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贤和肖风:电影为什么而美

标签:
侯孝贤肖风导演电影美娱乐 |
分类: 电影研究 |
电影为什么而美?人们已经忘却了这样的问题,以为电影就是为了随便看看让后忘之脑后。
电影为了情感的透彻人心而美,为了让人回味而美,为了久久怀想而美!
可惜,电影为了市场而低俗存在,为了挣钱牟利而污染心灵,为了攫取注意力而浪费时间生命
那电影还有什么意义?
2010年7月31日上午,中国电影家协会举行台湾导演侯孝贤与大陆第五代导演肖风对谈会,北京电影学院张会军院长主持,邀请三位对谈专家:清华大学尹鸿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周星教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张卫。
侯孝贤导演是有世界影响的导演,其《童年往事》《悲情城市》等创作之动人难以忘怀,肖风导演有《喊过岭的故事》等现代农村三部曲,散文诗意凸显,而作为摄影师他是《一个和八个》的摄影。
侯孝贤导演47年出身,其谈吐相当冷静理性,对于创作的真诚和心得阐释的深入令人感动
我的谈话围绕几个感受入手:
1、时代变化已经使得电影进入不能单一生存的境地,繁复的影像刺激和喜欢奇观效应的人们对于电影的认知已经今非昔比,既要看到《阿凡达》的巨大受众群拥戴的时代,也要看到个性化生存自有艺术天地;2、但我们已经到了更要注重电影艺术审美的阶段,电影也许有两种:刺激感官逼视你注意却不容思考的,和侵入心灵濡染情感让你回味琢磨的。我们太多没有一点意思的电影却太少值得回味的创作。速朽的和长存的天壤之别;
3、电影作为文化产品本质是审美而不是玩闹,在商业时代感官刺激已经成为大势,但电影尤其需要本真的艺术表现来实现人们的情感呼应。好电影长存人心,单纯的艺术胜于繁复无比的喧闹;
4、艺术技巧、内容和风格其实是取决于创作者和欣赏者自身的素养,无需遮掩做作,内涵总会在创作中体现出来,所以好的创作也许更多是在懵懂中出现---因为保持着创作者的内心本性,其实形式即是内容,内容包含着形式表达的愿望。创作者只要保持着善良之心、人性之态就应该具有自然形成特点的可能,张艺谋既可以娱乐的三枪玩闹不已,也可以纯情的山楂树之恋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