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访谈:做好自己与走出去---中国电影的世界影响

(2012-01-04 14:10:49)
标签:

中国电影

走出去

世界地位

文化

艺术

校园

分类: 电影研究

周星观点——中国电影不细致,不人文,不现实,不人性;专求复古,专事仿造,专攻市场,专进娱乐!中国电影2011走出去了吗?走出去之前需要自己做好什么?艺术文化难题在于自身而不是急于求成

 

法治周末记者 孙政华电话采访——

  日前,中国电影《2011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出炉。报告总结了中国电影在制片、融资、院线与影院等领域均获加速增长的情况,称2010年中国电影国内市场呈现突飞猛进发展的繁荣局面,年度总票房首次实破百亿元目标,并发出中国将在五年内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的预测。

  但同时报告也指出了海外市场越来越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短板”,2010年中方实际拿到的海外收益几乎为零的严峻现实。内外相较,反差巨大。中国电影国内票房屡创新高,2010年票房达百亿,但海外影响力却不升反降,全年销往海外的中国电影只有43部,是自2004年以来最少的;以单部电影论,2004年的《英雄》全球票房1.7亿美元。2010年全球最高票房的国产电影是《三枪拍案惊奇》,才有30万美元入账。

  中国电影的现状也引起网友极大关注,一些网友尖锐地指出,中国电影质量不高,“骗得了国民,骗不了世界!”“粗制滥造的东西外国人是不会买账的”。有网友称:“中国电影的魅力不在于它的本质,而在于名人的魅力。打着某某明星主演的旗号,广敛众多粉丝和慕美之人的眼球,其影响力不可小觑。没有它中国影片几乎如废铜烂铁不堪入目!”或者,国内票房只是“看上去很美”,中国电影这袭华美的袍子实际上千疮百孔,海外市场的惨淡才代表了中国电影的真实水平? 



  中国电影不细致、不人文


  蓝皮书指出,中国电影目前的现状是:电影生产的许多硬件都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人才、创意等软件水平却完全不匹配;中国电影因为缺乏海外营销推广人才而很难真正“走出去”。事实上,中国电影一直渴望打进海外市场,但至今成就寥寥。《让子弹飞》在中国国内票房超过1亿美元,是有史以来票房收入最高的国产片,但有海外媒体报道没有找到北美发行商。《唐山大地震》票房收入将近1亿美元,在美国上映时奇冷无比,仅仅收入6万美元。投入巨大的《赤壁》在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观众根本不买账。中国大片在海外的票房纪录保持者,仍是十多年前《卧虎藏龙》的北美1.2亿美元,第二名是《英雄》5800万美元,第三名是《霍元甲》2800万美元。

  调查显示,华语电影在北美的销售和票房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票房能够超越100万美元的几乎没有。几年前《头文字D》能在海外卖几百万美元,后来《投名状》却连卖100万美元都困难,而《刀见笑》以5万美元创下了华语电影北美发行的票房新低。在全世界人民都越来越安于享受自己四周充斥着“Made in China”商品生活的同时,中国电影却是这个出口大国的一块短板。 与之相对照的,是美国大片在中国的疯狂吸金。上半年中国电影票房里,好莱坞的《功夫熊猫2》拔得头筹,由同一出品方出品的《变形金刚3》,据传在中国的票房目标是10亿元人民币,而之前《变形金刚2》在全球放映时,中国内地就是其全球票房最多的地方。《加勒比海盗4》在北美收获2.34亿美元,海外则高达7.74亿美元。在北美市场趋于饱和、竞争激烈的今天,好莱坞已经选择了以北美票房为基础、放眼全球的策略。2010年,美国国内票房总收入106亿美元,几乎全部来自美国电影;而中国电影票房收入15亿美元,44%来自美国电影。

  “中国电影的确差得很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星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指出,我们的电影主要是质量问题,“不细致、不人文”。他说,大量电影存在“不真”的问题,主要是对人的生存状态表现得不真切。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不细致。同时由于不可忽视的文化差异的存在,很难引起异域观众的认同。比如,有很多宏大的主题、很多历史标志性的会议,还有一些机构中的矛盾交织,而这并非所有人的普通生活,不是人类共同关注的东西。有的是适应一个时期的形势和政治需求,没有对人类共同的文化情感的焦虑等的共性的考虑,不具备全球化地域的对人类、人性的认知和思考,没有异域文化的人群可以共同感受的东西。

