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在两岸三地青年导演创作研讨会的发言实录

(2009-11-05 22:39:58)
标签:

电影

台湾电影

研讨

李行

侯孝贤

文化

分类: 电影研究

转:在两岸三地青年导演创作研讨会的发言实录  左起:中国台港电影学会会长张思涛 ,副会长胡克,台湾著名导演李行,我,中国电影基金会副会长

        薛桂芝  

2009年11月5日晚,中国台港电影学会在“满福楼”5层宴请李行为团长的台湾导演30余人。我聘请李行导演合影,他曾到北师大受聘兼职教授。80岁老人紧紧抓住我的手,依然有力。

觥筹交错间想起前天第四届两岸三地青年创作研讨会的情景。回来看到搜狐上发布的记录发言的文字。随意性的言谈但意图也清晰,略略修改转载以下:

 

搜狐4日发布圆桌会议纪录---=

 

周星:

    非常高兴这次有机会能够看到比照的看两岸三地尤其是比较少见及的香港和台湾的青年导演的电影,因为这几年大陆电影市场的跃进和创作的繁盛,给了我们很大的自满感,但是实际上也遮蔽了、缺失了比较的东西。我觉得刚才侯孝贤导演说的话很大的启发,他是就这个主题关于“国际化”做了论述,我看“国际化”也可以这样一种解释:我们到了一个特殊的时代,就是21世纪尤其是这几年的丰富性发展使得以往的艺术、本土和相对的国际、商业这对应的话题有了可以多样的解说。因为在这样多元化的背景下,我自己觉得就大陆的电影本身来看,似乎所谓国际化的创作实际上含有这样一个不正规解释:计划经济年代里电影的创作是非“国际化”的,缺少一个公平或者说落脚在现实中的东西,所以大陆电影发展开放就是走向国际化,于是更多的人包括观众和创作者,包括在座的年轻导演已经不由自主卷入之中,无论你想强制国际化还是非强制,都由不得你了,因为视野和环境国际化,也更多的是市场化了。就是导演自持力强也罢已经不由自主的被时代支配。

    而这时,本土的一些创作不仅仅是局限于风土人情的创作,更多处身在国际比照的环境中了。同样的道理,“国际化”也还有另一个解释:过去的创作可能局限于自己,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多电影更多试图可以安心的做自己的艺术创作,这样它缺乏市场这块,是比较单一的本土化,这个本土化缺少一些比较的东西,当下则变化了,本土化是处在国际化对应的环境中,于是尤为难得和需要坚持。正如我前面说看了这次港台的电影包括大陆电影,尤其我比较喜欢台湾来的电影给我的感觉:本土意识是发自于内心和经验的本土化。我看了香港电影仅有的几部,可以感觉香港不由自主折射无论是本土还是国际所混合的影像,即这个影像是动荡不安和模糊不清的一种丰富性,而相比之,台湾电影我忽然发现是兼顾现实生活之中很难抵挡的文化艺术的追求,换句话说本土的特色是现实关照的特色。大陆这次电影给我的感受,是创作中试图在现实和个性表现里做新鲜的探讨,各位知道这次电影无论是李大为的电影《走着瞧》,还是其他的电影,包括黑色的幽默比较多的体现。已经从技术层面上的新鲜进入到内容表达中。

   这是我的第一个想法,这个想法的含义是我们判断电影的创作已经到了一个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已经不能拿一个单一的追求或者是单一的名词解释,国际也好、本土也好,艺术也好、商业市场也罢,都不是单一形态意义上的词语了,不能绝对看待。也就是需要站在世界地球村的视野来解释,因为我们换了一个新时代。

    第二个感觉,因为我们看的大陆电影相对比较多,大陆电影给我总体感觉是在向上走,蓬勃向上。于是电影景观以大陆作为基准,因为产量很大,分析观照就可以琢磨创作目的的以影像试图“满足”审美作为角度,我觉得可以从三个角度看待,得失很难说,但似乎是三种:

    满足市场的娱乐性;满足情感的艺术性;满足个性的探索性。

    第一是为了“满足市场的娱乐追求”,当然是进步观念里的娱乐追求,我很坦率说这次一些导演创作中过于偏重这个,注重市场的必要性却可能带来趋之若鹜的单一性,比如有的影片从开始一直到中间,就镜头而言欢乐不已但镜头却没有意义,导演追求显然一门心思在悦众却有点偏颇,就是影片没有内涵,影片里没有看出编导的具体思考。我觉得为了满足市场的娱乐追求,花哨异常,但镜头后面比较空虚,因为我前提是在这个时代关注在满足市场和满足娱乐时,需要保持价值,那么有些电影的存在确实有问题。当你影像后面缺少编导者试图表达的意图,很花哨很技术化时,了无余物的镜头要他干嘛?

