音的表现力——
1顶尖导师的信服力一改众说纷纭的毒蛇们既没有高端影响力有故作姿态的表现,而最终比照出人格地位的差异和选择者的品味意识。好声音的判别力也基本无人怀疑,而大众同时获得对于纯正好声音的判断与导师判别的更为高端判别的满足感,到了最后的竞赛景观之所以议论纷纷正是开始显露功利性的走低,证明开始的策划和表现的艺术内涵表现力。
2学员的出色信服力让舞台变成了真正的竞技场,那些歪瓜裂枣的选秀局面一扫而空,而人们得以在谨慎参与而不是诱发跃跃欲试的不自量力的参与,这改变的是谬误文化时代的谬误说辞。
3导师转身的期望悬念是倾听好声音的保障也是诱惑,学员和家人的期望再改成悬念,加大了悬疑的趣味。导师争夺的火爆让人们看到高端人的平常态----而以往是“低端人”(艺术水平而言)的丑陋状态,天壤之别一目了然。
4、个性对比不仅在学员身上,更为重要的是在导师中,艺术需要个性差异,腕级人物们的个性如此稳重的嚣张和如此急切的巴望,都恰如其分,生造都显得期望值高,于是些小的调侃、不断重复的噱头,默契的呼应眼神动作等等,也构成了趣味无穷的关节,和歌喉一样同时感染着观众。
5、情感的表现是另外一个刺激点,构筑的游戏规则让导师几乎都难以抑制激动冲动、拼争不止的局面,而都流泪过的镜头让人们看到艺术本有的一种情感流露,有时感人性超过选手得失的意义。
其实竞赛高低的意义在削减,恰恰如此过程的魅力才成为《中国好声音》的每一期吸引力。倒是结束的裁决中的落入利益的窠臼而失去了高端尺度的期望显得失色。
三、问题的思考
中国好声音是置身在庸碌横行且收益主宰的背景下的一个意外惊喜,认知其超凡脱俗的质地是保证超越持续不断的基础,但其中取悦市场的苗头、慢慢迁就低端受众的习惯、为了收视的合理却走偏混同流俗的现象也不断。
别致的基础是精心打造,所以导师的等次和差异性是一个必须要警示的问题。
而已经出现的拉拢好学员的议论和造假的非议也许有一定的关注效应却不是高端着意要创造的。
自然的高端呈现不要变成了导演组过于明显的编排显露也是一个问题。策划的得意很容易失衡变成失却真实呈现的弊端。
取悦受众的形式噱头不会造成等价的回报,得到尊重的自我完善的所谓高昂着头颅的魅力反而是现实受众拥戴的内心期求,因为认同高端才就是拔高自己,正如低下身子和孩子说话的必要是取得更好的传达沟通,却不是一味的“狗狗”、“好好哦”之类刻意取悦,因为正经的语言和虚假的讨好之间长远科学的判别立显。
(其他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