  周星说,《2012》来临,好莱坞在思考诺亚方舟、人类共同的命运和焦虑,而我们还在做古代玄虚的东西。《2012》把美国总统对人性的关照表现出来,很多观众很感动,而中国似乎在拯救世界的电影英雄里却是缺席的。一些历史题材对人文共性的东西表现不到位。同时,文化差异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要走出去就要期待不同文化人的共同认可。语言的差异就是一个先天性的阻碍,文化差异会造成心理的隔阂。在电影生产创作中我们也会按照我们自己的文化习惯去操作,而海外观众往往很难认可。国内大部分观众认可、票房很好的《唐山大地震》,无论业内专家还是市场的票房结果都十分出色、动人、深刻,但在国外输出基本上是空白。

  周星说,在推奥斯卡奖影片时他发言推选《唐山大地震》,“但我也说明了,后来事实也证明了,得奖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我们无法期待国外观众对中国延续32年的地震的怨恨情绪的共鸣”。“同样道理我们也会对外国电影产生文化差异的排斥,只不过好莱坞很聪明地运用全球资源比较多地突破这种文化差异。强势文化也会使人们趋之若骛,漠视差异,会去接受它的价值观、它的英雄、它的《阿凡达》。这也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的差异。”中国电影的差距不仅仅在技术上,它需要话语方式彻底的转换,也就是时间感和空间感的一个巨大变迁。《阿凡达》、《指环王》等全球票房最高的好莱坞大片,多是超越时空国界,而中国电影多以中国本土当下或过去发生的故事为素材,如《唐山大地震》、《让子弹飞》等,是一种怀旧式的表达。

  “中国经常把不是电影命题的内容拍成电影,这就很难跟西方人建立一个相互理解的平台。”中国艺术研究院贾磊磊教授认为,选择题材非常重要。


                                 平庸之作充斥电影市场
  在海外媒体看来,电影审查制度的束缚、价值观的差异、语言的差异,是中国电影不能被全球市场青睐的主要原因。事实上,尽管中国贵为世界上第三大电影生产国(产量仅次于美国和印度),但动作片却几乎是华语商业片输出的唯一片种。我们输出海外最出色的就是武侠片,接受度相比之下好一些,但不能永远是武侠。“现在电影制作和之前追求的也有不同。”电影人吴江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说,十几、二十年过去了,人们对《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黄飞鸿》等早期武侠影片还是念念不忘。但现在的武侠大片,“出了影院,就还给影院了,不会再想起,不会再提及。”

  当年,《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在东南亚乃至全球票房获得巨大成功。一个重要因素是,其注重“故事”的打造与修炼。而一个现实是,现在的创作者把大笔的资金花在明星和宣传上,而对于影响电影质量最重要的剧本花费则相对不足。2010年翻拍的《倩女幽魂》,下线之后少有人提及,而20年前的张国荣版《倩女幽魂》从制作到音乐,依然是深入人心。观众看到的,是不断的“翻拍”,冷饭炒得很热,但毕竟是冷饭。武侠古装片找不到更好的、丰富的、充满想象力的素材,只能反复在一个朝代榨取。

  一位长期关注中国电影发展的美籍华裔电影人对法治周末记者强调,中国电影商业大片在美国本土很难打开市场,反而是一些小成本的文艺片有一些观众,带给人们新鲜感。同时,他也有疑问,中国科幻大片很是鲜见,难道中国人没有想象力吗?这也为我们打开了思路,海外市场或许早已厌倦了中国标签式的飞来飞去的武侠巨制,与科幻巨制空白相对的,是国内科幻小说的日臻成熟和繁荣。而好的剧本,恰是电影的最关键因素。他说,撇开中国电影输出问题不谈,单看中国电影的输入,就可以发现,我们的保护力度很大,每年引进的海外大片实际上数量是很有限的,同时引进电影的审查也是相当严格的。事实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产大片的票房,但也有一个问题显现出来,一些国产大片的高票房是排除竞争之下“保护”的“虚高”的结果。

