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岛:国际儿童电影节研讨主持

(2009-09-12 07:16:06)
标签:

青岛

国际儿童电影节

论坛

素养教育

文化

分类: 电视研究

2009年9月10-11日青岛,第十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论坛。我的任务是:第一天上午大会主题发言20分钟,第二天上午论坛主持4小时。

一个美好记忆的地方

青岛:国际儿童电影节研讨主持

 

前所述及,对于儿童电影我的感情联系更多,在儿童心底里都是人类纯净的东西,葆有儿童情感就是葆有纯真和希望,所以这一个和上海国际电影节一起成为中国两个国际级电影节的会议受到邀请是我的荣耀,也更是我的内心期求。

论坛会场:左下角都是为中国儿童电影奉献了毕生的老艺术家:于蓝、黄准、陶玉玲等等在聆听发言

青岛:国际儿童电影节研讨主持

 

2009年9月10日上午我的主题发言状态,几个老外加上2个国人主题发言,蛮有意思的组合

青岛:国际儿童电影节研讨主持

 

我的发言PPT:泛媒介背景中的青少年影像素养培育教育,发言后似乎反向不错,青岛:国际儿童电影节研讨主持

 

2009年9月11日上午,全程主持论坛发言。也获得好评,主持似乎是我的长项,在最后总结自己的把控目标是:让发言者在有限时间中做好戴着镣铐跳舞的精炼意思表达、严格守法让茶杯敲击声准时把控时间实现公平、尽管时间限制但一定要让列入计划的发言者得到展示的机会云云,大家都会心而笑。

青岛:国际儿童电影节研讨主持

 

我的发言概要:

为青岛国际儿童电影节论坛写论文

 

             泛媒介背景中的青少年影像素养培育教育(要略)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周星

   

    刚刚结束的2009年13届华表奖的儿童电影奖授予三部影片:《走路上学》、《男生贾里新传》、《买买提的2008》,是具有微妙意义的:艰难中的优美精神传达、都市繁华里的自主意识表现、快乐精神蕴含其中的拼搏进取,构成了国家形态的儿童电影表彰意识。这是具有指向意义的现代走向。

如何有效创作来给予儿童对象的创作的问题凸显出来。

    现代儿童的生长环境和感知世界的方式都有了不同以往的变化,建立在他们眼前的世界是一个我们曾经投身其中伴随成长而适应的世界,于是我们牵连着以往传统而难以割舍,参照的往往是历史积存;他们却直接接受现实存在,既没有历史的牵挂,也不愿意接受谆谆教诲的说教,于是更为直观看待生存的实在。

    显然,一代一代人之间有着显然的认知差异。认识这一点就明白许多冲突的后面是长辈成长经历所期望的全面和孩子置身现实的单一判断的差别。

    所以,站在21世纪光景下的儿童影像认知与教育,不能不有辨析的眼光,才能看清时代创作的走向。而对于当代儿童影像创造的认识,更应该建立在对于时代与孩子新型影像关系的认识基础上,创作偏离时代和疏离孩子心理接受都难以实现价值。

    一、不同影像时代迁变

    影像世界本身就是科技时代一步步推进的产物,作为20世纪才发展兴旺的对象,为人类改变文字时代带来的巨大变化做了注解:电影媒介的图像观念是群体的成熟经验的凝聚,也是人类从借助抽象对象来传播思想到回归具象对象来看待世界的回归。对于现代儿童而言,影像世界的吸引力更为切近,儿童电影的梦幻世界给予了他们无穷的诱惑力。所以,影像对于儿童的吸引力更为值得关注。一般而言,影像是成人造就了观赏物,成人们通过儿童电影实现了对于儿童世界的艺术把握,引导孩子认识成人世界精神,疏导他们对于世界的好奇,培育孩子的道德品德,是儿童电影成功的所在。由此,儿童影像不能不负载成人的观念和灌输意识,在中国电影中,儿童电影大半肩负着培育教育的任务、功能,是思想的艺术图像,由于孩子的被动接受性,这种电影成人主宰成为主导因素而有不短的时期也实属自然。但显然,从单纯电影影像时代到网络新媒体影像时代的差异改变着这一传统。

