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编剧地位和问题出在哪里分析

标签:
编剧地位电影导演社会 |
分类: 电影研究 |
但凡开影视研讨会,有著名编剧王兴东在场,都会听到他谴责评奖机制排斥编剧奖等等的激情洋溢的发言,近日要参加江阴举办的“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关注一下才发现,王编剧再一次谴责没有编剧奖的评奖体制的激烈言论。
其实颇有道理,但需要细细分析原因所在。
国内电影节不设最佳编剧奖已经是惯例也时日有多,荒唐而成了习惯,但为什么不设编剧奖的确值得深究:
1、电影导演强势主宰一切时代所然。电影是影像的艺术,在导演绝对操持下,文学语言的表述必须变成影像运动的语言,导演的最终取舍决定了电影的风格和质量,于是编剧内在骨架和质地的的支撑便被忽略,好的表现都说成是导演把持的好,不好就可以归咎于收到剧作的限制云云。注重外在操作的时代人们也只在喧闹的前方只看到导演,而看不到导演所依据的是剧作的思想和艺术情感渲染。所以,忽略编剧是影视浓然的实用主义和的确导演具有改变剧作走向的职权,也是影视的确不是剧作的静态和内在可以确定最终一切的另外一种艺术所分不开的
2、编剧地位下降附庸意识所然。在影视这一形式依据群体力量创造的背景下,编剧的确只是综合性艺术的一个原初环节,在包括主宰经济的制片人取用与否、导演尊重如何、演员是否能够传达精神、摄影是不是实现效果等等因素目前,编剧只是一个微末的角色。的重要的是编剧在一般生存和采纳与否面前,多数是屈服下尊贵的头颅而随行就市,不用说稿费经常被拖延乃至于缩减,就是编剧的收入和影片大卖都没有任何关系,而实际上编剧能在强势的市场面前得到用场都不容易,所以何谈地位?只有个别厉害的成名者才可能张扬自身而不担心没有用场。于是更多的编剧屈服乃至于成为偏见的附庸:只要有剧本可写、可用就ok,久而久之编剧的在作品成为成品时被不屑一顾也就难免。
3、电影文化品质不足商业主宰是原因之一。编剧决定着电影的基本品质,但在个体操作中品质才得以显现,而电影越来越作为工业化产品,商业利益的高涨使得时代的艺术追求成为一个问题,应当承认编剧无论如何商业其常态是艺术的,但艺术的被理解和被市场接受都会遭到问题。于是市场强权便会粗暴的驱除艺术,而大众的偏向却也拥戴热闹的表象。这就是中国电影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但好电影的编剧地位与电影质量相得益彰却抵挡不住大量电影没有剧作的冲击。而质量差的编剧也给予导演随意篡改提供了说头。这就是中国电影依然得不到严肃艺术节认可的主要原因,而市场自然不管不顾,照样在趋众和媚俗中更能得到回报,于是商业就是一切的庸俗遮盖了无论西方东方,好电影包括郝商业回报的电影都是剧作及其出色的本相。
4、电影忽略内涵而欺侮编剧的功利观体现。电影只看到影像外在,包括投资者和大众只在表面上取舍,意味电影就是镜头和表演,却不知道电影其实是内容和内涵的表现,于是把外在的当成投资的主体,把外在的宣传策划以及计谋的运用当成了主导,这是时代急功近利和见利忘义趋向的体现。实际上,中国电影忽视内涵肯定得不到大众的长久青睐,却难以被多方认同。编剧是电影的起点,丢掉起点就是丢掉根本,丢掉起点其实是丢掉对于行业守则的欺侮。而编剧代表着影片的文化水准,忽视也就无形中丢掉了文化的坚守。
5、审美传统的静态感受消淡。电影的文化应该是艺术审美文化,文化的多样性造就了非审美文化的高扬,审美的消淡是当下的现实,也似乎受到大众市场的青睐,但其实人的内心对于触发情感精神的审美有根本的憧憬。可惜,在喧闹的时代审美这样高雅不宜的追求被忽视也已经成为常态,随意的搞笑和无需精美编造的胡编乱造经常在大家的嘻嘻哈哈中得到回报,艺术编剧的精心锻造却可能门可罗雀,于是愈发丢去审美而屈就庸俗似乎更为简单而得利,还需要那些认真的编剧干嘛?时常有导演在非审美的时代打心眼里瞧不起编剧——那样不谙世事还职守于传统!被时潮所熏染点饿许多编剧也自然堕落,而连锁反应就是悲剧无需品格只能御用驱使。
6、市场主宰超越政策。市场是永远大于精神追求的但精神追求其实肯定比市场长寿,但可惜人们宁愿短寿享受、看重当下而不顾子孙,于是明知道根本所在却都愿意追求势利。我们的政策也把市场放在第一,忘却了市场追求是人的本能却不是人的内心,而且在达到一定市场后不用推动就可以前行1的利益不用政策去巴结,反而应当用政策去鼓励非市场的艺术审美。
7、没有编剧行业工会。这是一个重要问题,单枪匹马的争辩编剧地位,其实抵挡不了强档的体制。编剧需要避免单一行动,你指责之时,肯定有更多的编剧期望有活干,于是抵消了一切,而实际上悲剧的市场弱势还得不到提高。
但还有一个为什么编剧奖很长时间不被设立?
1、电影的编剧功绩很难被认定,电影影像是导演的功劳还是编剧是一个疑难问题?
2、在和导演这一强势争夺中编剧常常处于弱势,因为是影像呈现而不是文字体现:
3、编剧的本质时常被影像延展处理和演员发挥所遮盖;
4、好的编剧剧本可以超越不好的影像吗?是不是需要以好影像呈现作为评判的起点?那岂不是又强调了电影是建立在导演的基础上?不管影像的文本评奖又实际上和电影形成分离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