    我最近去韩国参加国际电子游戏大赛,看到那样一群思维敏捷的新时代人,知道到了一个新的时代,所以也许会有些很迷惑:是不是这个时代的看电影的需求跟我们那个需求有差异?不要意味和内涵?但是我坚信,对于电影艺术而言,最终满足我们娱乐、情感需求后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电影永远是表达人的情感。我觉得影片体或者是局部会折射出这些导演自己人生经历和情感需求。我回应吴冠平主编的三个话题,我觉得根本的核心,无论“国际”还是“本土”,无论是“艺术”还是“商业”,在青年导演的创作中,必定有自己的想法需要表达。我相信时代如何变化不一样的影像观念的观众对于电影看到的一定会通过表面而看到实际,于是没有意思的创作也就没有意义了。我们已经要追求市场但不应该一律和统一。在市场化方面我们成绩显著,比如《建国大业》上4亿以多的票房,超越以往,尽管唯一没有太解决的问题,在大陆目前只差一点点就被《建国大业》打破的《变形金刚2》的票房的影像,但也由此说我们到了超越票房迷梦来追求艺术意味的时候了。

    第二个感觉,创作是为了“满足情感的艺术追求”,很明显创作只是为了满足一种情感的需要,为什么要创作,为了满足情感追求因此形成情感风格、追求对于内里东西的动人性。这次要特别提到包括大陆和台湾的电影,这次不管是《对不起我爱你》还有《不能没有你》这样的影片,还有《爱有来生》等等,非常明显的从态度上显示创作者试图把自己的情感通过影像的艺术表达来实现感染。当然台湾这两个片子风格不太一样。我想说像这类影片为了情感艺术的追求,就会突破仅仅站在市场、大众而有更高的追求。过去包括舆论家也在推崇一定要满足市场,难免走偏了就变成娱乐的东西,包括很有票房的一些东西,我断定人们看完马上就会忘记,而一些抒情的影片人们不会忘。任何创作者只要花了心血投入影像里一定会被人记住,任何人花了很多的诡计或者技巧试图让这个影片很喧闹,一定是让人们喧闹而最后慢慢或快快烟消云散。

    第三,是为了“满足个性的创造和追求”,这次影片也可以看出,比如说大陆的《走着瞧》,当然它是比较特殊年代、特殊背景的故事,却能做到试图实现独特的艺术技巧的追求,还有大陆的《斗牛》等等,也包括《八佰棒》,我们过去看到青年导演影片为了这种个性经常用比较昏暗、阴暗而且比较卑鄙的心里投和大众的需要。电影创作到底是让人们试图看到一个角落,以及阴暗的东西让我们感同身受的反对现有的什么什么东西,最后始终让人非常难受。艺术不能全是如此。所谓国际化有另外的含义:让观者对于生命有更多的信心。我觉得如果国际化从内容角度来说也带有这个意思,但影像不管有什么残酷、狡诈,毕竟是要让看过的人对自己的生活产生美好的东西。所以我说这次个性创作的一些人,试图用一种机智的方式来表达现实,给人们召唤生活的理想之光,或者看到生活中的困惑的东西,但是试图解锁他,台湾的电影《不能没有你》十分动人,把一对父女的现实困境和难舍难分的情感表现得动人之极。像这种表现非常严酷的生活,但是整个影像对生活的态度却温婉热诚,在局部地区让我们感受到他的难处,但是最终让看到它的难处的目标是在提升精神情感,这就是出色的创作。

 

    最后我的论述集中在三重期望上:注重现实的艺术追求、对于艺术的情感把握、提升情感的本土表达。

    我看青年导演创作给我一个启发,我觉得处在目前良好的背景下,好的华语电影应该顺应时代需要深入现实管观照现实。我们过去一些包括大片越来越疏于现实,我想我们必须提出重新注重现实问题,器重现实的艺术追求。进一步说,如果追求艺术的话,我们过去说一些艺术的追求非常各色,非常的干瘪,我自己想说,这样的电影对于艺术是情感把握,一些大片乏味的情感。第三,我觉得情感就回到会议的主题,明显看起来这是一个真理,情感的本土的质感,但是不仅仅是因为生活的本土化,我觉得是包括东方人固有的表现。在情感琢磨上可以让世界共通的方式,但是过程中一定是独特的。这次非常好的机会,我觉得在三地的电影比较里,得失我自己感触的非常虚。我自己有两个虚幻的想法:一我们进入这样一个新世纪,市场已经相对美满的时候,我们该有理由该对本土艺术的电影做细致的追求。二我们电影如果缺少对现实的关照和对情感的琢磨,那么可以成为没有必要存在的东西。

        我和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贾磊磊教授

转:在两岸三地青年导演创作研讨会的发言实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