    1、在传统影像背景下,被动观赏是主导因素,创作者单纯的设计和观念灌输可以实现。然而,一些电影作品不明白曾经那么有小观众缘却为什么现在落到缺乏接受可能的地步,依然在谆谆教诲的训斥老套中展开情节,从学校到家庭的儿童活动,从孩子语言到成人口吻,都沉醉在几十年前的陈俗中,现代世界的多样化情貌消失于影像,自然无法获得孩子的认同,核心就在忽略了时代变化带来的影像观念的转移。

    2、电视发展时代尤其是大规模的电视动画漫画出现后,影像媒介素养发生了相当程度的变化,参与需要和亲近儿童成为趋向,讨取孩子欢心的观念使儿童影像越来越具有娱乐性。教化的削弱,和探寻孩子需要而不是成人教化需要成为明显的趋向,这自然也和越来越开放的时代观念息息相关。

但许多时候,成人创造的基本确定性使得儿童影像的被动接受依然是固定背景,在既定的产品面前选择性的自由受到根本限制,越来越成为儿童影像疏离孩子心理接受限度的主要因素。在成人要求和孩子世界之间的鸿沟有时是加大了,一方面,成人不明白包括“超女”类的表现缺乏“艺术审美”却受到拥戴、一些孩子喜欢的作品如“喜洋洋”的幼稚十足到底是为什么;另一方面孩子们对于成人自以为有价值的影像表现无动于衷,他们冷漠的态度或者退避三舍的距离感,又让成人无所适从。距离的横亘是需要考虑背后的背景因素。

    3、不能不警醒: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儿童影像观则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于自由参与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孩子有了超脱成人控制的媒介对象,而把自己的想法赋予创作品中的媒介条件已经具备,于是互动、参与、自己创造成为儿童影像观念的重要因素。(尼葛洛庞帝:“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

    但现代孩子对于网络时代的青睐确是不可回避的事实,网络是这个时代迅猛发展并且可以预期最为重要的综合性媒介,2009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显示,我国的网民规模和宽带网民规模增长迅猛,互联网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位。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较2008年底增长13.4%,半年增长了4000万。而其中青少年是中坚力量。根据《青少年网络生活道德状况调查》,有84%的中学生玩网络或曾经玩过,而CNNIC发布的《2008-2009中国互联网研究报告之“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08年12月,中国25岁以下青少年网民达到1.6亿,已经占总网民人数的55.9%,青少年成为最大的网民群体。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研报告》,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4次调查报告统计,在过去一年时间里,我国10岁以下网民从0.4%增长到0.9%,总数大约在300万人左右。而部分儿童学龄前已接触网络,报告显示,约八成小学生9岁前开始接触互联网,更有部分小学生在学龄前甚至1岁就已经接触网络。网络已经成为小学生最喜欢媒介中的第二选择,紧随电视之后。
  

    二、影像观念认知分析

    传统儿童影像观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面临挑战,儿童影像认知“今非昔比”的结论似乎有些夸张,但可以提醒创作者应对的现实。我们尽管明白还有家庭长辈的影响力和学校教育指导的重要作用,使得儿童依旧是需要给予影像教育的对象,但他们成长的环境和我们的差异造就的认识改变却影响着接受的尺度。不看到改变观念的必要性才是适应和改善儿童影像作用的前提,就无法适应当下观赏接受背景。

    于是,认知网络时代特点和了解新媒体、新媒介传播的儿童影像,都需要确认媒介特点对于青少年的影响。由于网络时代的孩子观影经验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网络影像,对于电影电视的认识也多从网络上的喧哗议论中获得,因此,对于网络影响青少年的影像观作用不可低估。网络自由性对于他们的放纵个人喜好的作用,有时如开闸放水般,使得成长中的孩子找到了疏散压抑的天地,在缺少约束的环境中,自由选择的天性越发放大。网络时代的影像给予孩子选择的自由性认知,削弱了强制教化的可能;多样参杂的阅看对象对比着单纯主题的传统影像,使得他们宽容着复杂的创作;网络游戏和个体直接操作的快感,锻炼了个性参与的能力,使得孩子们对于自身参与感知的要求大大增长。这些都使得网络时代的影像观看阅读成为不同于以往的复杂局面,得失影响互见,却不能视而不见。

