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士观:第11位博士后出站

标签:
博士复试博士后出站中国电影校园 |
分类: 艺术教育 |
2011年3月20日,下午今年博士复试。年年岁岁复试,深感时光流逝。
招收博士也到了50人,心满意足,却愈发有惶恐之感,需要什么的人?
越来越少为了理想梦幻而研究者,多了就业、转移、随便的思考。理想的博士苗子是期待着成为自己兴趣盎然的研究热情投注,而不是势利的考量的投机者。
对待博士录取有多种人:要有权有势者,因为这样的博士可以为自己增光,其实不是自己没有底气就是也和博士一样起家于投机。而与一些这样博士谈,实际上他们也自以为是,以为导师都是投机者自然不能舍弃自己这块钻石,而他们心底的得意大大超过导师。
还有自然是常态:要招有学问者和可造就着,不错不错。因为培养学着可不就是如此吗。但其实,就人培养而言,不少有才者也未必有德,自己踏上脚砖后,膨胀的也许都是私利,要不为什么后来一些似乎蛮好的学者人品卑劣道性极差呢?自己的博士中也难免无聊而不值得培养的。
所以,我一直以为心性和美而人性健康者为佳上,且不说博士贬值的现实,就是学问依旧但人品差的就不值得招考,有些大学的老师培养的学生把老师告上法庭的匪夷所思就是因为利益相争。学问和权位高下不是判断标准,标准最好的是偏重真心喜爱世界人类和他人。如此这般挑选就有些困难。但透露着朝气和智慧,显然会让评委为之一喜,而显示着真诚和热情就显然多了加权的砝码。
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而感恩世界,知道学问需要努力而期待投入,知道自己无形中都在获得热望期待而不懈回报,于是这就是可造之才。
——上述就是复试时不断在脑海中盘旋的感触!
下午3点我的第11位出站博士后刘小磊通过审查,专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的心底高兴一定没有抑制住。
每年到电影学院做博士答辩主席,都有些抑制不住我的喜好,否定的年年有也伤了一些博士以及著名导师,但依然没有改变对于喜爱的学生的赞叹之情。若干年前刘小磊从电影学院博士毕业,我这答辩主席就没有保留的夸奖了一番,电影学院那些著名学者可能惊讶这外来人不加掩饰的青葱气。但其实她的博士论文功底就是出色,所以一当其要求进入我的博士后自然欢迎倍加。
答辩出站专家的一致好评说明她的努力没有让人失望——左起:北师大博导史可扬教授,北电博导钟大丰教授,《当代电影》主编传媒大学博导张建勇研究员,北电博导陈晓云教授。
刘小磊依然做的是早期中国电影研究,那是需要时间和刻苦的领域,史料和分析的功力做到了,自然给人许多启发,博士后阶段的刻苦使得她得以有机会进入北电任教,这样的研究者一定有研究的伸展余地,祝福前程。
也也许我们已经慢慢落伍,但不要落伍于观念尤其是对于人的观念,不要攀附权位尤其是具有私欲施展的权位,所以也期望有更多的为学术理想努力而人品端正知道世界上最为重要的是做好人知道报效社会地研究者来我们这里——至少我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