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给中国电影的警世之思

(2012-10-11 20:40:14)
标签:

莫言

若贝尔文学奖

中国电影

思考

警觉

分类: 电影研究

 

   原本对功利性的获奖什么的不应该格外重视,但这一天----2012年10月11日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还是颇为激动:因为这是具有启示性的时刻。中国文学的被世界接受,既是国家文学还多有希望的表现,更是文学具有文化气性的证明。第一个中国籍作家获得文学奖,是文学这种依托本土文化文字、凸显作家个性思考、表现本土历史文化思考的胜利,为什么不值得赞叹。得不得奖,莫言都是出色的,而第一个本土籍贯作家获奖的风水则具有极大启示意义。

   所以第一时间的饭桌上,我祝贺之余也激动不少。即刻,光明日报记者电话采访,我说刚在围脖上发了莫言获奖对于中国电影的启发,其实就是这几句话——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实也促使中国电影反省:注重文化思维而非市场功利、注重个性自由创造而非统一规格玩弄、注重人性挖掘而非概念主题俯就才是正道!”

    真的,为文学获奖而高兴地后面,不仅仅是对于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还在于莫言在文学中实现了自己的真性情,而文学保持着真性情的周围,电影如何?

    中国电影千万不要成也萧何败萧何——成于市场却被市场所毁,因为文学依托内容,电影同样依靠内容来支撑,以为只要营销和玩弄哄骗术就可以一时得意一阵赚钱,却难免毁了一世英名。 

   电影无疑是时代关注对象,喧嚣而得意,但似乎低落的文学却得到安静的修炼,可以无需被热闹围困而作自己的思考、审美、风格把持的事情,反观电影,成天在本质之外的忽悠上下功夫,创作者玩闹、市场者得计、观众浮躁、作品陈陈相因。钱多的要投入,却艺术心思少的可怜。出名的导演也丢弃自己的本色去投靠市场,卖弄机巧而自以为得意。那些“红高粱”时代的热血沸腾的激情荡然无存,那些“活着”时候的人生审视被肢解的支离破碎。电影本该个性凸显、本土文化厚重,却都追着好莱坞的所谓时尚而亦步亦趋却看不到人家是个性十足的修炼14年的梦幻、人性本质的挖掘却深入。

    莫言的文学获奖至少让中国电影汗颜:没有了文化的内质,又有何用?

    导演们该惊醒去创造有本土根性的作品,官员们应该大胆支持现实观照思考的创作,学者更应该肆无忌惮的褒贬好坏作品,观众的认知的确应该朝着文化艺术的口味上去享受艺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