    由此,如何针对性的把握当下儿童媒介素养,给予新媒介影像知识的传授和得失辨析十分重要。泛滥的网络世界既是一个自由徜徉的天地,也是一个难以把握的无边界海洋,判断方向对于自由冲浪的价值确认更显得必要。我们的创作兼顾当下网络背景中的孩子影像观认知,有效传达意义应该摆上议事日程,但创作者是否知道网络时代的孩子语言和交流接受的方式也存在问题,而网络发展的迅疾,不是要否面对而是需要追踪跟上的问题。

    总之,与以往相比,最为重要的影响其实是观念变化。青少年接触世界的途径扩大,对于影像依赖性的意识和对于影像亲近观念的观念,都需要我们面对。而影像创作者正视青少年接受影像的基本要求,才能更好的创作符合需要的作品。

 

    三、儿童影像媒介素养教育。

    实际上,将单纯的电影电视研究放大为更为宽阔媒介背景来探究是时代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21世纪我们所面对的是“泛媒介时代”,单纯谈论单一媒介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显然容易偏颇。无论是儿童电影,还是儿童电视的创作、传播、接受中,泛媒介的时代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德国慕尼黑召开的国际媒介教育会议的《媒介素养宣言》中已经提出:“我们生活在一个媒介无处不在的社会,与其单纯谴责媒介的强大势力,不如接受媒介对于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这一事实,承认媒介成为文化要素的重要性。”实际上,无论自觉还是漠视,泛媒介的时代对于影像的影响已经无可置疑,而青少年首当其冲成为被影响者。于是媒介影像教育应运而生。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著作,其认定当今世界有两个信息和知识的来源深深地影响着青少年:其一是学校,二就是大众传媒。不言而喻,在世界范围内媒介的影响作用越来越深入广泛,未成年人接触大众传媒的频率和时间正迅速增长,轻视传媒对青少年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的深远影响显然是失策。

    中国传统重视学校教育的书本知识传授,是建立在教育基本职能和人的成长基础上的体系性教育。无论历史如何演进,学校教育的职能都不能削弱。但21世纪以降,另外一个巨大影响场在悄悄改变教育的场域,这就是媒介尤其是图像传媒和网络媒介。这也正是为什么青少年越来越在市场化背景中疏离主流影像,却在网络媒介中接近影像世界的两极性走向表现。

    但我们的也许在抱怨的同时,也应该开始正视媒介影像教育这一重要问题。学校教育的媒介层面知识极其稀少,儿童对于一般影像的认识已经不系统和不完备的现实,不是学生所造就的而是学校教育的缺憾。在高中阶段,媒介影像的仅有一些知识还是在美术系列选修课程中略略涉及,和普泛性的媒介充斥影响而言难望项背。

    就世界而言差别也相当大。在世界发达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开展比较普遍。媒介认识和媒介缺陷的防范问题已经不断被人们议论。其核心依然是给予孩子必要的媒介素养教育,而如何给予儿童影像素养的教育,具体方法分析等等,正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回到我们影视影像媒介本身来。随着市场经济的稳固化,随着国家对影视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儿童影视的变化发展也在明显加快,一些传统有效的影像创作经验正在经历嬗变超越,而适应时代审美情趣和现代儿童心理的创作出现。论文前所提及的13届华表奖的儿童电影的多样情态之中,都包含了对于孩子世界的亲近感觉,特别是《买买提的2008》,在地域风情、北京奥运时代主题契合和孩子欢悦真切情态表现上,显示出积极向上而包容孩子天性期望的追求。我们说这是具有指向意义的现代走向投合,其实就是期望儿童电影把握现代媒介影响下的孩子心理而又不失感染激励的功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