  再者,国内电影票房统计一直存在争议,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也许,它的好,不是真的好。所以,当输出海外时,面对惨淡的票房,我们质疑且难以接受,但也许此时,才是真实水平的显现。同时,国产大片的竞争也十分有限,是“在已经掌握话语权的小小圈子里的几个导演的小小竞争”。

  周星也强调说,中国电影特色越来越不明显,而平庸的模仿之作充斥着市场,处处是模仿和似曾相识的感觉,缺乏创造性。“中国电影这几年特色的渐次下降与海外输出的渐次下降恰好形成了一组平行线。”回头看1987年的金熊奖获奖影片《红高粱》,当时国内观众对其内在的精神的张扬觉得很有新鲜感,而海外同样认同度很高,一时引起很大轰动。国内饱受诟病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在国外的认同度也很高,海外艺术界对电影本身和对张艺谋两者都有认同感和新鲜感,中国观众认为的“贩卖落后的东西”恰是海外市场认为有新鲜感的地方。

  “好电影应该引导而不是迎合观众。”周星说,现在很多国产电影在亦步亦趋地学习海外,不断地屈就模仿,就永远只能处于落后和被动的位置。动画片就是明显例子,我们有功夫有熊猫,却只能在人家后面追,而自身很好的水墨动画却无人问津。  



  做好自己,不要急于“走出去”

  中国电影试图向国外拓展、“急切向外走”的过程中,的确发现了海外票房下降的这一事实。国内热映的《建党伟业》去年6月底在北美开始上映,但中影方面低调表示:“影片在北美上映,票房并不是最重要的。”冯小刚此前在一次论坛上大骂韦恩斯坦兄弟电影公司是“骗子”,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夜宴》被后者购得北美发行权后却从未上映。知情人士透露,韦恩斯坦兄弟电影公司这几年陆陆续续买进了不少中国影片,但是都没有上映。对于美国公司而言,买中国电影是为了“有来有往”,加强同中国电影市场的合作。中国电影市场已经是全球最重要的票仓之一,好莱坞片商想进入这个市场,就要象征性地购买中国电影,至于买了之后是否放映,那就是以后的事情了。

  周星觉得,国内的电影能够获得一致喝彩的尚且不够,谈能不能走出去的问题为时尚早。我们技术上还要慢慢修炼,不能拔苗助长,而应水到渠成。在不能屈就的情况下,首先做好本土和民族的东西。自身尚待修炼的情况下急功近利地把眼光放在如何夺取海外市场显得可笑。不能把文化当做一个急功近利的东西,应该沉下心来,修炼身心,做自己有价值的东西。正在热映的《金陵十三钗》遭到激烈批评,有评论认为这是“将背后惨烈的南京大屠杀的史实轻巧地避开,选取妓女人群炫耀,获取观众……”周星强调,虽然恶评不断,其动人桥段的历史记忆的表现也是比单纯的技术炫耀更为值得肯定。他说,美国主流报纸的恶评可以看作是对国内批评的一个呼应。其对国内的宣传过度,而对海外宣传不足以及前期提高票价的风波遭到国内院线抵制,是影响海外票房的重要因素。 一部电影只能完成一些功能,不可能要求一部电影完成所有任务。每一部影片都有它不同文化环境下的适应度。比如《让子弹飞》,因为这部电影的时代背景、海量台词,我们从来不认为这是一部能被绝大多数西方观众熟悉的电影,就像在奥斯卡上获奖的《撞车》,拿到中国放一样会有文化障碍。

  事实上,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能够大面积输出电影的,也只有好莱坞。印度的宝莱坞去年海外票房最好的《我的名字叫可汗》,北美票房也只有400万美元,与好莱坞中等规模的电影海外票房都没法比。 国内市场是巨大的。目前美国的国内年票房约为110亿美元,中国国内票房则是100亿元人民币,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的电影票房可以达到三四百亿元人民币,也许到那个时候,等中国整个电影产业足够强大了,才适合谈中国电影的输出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