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电影的叙事观念和叙事问题
(2010-11-02 22:02:03)
标签:
中国电影叙事性研究山楂树之恋审美故事文化 |
分类: 电影研究 |
那天在电影博物馆,听到许多人的叙事研究偏向到对于《山楂树之恋》的随意性批评上,诸如作假、假装清纯、意淫之类的分析,实在难过。将自己的理解得意洋洋的赋予作品,理性上要求创作应该如何如何就以为创作按照一种模式去实行实在是不懂创作的以意为之,幸好创作者不会按照理论家批评家的规则行事,否则千姿百态的局面就永远不会早日到来。
自然,无论创作还是评论都有自身独立的天地,可以互不为靠而各自按照自身逻辑行事,评论要评价而不是以为创作可以按照理论逻辑理想图式进行,何况创作千变万化不必死板于理论,理论的价值是高屋建瓴、文化判断而不是居高临下指点江山。从来都是创作为理论提供研究的对象,从而理论发掘出有普遍性的东西来总结借鉴,但创作依靠自身个性而不断创新。理论独立但不气指颐使,创作独立而倾听理论的剖解领会高深。
但理论越界的危险如同创作越界无视理论一样危险!
我们如何才能避免压制充分的艺术创造而才可能出现其中的艺术精品,而不是按照理论家的白活而生造一些无趣的东西?至少不要成为网络上无聊却哗众取宠的随意得意乱说,而让建设性的创造成为活跃电影的推动力!
在对待《山楂树之恋》问题上,建设而不是摧毁更为重要、宽容本土化比容忍无聊山寨更为有良心!
我们的理论家,的确山楂树不是那种按照理论塑造出来的作品而是按照情感期望的创作,自有其纯洁简单,却实在比复杂无聊和无聊愚乐来的有意义。放着无聊不批评却津津乐道显示自己高深哪怕有道理也不是积极性的态度。创作依然在多样性的探索中发展,如同当年冯小刚的贺岁娱乐在文人不屑一顾中成长而有了《集结号》和《唐山大地震》一样。
我的发言部分观点是——
当中国电影越来越发展壮大并且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核心组成部分的良好时期,却依然不断听到对于不少中国电影故事不好看、以及挑剔电影表现不如意的说法,在2009-2010的一些大众喜欢的电影面前,专家的认知不满也更多体现在叙述问题上。显然,这里就凸显了和叙事相关的问题。
1、关于叙事的理解
我们即便不从西方叙事学的认知来研讨作品,而就一般意义上来看叙事,也可以看到叙事是一个可以广义和狭义不同理解的问题。狭义指具体的故事讲述。广义的叙事则指叙述、表现、结构呈现等整体艺术认知。也就是说,叙事既包括对于创作者而言的讲好故事、述说动人、出乎意料的惊奇情节创意等,也还包括作品对象富含情感内涵显露方式、具有新鲜奇异的构造形态和抓住观众心绪跌宕起伏的效果。前者是狭义意义上的常态的叙述呈现能力,后者是广义意义上的整体呈现效果。但其实,就本质而言,我们说叙事是一种创作者看待生活的独特观念和艺术把握事态的出奇制胜的结合。比如即将上映的《让子弹飞》,就在构筑一个劫匪变骗子、骗子变随从、土匪斗地头蛇、地头蛇识破土匪等等的离奇故事中,娓娓动听的展开奇异的故事。惊奇和神奇的结合,具有的可知可感而超越《太阳照常升起》的叙事感受。叙事的直接反应在观众就是千转百回而能够被心灵感受。无论是简单纯朴的《山楂树之恋》还是牵扯23秒的32年的精神纠葛的《唐山大地震》。
2、关于中国电影叙事问题的概况
电影叙事是中国电影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在和好莱坞竞争中,叙事的差距时常被人们所议论,提高叙事水平是当务之急。但如何看待和处置叙事问题,却不仅仅是手法好坏,而是需要在观念和能力上来把握。
显然,在一般大众眼里,中国电影的首先挑剔就在叙事上,人们无需深究,往往就在表层不满情节层面的问题,而深入到故事层面的观念和构架意义上问题更多。观众在不断追随时间变化而要求更高,创作却未必能够满足审美感知的变化。
于是我们看近年人们批评中国电影的叙事不足,对于一些电影故事表现的的严重不满,概括而言,主要集中在:一是故事不好看没有血肉筋骨的丰满性,二是虚假不真实缺乏生活常识,三是逻辑不合理前后矛盾,四是缺乏历史常识不能透视高远境界,五是简单幼稚难以打动人心等等。
在这里,广义的叙事和狭义的叙事都存在着不少问题。而叙事被忽略则不仅是能力而且是认知不足所致。
3、关于电影叙事的问题的几点认识(概要省略纲目)
A叙事就本质而言是一种艺术认知生活的思想,和哲学观念支配下看待事物存在性的表述,在好的电影中,叙事的逻辑性都牵连着一种哲学思考,宣扬着对于人生的认识。
B叙事是文化认知的表现,不同文化的叙事特点显示出差异,
C叙事是对待实生活和舒展精神生活的链接手段,将期望的变成实有,将实有的变成梦幻,其关节就是叙事,
D叙事是需要能力的把控,但能力不仅是手段的熟练而是观念认知到位如何以及表现意识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