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挟尸要价”的真实——我们钟爱揭露阴私的心理?

(2010-08-20 13:57:53)
标签:

摄影金奖

挟尸要价

道德感

真实

媒体道德

文化

分类: 文化问题
“挟尸要价”的真实——我们钟爱揭露阴私的心理?

刚刚颁布的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年度新闻图片奖,赢得评委青睐全票获的最佳新闻照片奖的是上图——《挟尸要价》。

 

此前看过一个电影表现去年长江大学众学生营救落水孩子导致多人溺水死亡,影片拍得一塌糊涂,自然觉得好笑。但当初长江大学学生不会游泳却下水救人的事还是引起一番感慨:为没有能力却救人惋惜,为不顾自身而救人感叹。

 

但那已经过去,学生受到表彰我同意,却还想在表彰精神可嘉时提醒一味冲动而反而无济于事的道理。

再后来,人们都听说了媒体报道学生牺牲却有渔夫要钱才打捞遗体的事件,人们自然义愤填膺,我们也为世风日下而愤怒。人心不古是身处发达社会的文明人最为不齿而忧虑的,我们都要富足也反而更能不能容忍不讲信义道德,尤其是学生不管不顾的救人,却有人要钱要挟才救人,成何体统?

 

于是,这照片获奖的全无悬念既是满足大众对世道道德的不满,也是表达了评委的道德正义感。如同社会现实,人们都相信自己的道德高尚,却似乎都在指责他人缺乏道德信义。而媒体成为大众内心期望的代言者和仗义执言的表率,信媒体、信照片、信自己对于道德的判断,却其实可能都错了!

 

当初所谓打捞者携尸体要价的事件是因为《华商报》和《新京报》,从网络上看到他们对这张照片的解读不可不让人义愤填膺是:船头着白色衬衫者陈某与老师、学生牵着尸体谈价。我们难以忍受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当下,实际上在过去一些地方的确发生过发落水捞尸体财的事件,我们信任的媒体再次揭露了真相,能不激起我们的正义感吗?

 

但据事实是:南方周末调查过事实并非如此,按照长江大学宣传部长的揭示,其实在打捞中,是有两条船共同作业,"捞到后要迅速地用绳子拴着手或脚,避免再次滑落水中,船太小,在深水处不容易把尸体捞上来,要牵引到岸边再捞起。着白色衬衫者手牵尸体挥舞手臂是指挥岸上的人们配合将尸体打捞上岸。"(见下图)然而媒体不知何因将照片“牵尸靠岸”误读为“牵尸谈价”。于是完成了一个道德激励的新闻,而实现了惊天效应,最终还得到全体评委的一致赞同的金奖。

 “挟尸要价”的真实——我们钟爱揭露阴私的心理?
 

事实和媒体的关注如此不一!

大众的道德感和实际救人者的行为如此反差!

评委的孤陋寡闻和照片投寄者的罔顾真实的居心如此投合!

 

我们还能相信得奖?我们还能相信媒体?

 

问题在于接下来的现实不幸,据宣传部长言:“媒体的误读就会误导社会大众。《华商报》和《新京报》对照片的误读误导了全国大众,各种媒体口诛笔伐,人们在网上发贴咒骂渔民的没有人性,甚至咒骂荆州人冷血。”

而“已经使本来应该列入“救人集体”的两个老人现在不敢出江,不敢见人,不敢与人打招呼。老人在宝塔湾卖鱼。他被人打了三个耳光,腰上踹了一脚。“无数的砖头瓦砾向我扔来,几百人围过来,他们大声指责谩骂,有人喊打死他,打死他,这个没良心的老东西,见死不救的畜生。”最后,船被砸了,渔网也被烧了。那么,因为我们对照片的误读而使这四个老人的生活举步维艰,善良的人们又于心何忍?”

 

是不是媒体需要哗众取宠别具一格的报道事实才能获得奖励?是不是我们需要道德刺激才能补救现实的缺失?是不是我们习惯将我们自己表现为道德高尚而忽略了他人的道德感?尤其是我们是不是太喜欢揭露、毁坏而不去自己建设一个美好的世界?

 

一个可能是虚假的新闻照片金奖会给予我们不少启示吗?

 

(附:晚间人民网文字参考:为了解事实的真相,人民网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了“金镜头”奖的两位评委,京华时报社图片总监骆永红、人民日报摄影部主任李舸以及对事件进行实地调查的记者郝建国,两位评委均表示在对《挟尸要价》评审之前,评委会已经对图片拍摄过程以及真实性进行了调查,并未发现任何问题。李舸坦言,此照片可以全票获奖是因为两个原因,第一照片很直观,表达清晰准确,并十分具有冲击力;第二照片所拍摄的新闻事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震撼力,所以得到了评委会一致认可。就李玉泉质疑照片真实一事,李舸表示,质疑必须要有证据,要有确凿的证据。事发后曾调查采访此事的记者郝建国称,自己通过现场的长江大学学生、冬泳爱好者、目击者等多个信息源证实,捞尸者“挟尸要价”铁证如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