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8月13日,参加中国作协的“影视与文学”研讨会。影视与文学的认知在哪都其实未必清晰----在电影人以为必须和文学划清界限,而文学人始终看低影视,或者认为没有文学做基础也就没有了影视的意义。
你如何看待?
会议一天,在北京火车站边上的北京万豪酒店——

我之参加是想看看文学人和影视人在这二者关系上如何认识,同时借此梳理一下自己对于影视与文学的认知:影视向何处走?文学生存依靠什么?
由于文学界权威居多,又是作协主持举行会议,自然文学剧作家和理论家当先发言,看来除了个别的,我所预感的文学界对于影视的无聊和低劣的俗套认知依然坚挺。当然最多的议论是没有文学的支持,影视几乎无可提及:似乎对也似乎并非全对
但其实,文学和影视已经不是简单的先后关系,看轻对方都是未摆脱自身局限的所然,可惜两拨人的立场还是有些各说各的调,各强调自身的伟大无边

其实,影视人对于影视的庸俗化评判是明显的,但文学人对于影视的时代热度的看轻也是明显的,时代会给与什么还难以确认!
周星发言题目:
时代迁变的新贵与传统继承中的本质——站在影视角度看待文学与影视关系的认知
研讨意义是确认相互确认和彼此尊重,因为文学和电影的关系是相互独立而相互影响关系,无论文学支持了影视的创作还是文学书因为影视热播而成书,无论是文学创作人有的羡慕影视微微心动,还是但时代变迁和大众趣味是不可缺少的观照因素。也许之间有父子、表里、个体群体、交融依存等关系。
以往我们理解的影视和文学都是剧作意义上的主次重要性关系,以及对话的味道、片名的雅俗等等。但其实,文学和影视在新的文化背景中已经是本质相融、相互簇拥的关系。
一、就传统理解而言,文学和影视的密切乃至于先后关系不容置疑。没有文学的影视难以想象。但二十多年前关于电影丢开文学戏剧拐杖、电影自身语言的重要性讨论,开启了影视和文学分庭抗礼的先声。今年内,在中国的学科体系中,一直依附在文学门类中的艺术将自立门户成为平起平坐的“艺术学类”,几乎历经30年而最终将从整体上认定了包括影视在内的艺术独立性的存在现实。所以时至今日,也许可以说,我们到了确认影视和文学更为平等关系,和应当讨论彼此之间在当下文化背景中的新型密切关系的时候了。
二、当下的文学似乎在大众眼中并没有了以往风靡吃香的骄傲,影视成为新贵而更为大众所青睐。但其实不是简单的时过境迁而是单纯的阅读年代被图像时代所冲击而已。2009年中国出版产值达到万亿人民币,在文化产业中一支独大,说明阅读时代的传统背景还庞大无比,但同样的事实也显然,即影视更为显赫诱人。所以,站在影视发展基点上谈论文学价值,和在文学发展的基点上谈论影视意义,都是具有时代需要的认识。我从4个实例来阐释我对于文学和影视难以割舍本质关系的理解:
1、剧作家的抱怨启示:几年来一直听到剧作者在政协发言、在获奖作品的不公待遇上,抱怨影视忽略剧作,但似乎不见很奏效,这其实显示了一些问题。在影视行业内,剧作地位一直比较尴尬。但影视自是导演主宰的行业,呈现在于其非书面的阅读而是影视语言。文学和影视的关系某种程度上是内在实力支撑和外在呈现的关系,如同主持人风光一时,但后面的编导却不以为然,因为都是他们的撰述和主宰。如同演员在大众心目中就是喜好的全部,但剧组也更把导演摄影放在更高的位置。编剧之于影视的不满是放大了内在支撑,但剥离表层显露钢筋铁架,或者说把个人表达的文学覆盖在作为群体创作呈现的影视上。影视实施上是具有影像视听特色的表现形态;自然本质上没有剧作文学支撑难以实现经典的实现;但市场和大众文化已经转移为群体视觉奇观而非个体内心咀嚼津津乐道的时代。不是要文学服膺于浮华,而是影视就是具有内在吸纳文学而表现为图像时代的特点。剧作重要却不能返回文学单打独斗显示唯一,而大众市场功利性也更多关注外在也是事实。
2、张艺谋“三枪”与“山楂树之恋”启示:张艺谋的创作充分显示了文学经典性和影视现代性之间的不可分离。无论是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还是秋菊打官司,张艺谋再聪明也难以摆脱文学给予的精神支撑。文学的涵养和人生观察的细致、思维构架的情感逻辑等等,都影响着影像构造的厚重可能,也成为影像具有内涵力的支持,文学和影像相得益彰的局面是有一种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关系。但一当以为可以将大众喧嚣摆布在影像中就能势不可挡,于是“三枪”的市场得势与大众恶语相向也就不可避免。不是大众势利,既蜂拥而至又鄙视至极,而是忽视了表里的关系。这一方面说明影视和文学的依存重要性,其实还说明在文学和影视的共同性上都是在艺术情感上能否动人,文学的优势一当发挥,影视的动人性便高涨一步。艺术精神=文学的本质一当丧失,影视可能悦众却不能悦心的规律便起着作用。“山楂树之恋”的动人再一次说明这一关系。当然,文学原著对于影视改编的非议也再一次呼应了编剧个人钟爱和大众影像之间的天然差距。
3、冯小刚唐山大地震启示:好导演、好原作、好编剧之间完成了一个动人的影像(非故事)。当文学如张艺谋般吸纳时,剧作的故事的坚实已经确立,当电影编剧(苏小卫)给予影像思维的改造处理时,影像的扣动人心也得到保证,而好导演实施全面的视听呈现时,观赏的震撼性就最终完成,在这里打动人的不是山崩地裂的外在,而是烘托出32年的精神纠葛,那婆婆和媳妇之间对于孩子归属的处理令人揪心而动人解决、那养父撕心裂肺的压抑呼喊、那母亲跪下的忏悔等等,都是情感爆发的瞬间却难以隔离开文学的积淀和影像语言的撞击。文学功底的支撑对于影视而言如此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已经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与“视听感”的交融。
三、文学的意义:压抑文学或者试图依附影视,如同看低影视敌视读图时代,都是难以凸显文学意义的。文学对于精神价值的保存具有独特意义,文学的独立性需要坚持,人文慰藉更为重要。文学和影视都可能做到,对于古典意义而言文学更为久远,而对于新一代人们而言,让影视担当更为迫切。认同影视需要坚持自身的独特性,这才能各自显示价值也才能成为相互护佑的对象。文学的缺憾固然使得影视感染力受到制约,但文学自身屈就世俗和趋近影视大众化才是文学的根本危险,而影视蛮横对于剧作和改编也对于影视的发展不利。
我觉得影视与文学在的某种程度上是关系置换:从父子关系、传统古典与现代时尚、相互融合的新进,文学性与试听感等可以显示、
结论:时代迁变的新贵与传统继承中的本质,是想说明:时代不可阻挡,而影视是时代的产物,对于大众而言,影视的影响力的确消减或者说抢夺了文学的传统视野,但其实影视的支撑离不开文学,文学也需要再确认自身抗衡图像世道的内在因素是艺术人文性精神情感:观察的独到和思考的深沉,而文学和影视联姻是情势所然,既是辅助延伸文学,也是渗透时代大众趣味。但最终,文学不能随波逐流让图像时代的肤浅所左右,独立的文学精神是艺术共通的需要也是自身存在的价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